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研究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7例,分叶状24例;在多期增强扫描中,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从中等到高度明显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定位准确率为95.1%,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1.9%;对有无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和有无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者免疫组化诊断并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比较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诊断可以观察到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等两种主要形态,且均为单发病灶,包括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10例。经CT扫描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有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上直径5cm、发生位置在肠道、病灶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合并淋巴结或脏器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不同肿瘤病灶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潘鑫  毕纯龙  万霞 《重庆医药》2009,38(13):1610-1612,16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倒,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诊断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表现,分析探讨CT监测对临床治疗肠胃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案例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的CT以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经过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中,良性25例,交界性与恶性55例.有54例于胃部发生,6例发生于直肠,20例发生于小肠.肿块横径在3~20 cm之间,形状包括圆形、分叶形及类圆形.此次患者案例进行手术前诊断,显示良性恶性准确率86%(44/49),诊断有无转移符合率94%(23/24)[2].结论 CT检查比较清晰的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特征及同邻近心脏器官关系,及时对转移情况进行分析.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关键性的术前价值,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现如今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诊.  相似文献   

8.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钡餐造影及CT在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医院内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进行影像表现分析。36例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并随机将患者分成钡餐组和CT组,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36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20例(55.6%),定性诊断正确34例(94.4%);而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31例,正确率达到了86.1%,定性诊断正确22例(61.1%)。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在定位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诊断方面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结合钡餐造影诊断的准确率为97.2%。结论钡餐造影能够准确对病灶进行定位,定位准确率较高,而CT扫描检查可以对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性,定性率较高。二者在临床上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9例病例中,病灶发生于食管2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回3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及大网膜内5例;其中腔内型9例,腔外型11例,肌壁间型4例,胃肠道外型5例;良性13例,肿瘤直径均≤4.5 cm,边界多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不侵犯邻近组织,多呈实体型均匀强化;潜在恶性6例,肿瘤特性与良性肿瘤大致相同;恶性10例,肿瘤直径均>5.0 cm,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部分病例瘤体内见细小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一,瘤体旁常可见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与邻近组织粘连、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较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有助于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诊断以及64排螺旋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完成后,常规诊断准确率78%,明显低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96%,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通过64排螺旋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程度以及检出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正常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特点。方法 连续16年间收集32例资料完整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相对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及空、回肠,少见于结肠和食管,术前较难确诊;诊断多依靠免疫组化,其表型为肌源性及神经源性双向分化,CD117阳性,CD34多数阳性;良恶性判断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计数;间质瘤微血管密度(MVD)增高及CT肿瘤强化明显,可提示其恶性程度高。结论 结合影像学、内镜和组织学检查术前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是可能的;术前准确显示肿瘤部位、大小与比邻关系及其良、恶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彻底切除有很重要的作用;术后随访是间质瘤复发早发现早治疗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