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关林教授从痰瘀论治血脉病心脑合病拾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侍诊心血管专家杨关林教授,总结出其治疗心脑合病的经验,认为本病是气血运行发生异常,进而出现脉中血液运行阻滞、血脉闭塞引起的心脉、脑脉同时或先后发病。治疗上灵活运用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以“痰瘀”论治心脑合病,将化痰祛瘀法贯穿治疗始终,但又临证求本,随证用药,不泥于痰瘀。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传统与现代关于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脉病"及其相关病名进行了收集,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脉病"属血脉病范畴。这样,不仅丰富了血脉病理论,更可为今后建立"脉病"的诊断防治原则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仍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脏腑理论及"营卫"学说是中医的原创思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心脉-营卫"来探讨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和治疗,发现心脉与血压的形成、营卫与血压的调节息息相关,"心脉-营卫失调,气机逆乱"是高血压病的病机所在。而"调卫气,宁心神,祛痰浊,畅血脉,和营卫"是高血压病的重要治法。该结论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20-2122
通过分析脑梗塞的风险因素,以血脉改变作为切入点。用血脉理论探索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早期临床干预血脉危险因素来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早期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是血脉病变,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所以治疗上应和血通脉论治早期缺血性中风。文章提出"血脉病"是早期脑梗塞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和利血脉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病异"能够"同治"的关键在于"病"虽异而"证"相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恰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石。当归四逆汤有温经通脉之功,现代适用的疾病谱广泛,内科、外科、妇科的多种不同疾病,只要符合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滞涩的病机要点,即同属血虚寒凝证,皆可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用之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优势,彰显了古方今用之妙。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传统与现代关于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脉病”及其相关病名进行了收集,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脉病”属血脉病范畴。这样,不仅丰富了血脉病理论,更可为今后建立“脉病”的诊断防治原则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属中医学脉胀范畴,病位在血脉,系由气-血-脉所构成的血脉系统失调所致。从血脉理论入手,认为血压生理机制是由心-气-血-脉多维度综合作用所致,心气病变始动、血病加重进展、脉病贯穿终始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机制,采用调心散风结合疏肝降压、化痰散瘀结合健运脾胃、补肾和脉结合调和阴阳的针刺法治疗,以期在高血压的理论和治疗上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李赛赛  李家立  袁晶  李平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78-1080
临床治疗胸痹,多采用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等方法,而对辛温解表法应用甚少。心脏与体表关系密切,风寒邪气客于肌表不去,日久由表入里,凝滞气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收引,故临床中寒凝心脉的共同特征主要有三:脉紧、胸闷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邪之来路即是邪之去路,胸痹既由风寒邪气由表入里所致,治疗当采用辛温解表法开宣腠理、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流通气机,并能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缓解心脉拘挛不畅的状态,血脉畅通,则胸痹心痛自止。本文重点揭示辛温解表法是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阐明开宣腠理、驱邪外出、温通血脉是辛温解表法治疗胸痹病的内在机理。并借鉴《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论述,探讨辛温解表法在胸痹病中的灵活运用,为临床胸痹的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9.
略论冠心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恒基 《新中医》2004,36(5):7-8
冠心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机变化多端,虚实夹杂,以正虚邪侵为基本病机。其发病部位在心,而与脾、胃、肝、肾及血脉关系甚密。辨证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补益心气为基本法则,同时应根据病情的表现,结合分型进行论治。临床根据其病情发展特点,分为心阳不足、寒凝心脉,风热闭塞、火邪热结,肝气郁结、心脉瘀阻,痰湿壅滞、痹阻脉络,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型,辨证施治,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中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上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但同时应进一步挖掘中医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优势,故立足中医理论,继承和挖掘中医对血和脉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血脉并病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认为痰瘀互结,脑脉闭塞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调和血脉是论治缺血性中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赵大华 《光明中医》2022,37(1):137-139
血管形态和功能改变是贯穿高血压病全程的病理变化.血管即中医之"血脉","血脉病"和血管病变有着紧密关联和统一性."脉"为奇恒之腑,其荣衰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血脉理论"以"脉为主体,气血是物质基础""肾虚血脉自病",从而认为高血压病病位在"血脉",存在"初病在肝,病中由肝及脾,病久入肾"的不同阶段规律和初病在气,由气...  相似文献   

12.
活血六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玉和 《中医研究》2004,17(3):50-50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主要病位在心与血脉.普遍存在的基本病理是心脉瘀阻,病因病机可由年老体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气血不足、七情失调、阴阳失衡等,形成痰浊、寒凝、气滞、血瘀,而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活血化瘀、宣痹通脉,是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也是针对冠心病基本病理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刘丽坤 《光明中医》2003,18(1):20-22
老年胸痹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关于胸痹治疗的报道甚多 ,多以活血化瘀为法。然胸痹的发生除瘀血外 ,与痰浊的关系亦十分密切 ,临床上在化瘀的同时加祛痰药 ,往往可获意外之效。痰浊与瘀血同样在胸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 痰浊、瘀血均是老年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心脏为五脏之首 ,心主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心者生之本 ,……其充在血脉” ,《素问·痿论》云 :“心主身之血脉”。血脉运行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的功能。痹者 ,痹阻不通也 ,胸痹病位在心 ,即心脉不通也。《素问·痹论》谓“心痹者 ,脉不通”。对于心脉不通的原因 ,…  相似文献   

14.
魏建梁  戴洪  陈兴娟  杨传华 《中医杂志》2014,(20):1786-1787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多以肾精亏虚、血脉自病为主,以补肾和脉、通血活络为治法,治以补肾和脉方加减。总结补肾法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的临证体会,从血脉病证及高血压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入手,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肾虚为本、络脉自病"的新病机观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其病位在心,《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也谓:“心病先心痛”。然而心痛的发生除了和心有关外,还和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本文仅就心痛的脏腑论治根据临床体会做简要阐述。1从心论治心为君主之官,居于上焦,主血脉,主神明,各种致病因素,如寒邪、痰浊、气滞、血瘀等阻于心脉,导致心脉不通,不通则痛,都可以导致心痛发生,因此治疗心痛时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或活血化瘀,或化痰行气或温散寒邪以通心脉。若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为剧,舌紫黯,脉涩,属心脉痹阻,可选择清.王清任的名方血府逐瘀汤,方…  相似文献   

16.
王清海教授确立"脉胀病"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断概念更为合理,其病位在血、脉和心,涉及气血脾肝肾等,心主血脉异常是主要病机,从心血脉论治,"通"为治则,调畅气血、疏通血脉为治法。  相似文献   

17.
哈虹 《国医论坛》2012,27(5):44-45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同病异治"一语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18.
血脉病探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血脉与西医学血管系统的相关性,详细阐述了"血脉病"提出的原因及概念,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血脉病"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血管病及血管相关性疾病应以"血脉病"进行辨证论治。这样,有助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血管病及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高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扩张型心肌病是世界性疑难病症,因病因未明尚无特效疗法。揭示扩心病发病机理,提高该病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是目前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中医中药,存在很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1传统的中医辨证本病多属于中医"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传统中医辨证认为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传入于脉,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  相似文献   

20.
总结王清海教授应用血脉理论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经验。王老认为气血不和、痰浊郁滞、气虚血瘀等致脉道不通,心阳气不足,无以鼓动营血,加之痰浊留滞血脉,血脉凝滞,故气血不通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其根据病因辨证,多从"血脉"论治,强调从血脉论治亦需分清病机演变,不可一味活血化瘀。其根据"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理论,自拟心绞痛方治疗本病。方中以水蛭、红花、丹参活血通脉,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充养后天气血,陈皮、瓜蒌、茯苓化痰,更有点睛之笔——桂枝温阳通脉。该方虽为治疗胸痹验方,但全身血脉相通,故对不同脏腑血脉疾病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