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往肺动脉内缝闭动脉导管开口,同期矫治并存的室间隔缺损等心内畸型,避免了分期手术所增加的痛苦及避免在两个高压大血管间游离未闭动脉导管时壁破裂大出血的危险;且为术前漏诊、术中发现的病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5~1996年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120例,其中并肺动脉高压40例,均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治,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9岁,手术病种有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心功能Ⅱ~Ⅳ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治疗102例。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种以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为多。对比分析心导管资料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后认为:学龄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右前外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一般先天性心脏病 18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 3例 ,室间隔缺损 11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 1例 ,均采用右前外小切口经右第 4肋间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右前外小切口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良好、美观 ,但不适于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施行介入封堵治疗61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2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闭15例,肺动脉狭窄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调转术前筛查、超声诊断指标及术后随访意义.方法 将17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均为心室右伴大动脉右转位,心房正位.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8例(47.1%)、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7例(41.20)、单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11.8%)、2例冠状动脉畸形(11.8%).17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术前心功能正常.16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细小动脉导管彩超未查出.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早期明确诊断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心尖四腔心切面观室间隔位置居中,胸骨旁短轴切面观显示室间隔突向右室面,手术效果好.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早期进行大动脉转位调转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和筛选及术后随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X线诊断(附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Elliott报道392例室间隔缺损手术发现本症29例(7%)。李益群报道19例占同期室间隔缺损手术的5.6%。我院10年来室间隔缺损手术160例遇见本症7例(4.4%)。本文着重探讨本症平片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1例经手术证实的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作一分析。一、资料和方法本院统计1981~1989年间经2~DE诊断的49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19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其中有15例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2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分析了动脉导管未闭易漏诊的原因,并对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995年9月至2008年5月13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围术期治疗。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陋缺损118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室间陋缺损16例。合并卵圆孔未闭18例;右室双腔心7例;右室流出道狭窄5例;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二尖瓣前叶裂,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瘤破裂,及主动动脉瓣下狭窄各1例,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治愈13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3例,治愈率98%。结论室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加强围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报告25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_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艳杰  梁丽梅 《吉林医学》2005,26(7):733-73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闲、心内膜垫缺损等。在小儿中以室间隔缺损较多见,约占小儿先心病的50%。室间隔缺损是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引起心室内左向右分流,产生血液动力学紊乱。我院已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实施手术八十多例,效果满意。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821例,其中补片修复292例,缝合修补529例。合并畸形14种(142例),需行矫正者134例均给予手术矫正。结果 早期死亡16例(1.9%),死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强调合理掌握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心肺支持与保护;对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和右室双腔心等畸形者强调术前明确诊断,术中详细探查及合理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矫治先天性心脏"左侧"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矫治心脏"左侧"畸形88例,年龄为8个月~31岁,平均(4.6±1.1)岁。动脉导管未闭14例、肺动脉口狭窄49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5例,合并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膜周部或肌部室间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31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矫治心内畸形。记录手术相关情况。结果全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口狭窄矫治术后,1例心脏复跳后右室流出道切口出血,二次停跳止血成功。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上缘残余分流口直径2 mm。所有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随诊2~5 a,平均(4.3±0.4)a,生长发育及活动量正常;肺动脉口轻度狭窄5例,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0例;动脉导管闭合术后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能顺利矫治先天性心脏"左侧"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心脏直视手术后,需要紧急二次开胸止血的情况并不少见.我院2003年12月~2011年8月心脏直视手术408例,手术后紧急二次开胸止血有7例,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408例,男性179例,女性229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岁,平均31岁,房间隔缺修补术74例,其中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肺动脉瓣成形术1例.室间隔缺修补术111例.体外下动脉导管未闭缝扎术20例,其中同期行室间隔缺修补术6例,房间隔缺修补术1例,主动脉弓缩窄、缩窄段切除,断断吻合术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18例,其中同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一期纠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纠治 12例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患儿 ,手术年龄除 2例分别为 39和 2 9个月外 ,其余均小于 6个月 ;体重 2 .5~ 11.0kg ,平均为 (5 .2 4± 2 .77)kg。主动脉缩窄位于导管前型 6例 ,邻近动脉导管处 3例 ;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伴主动脉缩窄 3例。 5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11例伴有室间隔缺损 ,其中 7例缺损位于膜周 ,4例位于肺动脉瓣下 ;1例伴有部分性房室隔缺损。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结果 死亡 1例 ,该例患儿年龄为 1个月 ,体重 2 .5kg ,外院转来时全身黄疸、慢性心功能不全 ,术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本组病死率为 8.3%。余 11例术后随访 5~ 30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伴室间隔缺损 ,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 ,而且可同时纠治发育不良的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对婴幼儿心脏病的研究不断深入 ,手术量逐年增加 ,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 ,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我院 1 998开始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 62例 ,男 41例 ,女 2 1例 ;年龄 ,9月 - 42月 ,平均 1 8 6月 ;体重 ,4 5 - 1 6kg ,平均 1 1 4kg;超声心动图示 ;肺动脉高压 49例 ,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37例。其中 ,动脉导管未闭 (PDA) 2 4例 ,室间隔缺损 (VSD) 2 7例 ,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VSD PDA) 5例 ,房室间隔缺损并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