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9例占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4例占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5例占10%,Evans综合征1例占2%,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占2%。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较多,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郑小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101-1102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35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17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其他血液病2例,PAT和PIH患者产后血小板计数较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25例占71.4%,阴道分娩10例占28.6%,无孕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Ⅰb、抗GPⅡb、抗CPⅢa)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有7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7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3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Ⅰb、抗GPⅡb、抗Ⅲa)。结果3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26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70.2%。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6.1%。结论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总阳性率(抗GPⅡb或抗GPⅢa或抗GPⅠb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为70.2%。显著高于非免疫组6.1%(χ^2=29.97,P〈0.05),因此,我们认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天廉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067-4068
目的:探讨激素结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泼尼松(激素)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采用泼尼松与升血小板胶囊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3%,显著高于对照的73.33%;试验组在血小板的变化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激素与升血小板胶囊联合用药的方案进行治疗,不仅能取得十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梁俊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40-40,71
目的分析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8月我院25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血小板计数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阴道产比例低于正常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显效4例,有效1例;中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显效8例,有效7例,良好1例;重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有效2例,良好2例。结论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效果显著,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且不影响新生儿质量。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不伴有骨髓其它成分的改变。我院自1982-1997年12月,共收治AATP患者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8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符合朱跃军等卜)提出的标准。其中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18-45岁。有2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余无病因可查。1.2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皮肤瘀点、紫癫及牙龈出血,伴鼻咽6例,月经过多4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1例,颅内出血1例。2实验室检查2.l血象血小板计数(12-…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胃肠外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量2012年1月合并幽门螺旋杆茵阳性的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组(A1组)、特发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对照组(A2组)、缺铁性贫血实验组(B1组)、缺铁性贫血对照组(B2组)、心绞痛实验组(C1组)、心绞痛对照组(c2组),各实验组患者采用对症治疗加抗HP治疗,各对照组则采用单纯对症治疗,对各病证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类病证实验组患者其临床疗效和转阴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同类病证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肠外疾病患者进行抗HP加对症治疗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疾病的临床疗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分娩方式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7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51例(47.6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3例(21.50%),巨幼细胞性贫血15例(14.0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11例(10.28%),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例(3.74%),其他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者3例(2.80%).各类病因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对分娩方式的研究表明,ITP患者的剖宫产率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0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发生早产的4例(13.08%),正常组30例患者中发生早产的1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组发生产后出血的11例(10.28%),正常组1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有多种,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血小板计数<30×109/L,同时有出血倾向者主张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9.
目前,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定量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1]。2009—2010年我院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24例ITP患者和15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患者进行了PAIg定量检测和分析,以探讨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也叫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其病理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女性月经量过多或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颅内出血是此病患者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本研究报道了我院对收治的一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诊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选择了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进行诊治的80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紫癜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其治疗方法以及产前和产后的护理方法,同时选择80例正常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1和80例单纯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和正常妊娠的产妇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增加。和单纯患有ITP的患者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以及凝血功能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在进行生产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分娩的时间,保证母婴顺利度过围生期。  相似文献   

1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研究报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510180)李敦煌,郭豫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称TTP)为少见疾病,预后不良。1924年Mosch一Cowitz首次报告本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我们对1例该病患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PAT)48例(占50.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21.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10.53%)等。对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对分娩前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重点监护,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本院7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5例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0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时以PAlgG、RP及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进行检测,其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用改良单克隆抗体免疫固相法(MAIPA)检测,PAlgG、RP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35例ITP患者有22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61.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均为阴性反应;ITP患者RP平均值30.5±5.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26.5±5.0(P〉0.05);ITP患者PAIgG均值为38.5±6.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36.6±6.2(P〉0.05)。结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RP和PAlgG结果均显示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性紫癜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单独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p感染,并且血小板大于30×109/L的患者;单独抗Hp感染,以根除Hp感染,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考察Hp根除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Hp根治率达到82.9%(30/35),需要1~2个疗程达到Hp阴性,治疗前血小板中位数37×109/L;Hp转阴后血小板中位数62×109/L; 30例Hp根治后,其中4例(13.3%)达到良好反应,17例(56.7%)达到部分反应.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Hp根除后,血小板减少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部分达到良好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及意义(附866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BPC)降低的骨髓特点及意义。方法:分析866例HB、WBC和BPC单项苛多项降低患者的骨髓象。结果:在通过骨髓象能明确病因的699例中(其余167例骨髓无特殊改变),诊断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者246例(28.4%),缺铁性贫血(IDA)223例(25.7%),再生障碍性贫血(AA)96例(11.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1例(9.4%)溶血性贫血(HA)34例(3.9%),其余19例(2.2%),结论: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锂大多能在骨髓中找到病因,所以,骨髓检查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玉英  施月秋  邬华 《广西医学》2010,32(3):319-32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和分娩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T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处理的经验。结果病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9例(37.5%),妊娠期高血压5例(20.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37.5%),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1例(4.2%)。经阴道分娩1例(4.2%),剖宫产23例(95.8%)。发生产后出血7例(29.2%)。足月儿20例,早产儿4例,均存活。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上,孕妇无症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L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孕妇孕期每2周1次监测血小板,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时应予激素治疗。于分娩、手术、麻醉前提升血小板,可防治产后大出血、新生儿出血症。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孕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病因很多,其中约20%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若围产期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较大。本文对我校附属医院1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蒋春英  张剑白  王卫东 《黑龙江医学》2007,31(5):381-381,396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对28例诊断明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外周血做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HCMV-IgM)检测。结果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HCMV-IgM阳性8例(28.5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儿病情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20.
张琨琨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6,35(11):986-98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以及发热为其特征.病死率高,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及时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90%以上可以存活.我们成功采用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