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作者就复习到的文献,从外科,解剖学角度综述如下:1.颈段食管动脉:主要供血来源是左右甲状腺上、下动脉,多为2—4支。亦有起自甲状颈干、锁骨下动脉、肋颈干、颈升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以及最上肋间动脉等变异。2.胸部上段食管动脉: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亦有来自主动脉弓和食管颈部动脉支下降入胸供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结肠缘动脉的分支及分布。方法 在7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由肠系膜上、下动脉所形成的缘动脉。结果 缘动脉的形态不完全相同,各动脉分出的升降支或左右支长短不一,吻合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吻合处的血管外径也不完全相同。结论 通过对缘动脉的起源与分支情况的观察,使我们了解缘动脉分布到肠壁的情况。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窦房结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8 0例成人离体心脏的窦房结动脉的起点位置、行程、管径和支数以及之间的吻合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 6 3例成尸上观察了肝动脉的起源和行程 ,腹腔干及主要分支外径和腹腔干至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距离。结果肝右、左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总动脉和腹腔干外径分别为 3.1± 0 .5 ,2 .8± 0 .3,4.0± 0 .12 ,5 .3± 0 .2 2和 7.4± 0 .4mm ;正常型肝动脉占 5 0 .79% (32例 ) ;Hiatt 、 型分别占 19.0 5 % (12例 )和 6 .34% (4例 ) ;腹腔干至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为 7.4± 0 .33 mm。讨论了肝动脉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20具(40例)成人尸体的腰动脉,阐明了腰动脉的数目、起源、走行、口径、长度、起始平面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及相邻两腰动脉间的距离。为临床上由腰动脉插管进行的选择性脊髓造影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提供心房动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7例成人心的心房动脉进行解剖,重点观测营养房间隔及左心耳的动脉的起源并测量其外径、主干长度.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3.0支,均起于右冠状动脉右侧壁,起始处外径为(1.6±0.4) mm,左心房动脉有2~5支,平均3.0支,92.6%分支起于旋支,7.4%的分支来自右冠状动脉.营养房间隔的动脉行于前房间沟下部,48.1%(13例)由右冠状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1.3±0.4) mm,主干长度为(21.0±9.6) mm,51.9%(14例)由旋支发出,起始处外径为(1.2±0.4) mm,主干长度为(9.0±4.2) mm;左心耳动脉有1~5支,平均2.3支,除1例起于右冠状动脉外,其余均起于旋支,起始处外径(0.7±0.4) mm,主干长度(13.1±6.7) mm.根据其行走特点可分为4型.结论:进行心腔内直视手术时需注意房间隔动脉及左心耳动脉的走行特点,以防伤及,引起血供障碍.  相似文献   

8.
手背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50例成人手标本,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后,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和吻合,对主要动脉和吻合支作了测量,据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手背动脉按其所在位置有浅、深两层。浅层动脉细小,位于浅筋膜内,它们是起自手背深层动脉或邻近区动脉的浅行小支,外径均在0.6 mm以下,99%为0.2—0.6 mm,其中来自第1—4掌背动脉者占71.5%,发自腕背浅动脉网者11.5%,还有少数是来自指背动脉、腕背深动脉网、桡动脉与母指背动脉。此层动脉多为散在性分布,少数相互吻合形成手背浅动脉网。末梢分布于手背皮  相似文献   

9.
垂体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蝶鞍区肿瘤手术提供垂体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7个甲醛固定、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进行观察。结果 :垂体上动脉主要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内下壁 ,发起后向内、向上斜行 ,直至垂体柄 ,行程中可分支至视神经、视交叉 ,起始部直径为 (0 .2± 0 .1)mm。垂体下动脉起自脑膜垂体干 (94.1% )或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5 .9% ) ,发起后沿颈内动脉内侧前行 ,再穿出海绵窦内侧壁自鞍底至垂体 ,起始部直径为 (0 .8± 0 .2 )mm。结论 :鞍区肿瘤手术应注意垂体上、下动脉的走行特点 ,并保护好这些动脉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窦房结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1.
脾的形态及其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测量统计了己固定的正常脾200例,结果如下:脾的度量,测得均值。成人脾长9.70±2.68,宽6.89±1.28。厚3.5±1.18厘米;儿童脾长6.41±1.24,宽3.91±1.03.厚1.93±0.59cm.脾的外形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较大,按外形投影图分为三角形106例(53.0±3.53%)。长圆形85例(42.5±3.50%),圆形9例(4.5±1.50%),脾的切迹与分叶,前上缘切迹1个者42例(21.0±2.88%),2个者66例(33.0±3.32%)3个者47例(23.5±2.99%),4个者19例,(9.5±2.10%),无切迹者15例(7.5±1089%),后下缘无切迹者124例(62.0±3.25%)。1个者54例(27.0±3014%)。多者达3个;脾分叶者24例(12.0±2.3%),副脾在脾门处出现8个(4%)。  相似文献   

12.
脾叶动脉DSA影像学解剖在LS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脾叶动脉DSA影像解剖的观测,积累脾叶动脉影像学解剖资料,为腹腔镜脾切除术(LS)提供合理的脾蒂血管处理方法。方法:选择非脾脏疾病患者37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脾动脉造影,采集正位DSA资料。进行脾动脉、脾叶动脉分支类型和脾动脉末段内径、脾叶动脉内径、脾叶动脉长度的观测。结果:脾动脉在脾门处分支类型有分散型31例(83.78%),集中型6例(16.22%);脾叶动脉分支类型有二支型30例(81.08%),三支型6例(16.22%),多支型1例(2.70%)。脾动脉末段内径平均(5.43±1.20)mm,脾上叶动脉内径平均(3.63±0.73)mm,脾下叶动脉内径平均(3.61±0.82)mm,脾叶动脉长度平均(33.76±15.78)mm。结论:脾动脉末端内径最大值、脾叶动脉内径最大值均远小于大号钛夹夹闭范围;LS术中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脾叶动脉行血管结扎。因此,LS时钛夹 线结扎脾叶动脉的“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处理脾蒂血管安全可行,更符合我国目前医疗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3.
脾形态,脾动脉支及脾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经常规固定的100例成人脾,形态可分五型。共出现312个脾切迹,平均每个脾3.12(0~9)个。位于脾前缘切迹的延长线通过脾无血管区者162(60.67%)个。脾动脉主干远距分支(分支点距脾门21mm以上)82例,近距分支(20mm以下)12例,不分支者6例。脾穿动脉共出现685支,平均6.85(2-12)支,其中以6、7、8支者多见。80例剥制脾结构观察,脾叶、脾段和无血管区排列分明者59例(73.7596)。脾段呈3~7个,其中4段脾最多见为34例(57.63%)。典型两叶四段脾31例。A、B、C三条假设线通过无血管区以B线最高,达80.25%,在两叶四段脾中B线通过无血管区高达90.32%。根据脾形态结构,本文对脾部分切除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狗心心房动脉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60例狗心心房动脉,40例为冠状动脉铸标本,20例为解剖标本。一般性心房动脉多为区域性小支,以1支多见,2支次之,但左,右心房外侧支以2支多见,甚至可多达4支。在特殊心房动脉中,窦房结动脉81.7%发自右冠状动脉;18.3%发自左冠状动脉。房室结动脉1支的占93.3%;2支的占6.7%,均发自左旋支。房间隔前动脉占21.7%;左房旋动脉仅占0.83%。此外,还观察了窦房结动脉与其与他心房动脉  相似文献   

15.
<正> 胆囊动脉的数目、起始、行程及进入胆囊的部位变异很大。熟悉这种变异,对胆囊手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此,我们对100具尸体(成人尸75具,儿童尸25具)的胆囊动脉的数目、起始、行程及进入胆囊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上动脉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7具成人尸体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 ,10 %福尔马林固定。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甲状腺上动脉 ,观察该动脉的起源、分支、毗邻等形态特点 ,测量脉管、神经的外径、长度 ,讨论了这些结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筛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60侧成人尸体眼眶内侧壁解剖,观察到筛后动脉距视神经较近,最小者仅5.1mm,额筛缝可做为寻找筛动脉的标志,大部分筛动脉(94%)都经该缝入筛房。筛前动脉一般较筛后动脉粗,但有时筛后动脉会与筛前动脉等粗(7%)或大于筛前动脉(5%)。38%的眼眶筛前、后动脉之间有一至二枝副筛动脉,其外径为0.4mm,距筛前动脉5.5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颧眶动脉的解剖学,为颞区皮瓣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成人尸体30侧颞区进行肉眼解剖;对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颧眶动脉的出现率和位置比较恒定,变异较少,主干口径平均在1.0mm以上,并与眼睑动脉网广泛吻合,结论:颞区皮瓣可以以颧眶动脉为蒂修复面部组织缺损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动脉导管三角区的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50具,解剖观测动脉韧带(AL)、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LRLN)等相关结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94%(47例)AL连于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LPA),即经典的动脉导管三角内,6%(3例)AL连于降主动脉与LPA之间。(2)根据AL与主动脉弓和LPA附着关系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Ⅰ.附于主动脉弓下缘和LPA上缘之间(76%); Ⅱ.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上缘之间(8%); Ⅲ.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前壁之间(8%); Ⅳ.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上缘之间(4%); Ⅴ.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后壁之间(2%); Ⅵ.附于主动脉弓下缘与LPA前壁之间(2%)。(3)LRLN在主动脉弓下缘由左迷走神经发出者占36%;在主动脉弓前壁下1/3、中1/3和上1/3段发出者分别占30%、14%和14%;在降主动脉内侧缘发出者占6%。(4)AL中轴与LPA中轴的夹角平均为(45.08±19.06)°,其中6%(3例)夹角仅为0°,4%(2例)夹角为90°。(5)所有LRLN均贴近动脉韧带主动脉端由左迷走神经发出并向后上方返折。  结论 AL的附着关系与经典描述之间存在差异。由于附着关系的不同,使其与LPA、LRLN等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亦发生了改变。熟悉这些变化,对防止动脉导管结扎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作者用大体解剖方法和铅丹油软X 线造影方法,对50例颈阔肌皮区的动脉来源、行程、入肌部位、分支分布特点以及动脉的外径和可用蒂长度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