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刺对初级传入C纤维末梢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研究已经说明针刺穴位可以抑制猫及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为确定针刺镇痛是否有突触前抑制的机理参与,我们记录了由脊髓表面刺激所诱发的腓肠传入神经逆向复合动作电位的C波,以此波大小的变化来反映传入C纤维中枢末梢兴奋性的改变。通过针刺穴位对初级传入C纤维末梢兴奋性的影响的观察,我们发现电针“环跳”、“内关”或“人中”穴均使腓肠神经逆向C波增大,分别增加49.98±2.46%(n=16),42.07±4.00%—(n=6)及43.08±2.87(n=10)。于T_(10)—L_2间横断脊髓后,电针“环跳”穴使逆向C波增大的效应比断脊前减小工7.63±2.92%(P<0.05,n=14),而“内关”及“人中”穴的效应消失。此外手捻针也有使腓肠神经逆向C波增大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电针还是手针、只要穴位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则可使传入C纤维中枢端末梢产生去极化。针刺激活的下行抑制及节段抑制中均有突触前抑制的参与。突触前抑制可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灸法镇痛中突触后抑制与生长抑素、P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霞  黎春元 《针刺研究》1993,18(4):290-295
本实验采用特制的光热灸具在大鼠观察到灸次髎穴(穴位温度达45℃)可明显抑制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新生大鼠辣椒素处理以毁损 C 类传入纤维可明显减弱此灸法的镇痛效应。光热灸环跳穴6分钟可明显延长腰髓背角投射神经元逆向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针环跳的效应相似,说明针灸镇痛效应中均有突触后抑制参与。脊髓表面给以生长抑素抗血清明显阻断灸的突触后抑制效应,并减弱针的效应;而 P 物质抗血清只能阻断针效而不影响灸的效应。上述结果说明光热灸(45℃)和针刺相似,可通过突触后抑制实现镇痛效应。针刺的突触后抑制主要由 P 物质介导,生长抑素也参与,而灸的效应则主要由生长抑素介导。  相似文献   

3.
<正> 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的许多研究工作均已说明针刺穴位可激活机体的抗癌系统,释放有关递质参与痛觉的调制。那么,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痛觉通路上的致癌物质受到何种影响?有何变化?对此了解较少。 P物质是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工作表明它主要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内,特别是C类纤维的末梢,因而它与伤害性感受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的脊髓机理,我们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内微电泳导入P物质产生的致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刺镇痛中大鼠经穴皮肤与血浆P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勤  汪桐 《针刺研究》1989,14(4):452-462
<正> 业已证明:P物质(SP)系初级伤害性传入纤维末梢所释放,与皮肤痛觉的传导有关,参与痛觉调制。曾有报导指出:人穴位区皮肤的肥大细胞明显多于非六区,并见人、小鼠穴区皮肤内肥大细胞与神经轴突形成联接,且肥大细胞中含SP颗粒,针刺后肥大细胞脱颗粒。那么,经六皮  相似文献   

5.
对侧电针穴位对外周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信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抗痛结构以及通过下行抑制系统来对抗伤害性传入冲动而产生镇痛效应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资料。电针对外周神经的作用如何,目前资料不多。有人观察到电针刺激对外周神经有压抑作用,但多数为“同纤维”效应,即A纤维被兴奋时,动作电位A波受压抑。少数实验中也出现“异纤维”效应。即仅有A类纤维被兴奋但压抑效应却可涉及C波。还有人观察到电针大鼠“足三里”、“环跳”对  相似文献   

6.
刘乡  黄平波 《针刺研究》1997,22(4):295-295
采用选择性阻断无髓C纤维的神经毒辣椒素(Cap)施于支配“足三里”的大鼠腓总神经干上,观察到1%Cap可使C复合动作电位明显减小,于给药后0、5、15、30和45分钟时分别为给药前C波波幅的68.3%。59.3%、56.9%。56.80和55.4%,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n=9)。但C波并未完全消失。1.5%Cap对C纤维的阻断效应于5分时较强为46.3%,15和30分时分别为54.5%和53%,与1%Cap的接近。延长1.5%Cap作用时间到24小时后,6例实验中4例C波减小,2例完全消失。在Cap处理前,电针“足三里”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于针后0、15、20和30分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n=7)。但在1.5%Cap作用腓总神经30分C波被部分阻断的情况下,电针“足三里”虽仍能使痛反应减小,但镇痛效应已大大削弱,无统计学意义。在一例腓总神经的C波几乎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电针该侧“足三里”对痛反应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电针对侧“足三里”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结果表明传入C纤维在穴位针刺引起镇痛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绝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7.
以往工作中观察到,在三叉神经核内的针刺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实现的。形态学资料证明,非三叉神经系统的穴位电针所形成的突触前抑制的纤维来源于脑干以上的高级部位。中缝核、兰斑核对针刺镇痛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设想,电针在三叉神经中产生的突触前抑制有可能是通过中缝核实现的,或受中缝核和兰斑核调节实现的。以微电极记录三叉神经核的痛敏细胞放电,电针“颊车”穴可抑制此放电。用同心  相似文献   

8.
<正> 过去,在痛觉和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多以强电脉冲刺激传入神经模拟伤害性刺激,并以此引起的反应作为疼痛的指标。但强电刺激常引起多种神经纤维包括与痛觉无关的Aαβ纤维、传导“快痛”的 Aδ纤维以及传导慢痛的 C 类纤维同时兴奋。当多种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进入神经中枢时,又常常发生相互影响,往往是传导速度快的 A 类纤维传入抑制了传导较慢的 C 类纤维传入。因此,以前所用的痛反应指标不反映慢痛。  相似文献   

9.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徐嵘  关新民 《针刺研究》1993,18(4):280-284
本实验用1.5%辣椒素(Cap)处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溶媒(Veh)处理左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了 Cap 对痛阈及电针(EA)镇痛效应的影响,并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p 对动物脊髓后角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Cap 处理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痛阈明显升高,同时后角内 FRAP消失;电针“环跳”后,与电针前相比对照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升高,实验侧的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表明一级传入 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还参与针刺镇痛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10.
新生鼠辣椒素处理对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用辣椒素毀损大部分C纤维的大鼠,观察了电针镇痛效应,以了解C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用12窝wistar大鼠,生后第二天皮下注射辣椒素(50mg/kg)或配液。成长后,辣椒素组隐神经动作电位C波减小了70.1%,脊髓背角对C纤维传入有反应的神经元明显减少,说明大量C纤维已被破坏。辣椒素组辐射热-甩尾阈、机械压-缩腿阈及电击-嘶叫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C纤维在痛觉感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照组电针双侧次膠穴或环跳穴均能明显提高甩尾阈,但在辣椒素组电针次髎穴仍能提高甩尾阈而针环跳穴则未显示针效。说明在C纤维破坏后电针同神经节段的穴位仍能明显镇痛而远隔穴则针效减弱。电针双侧环跳穴在两组都能抑制由腓肠神经刺激诱发的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但辣椒素组的针效明显弱于对照组,特别是后效应明显减弱。横断脊髓后,停针后即刻的抑制效应又有减弱,但与完整鼠没有明显差异。说明电针激活以节段性抑制为主的镇痛效应,可不依赖大量C纤维参加。但有大量C纤维参加的情况下,还可激活下行性抑制,针效更好,特別对针刺后效应的维持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刺对部分切断背根猫备用背根节c fos表达的影响 ,为了解c fos与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取成年健康雄性猫 10只 ,随机分 2组 :手术 7d组及针刺备用根 7d组 ,每组 5只动物。取各组术侧L6 背根节于 -2 0℃恒冷切片机上连续切片 ,片厚 2 0 μm ,分别用兔抗c fos( 1∶10 0 0 )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各组背根节中c fos蛋白的分布和单位面积c fos阳性神经元数。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针刺备用根后 ,备用背根节中的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与手术组比显著增加 (P <0 .0 5)。结论 :针刺备用根后c fos在备用背根节表达增加 ,提示c fos可能在针刺促进脊髓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Substance P (SP), released from thin afferent terminals, is believed to be a neurotransmitter for pain transmission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in addition to analgesia, morphine increases the accumulation of SP possibly due to the inhibition of its release. The present work investigated the level of spinal SP like immunoreactivity (SPLI) following electroacupuncture analgesia in rats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age analysis. Experi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formalin injected into the hind paw elicited marked pain response and accumulation of SP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Electroacupuncture of Tsu-San-Li could depress the pain response, however increasing further the SP accumulation.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pain stimulation itself may activate the endogenous opioid mechanism to inhibit SP release and acupuncture is able to enhance the process. This may be on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对大鼠脊神经节和脊髓内生长抑素(SOM )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各分为4个时段。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5时、1 1时、1 7时和2 3时2Hz电针大鼠一侧“环跳”穴后,脊神经节和脊髓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电针大鼠一侧“环跳”穴后,1 1时电针组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第Ⅰ、Ⅱ板层SOMmRNA表达增强(P <0 .0 5 )。结论:1 1时2Hz电针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人体腧穴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钾离子、钙离子、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可使神经递质的成分发生改变,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发挥针刺镇痛的效果。电针是毫针针刺腧穴取得针感后,再通以微量电流,利用电流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以针和电的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缝大核的神经递质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天生  李戬 《针刺研究》1993,18(3):168-171
本文综述了有关中缝大核内神经细胞的递质性质及其超微结构的特点;中缝大核中枢传入和传出纤维的递质性质和中缝大核的超微结构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阐明在脊髓背角疼痛信号传输中的关键神经肽SP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的作用,揭示夹脊电针抑制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造模组、模型组、西乐葆组、电针组、电针+西乐葆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脊髓中SP mRNA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各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脊髓中的SP mRNA表达与假造模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01);电针夹脊穴组大鼠SP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电针夹脊穴增强灌饲西乐葆对炎性痛大鼠脊髓中S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电针通过下调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环路中的重要神经肽脊髓背角SP的表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时脊髓后角和脊神经节内Ach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新民  施静 《针刺研究》1990,15(1):18-23
<正> 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信息,如何传入中枢,引起镇痛,发挥治病作用,一直是针灸原理研究者十分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本文以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和脊神经节内ACh含量及其合成酶(ChAc)与降解酶(AchE)的变化为中心,对ACh与“针感”一级传入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1931年Von Euler和Gaddum从马脑和小肠中提取出P物质(SP),半个世纪以来,对其生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肽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核中,P物质可能是初级神经元传递“疼痛信息”的物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不同部位作用的特异性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意义,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19.
孤啡肽是影响针刺镇痛的新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 1 994年发现阿片受体家族的新成员ORL1受体、1 995年底寻找到该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孤啡肽 (nociceptin或orphaninFQ ,OFQ)以来 ,有关OFQ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一直引人注目 ,孤啡肽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也令人关注。现就我室近年来有关孤啡肽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作一小结。OFQ在脑内对抗阿片镇痛和针刺镇痛 :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上 ,观察到侧脑室注射OFQ能剂量依赖地加强痛反应 ,对抗吗啡及内吗啡肽引起的镇痛作用。电针可明显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痛反应 ,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侧脑室注射OFQ则显…  相似文献   

20.
We investigated the inhibitory pathways that mediate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heterotopic electro-acupuncture (EA) on formalin injection-induced pain in rats. EA (2 ms, 10 Hz, 3 mA) was delivered to heterotopic acupoints HT(7) and PC(7) for 30 min; this was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formalin into the left hind paw of rats. Naltrexone (10 mg/kg, i.p.), an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was administered to evaluate the involvement of endogenous opioids. The dorsolateral funiculus (DLF), which is a descending pathway that inhibits pain, was transected at the ipsilateral T10-11 level of the thoracic spinal cord. EA inhibite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formalin injection-induced pain and prevented the pain-induced increase in cFos expression in the lumbar spinal cord. Pretreatment with naltrexone did not inhibit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EA on formalin injection-induced pain. Transection of the DLF ipsilateral to the acupuncture site eliminated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E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heterotopic EA are mediated by the DLF and not by endogenous opio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