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竑晓  李自艳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86-1188
国家名老中医王文友从医60余年,发现"湿热内蕴"是临床疾病中常见的证候类型,提出焦虑症的病因病机是"湿热内蕴,少阳枢机不利",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解少阳"为原则,遣方用药取小柴胡汤合三仁汤之意,选用柴胡、黄芩、半夏、白蔻仁、杏仁、薏苡仁等组方。王老认为湿热的产生与个体的情志、饮食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当重视生活调适,嘱患者要畅情志、节饮食,为焦虑症的临床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郭赛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病邪致病特点、病机传变规律、药性及饮食性味等,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融入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配伍之中.如治疗湿热证必滋阴,以防湿热伤及阴津,阻断湿热伤阴的传变;必活血化瘀,防湿热血瘀,消已成之瘀血,助湿热消退;必健脾,健脾祛湿、防滋阴碍脾;必问饮食嗜好,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防饮食所伤及其传变.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顽固性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中医药在本病的诊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认为湿热是顽固性腹泻的关键病机,而不良饮食乃酿生湿热的主要根源,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围绕"湿热"这一主要矛盾,常从清热祛湿、疏理气机、通利小便、平调脾胃、通因通用、饮食调护等六个方面论治本病,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是脾胃系常见病之一,刘凤斌教授认为其发病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调养失当等,以致湿热内蕴、肝郁失疏、脾胃虚弱,进而发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兼痰湿郁热甚或瘀热而发为本病,临证治疗多以健脾疏肝、清利湿热、畅达气机为法,并尤其注重以"治未病"思想指导患者的心理疏导及饮食调护等,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湿热质已成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状态,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中调治湿热质以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为指导原则,通过药物、饮食、宣教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初步形成了湿热质的治疗方法。同时湿热质已经引入了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方法,丰富了湿热质的理论数据支持。虽然目前湿热质的研究大都比较宏观,没有深入涉及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微观领域,但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发展,湿热质的相关研究会越来越受学者重视,理论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6.
黄利兴副教授认为,六淫均可致咳嗽,因气候及饮食原因,湿邪为主所致的咳嗽有增多的趋势,临床常见有"外感湿热,内袭于肺证""风挟湿邪外犯,肺之表里同病证""上焦湿热,咽喉不利证"三个证型,治疗总以宣肺化湿止咳为主要治法,以杏仁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上焦宣痹汤等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内因主要是小儿脾气亏虚,外因感受风邪、饮食不当、脏腑虚寒等.王烈教授融各家观点,认为小儿湿热泻病机以脾伤为本,湿热毒蕴为标;提出"和脾之阴阳,清热利湿解毒"的治疗方法,拟方二白饮;认为"脾运湿化液自生,脾健药运泄方止",强调慎用大寒大热之品,留心兼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9.
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认为该病在病因病机上主要由情志、外伤、饮食或久病等因素引起肝络不通或不荣而致,临床上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内蕴及肝阴不足为主,在辨证方面则是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内阻等为主,治疗上擅用疏肝理气兼理脾法、清热化湿法、化瘀通络法,并辨证论治,强调因人而异,并随症加减。着重强调利胆通腑、疏肝健脾、久病祛瘀的重要性,并在清湿热同时注重防止伤阴以及饮食情志护理。  相似文献   

10.
高天舒钻研中医经典,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结合临床,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主要为体质因素、饮食所伤、情志所伤、缺乏运动等,故导致湿热之邪内蕴,滞留于体内,痹阻筋脉而发此病证。由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从湿热入手进行治疗,他提出"湿热致消,继而致痹"的理论,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为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法,并在临床上运用加味当归拈痛汤治疗该病,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亦减轻了患者的思想和经济负担。本文对高天舒教授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属临床疑难病之一,湿热病邪与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贯穿了病程的始终。湿热之邪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外感,也有内生,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不当等原因,湿热之邪羁留终发展为湿热证。从湿热论治是提高中医临床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痔瘘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国自古就有"十人九痔"之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进食精细食物增多,粗纤维食物减少,发病率呈逐步递增趋势.患病后以肛门红肿、疼痛、脱出、出血、流脓血、有窦道等为主要表现.祖国医学对痔、瘘等肛门直肠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痔瘘病因为湿热下注、湿热蕴结、大肠虚冷、气滞血瘀、气血衰退、忧思抑郁、饮食不节等引起,其内治法归纳为以下14 法.  相似文献   

13.
正痿证是指人肢体筋脉迟缓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常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以下肢痿弱无力较为常见。其病因复杂,现代医家主要认为与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等原因~[1]有关,根据辨证,临床治疗主要以清肺润燥、清利湿热、补益脾胃、滋补肝肾、活血通络等治疗大法为主,笔者遵叶天士治痿之法,从湿热论治严重  相似文献   

14.
郭赛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病邪致病特点、病机传变规律、药性及饮食性味等,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融人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配伍之中。如治疗湿热证必滋阴,以防湿热伤及阴津,阻断湿热伤阴的传变;必活血化瘀,防湿热血瘀,消已成之瘀血,助湿热消退;必健脾,健脾祛湿、防滋阴碍脾;必问饮食嗜好,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防饮食所伤及其传变。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学“治来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热淋是以尿频尿急、小便灼热刺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湿润多雨,饮食偏嗜肥甘湿热之品,其湿热尤盛。杨小红教授结合岭南湿热特性,认为岭南地区热淋好发,以湿热蕴结下焦为主要病机;对于反复发作之热淋,还存在气虚、肝郁等因素,虚实夹杂,治疗以甘淡清热利湿为主,忌过苦寒,适当补气理气,并注意饮食起居、情志调理。  相似文献   

16.
总结夏永良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论治经验。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烦劳过度、饮食不节、久病迁延不愈等原因导致五脏之气血阴阳虚损;影响脏腑功能正常发挥,又可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故临床可兼见外邪、气滞、血瘀、痰阻、湿热等实证,其治疗当秉着"虚则补之"、"标本缓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介绍姜树民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姜教授认为该病以湿热为本,亦责之脾虚,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与"痈"类似,故常常"以痈论治",分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并嘱患者调畅情志,配合饮食疗法。  相似文献   

18.
<正>湿热体质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相关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肠炎、湿疹等疾病都与湿热有关而出现湿热的临床表现[1]。故通过早期体质辨识、体质干预、体质管理可以一定程度预防或降低湿热类疾病的发病率。笔者采用循经刮痧、普通针刺及刺血拔罐等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综合干预湿热体质获得了满意疗效[2],现就临床应用"杂合以治"法治疗湿热体质疾病如痤疮、慢性阑尾炎等临证心得  相似文献   

19.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20.
葛素霞 《光明中医》2009,24(8):1592-1592
泌尿系结石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属中医学"淋证"范畴,多数为石淋,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多因外感湿热、饮食不洁,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本病易合并肾盂积水,而继发感染严重的肾盂积水可引起梗阻性肾病.我们近年来采用中医护理泌尿系结石的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