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进行预后判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较对照组好。结论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例,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对42例60岁以上及110例59岁以下两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头颅CT及死亡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如下特点;(1)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2)起病缓慢;(3)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较突出;(4)头痛多不剧烈,肢体偏瘫较常见;(5)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6)并发症出现率高,提示对老年患者上述特点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如患者具有剧烈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腰穿呈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则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老年人SAH常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致诊断困难。现将我院十年来收治的54例60岁以上的SAH老年患者(老年组),与54例59岁以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5.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萍实 《广东医学》2000,21(6):487-48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4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内收治的45例50岁以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组合并高血压者占52.4%,且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意识障碍多见,病死率高。结论 了解和重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成试验组(9例)和对照组(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试验组患者轻偏瘫和颅神经体征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脑膜刺激征、非喷射性呕吐、短暂意识不清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比较差,在临床上要加强对n-PNSAH的重视力度,避免发生漏诊误诊,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曹冠柏杨国芳(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神经外科312000)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积水(AHC)是指创伤性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笔者1987年3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经CT确诊的创伤性SAH后AHC3...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科自1995年10月-1996年6月,经CT检查发现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43例住院病人,经临床分析显示TSAH的出血量对预后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分析56 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老年SAH 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率较低,而意识及精神障碍多见,出现局灶损害症状亦较为常见,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不典型病例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早期外科手术和脑血管痉挛的积极防治,已使总死亡率由50%降至33%。但是,年龄在60岁以上SAH患者预后仍较差,死亡率高。本文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SAH患者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便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人SAH,并改善其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症状、体征,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2001年我院住院的76例老年人SAH(老年组)与104例中青年组SAH(对照组)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老年人SAH头痛、呕吐发生率低,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不明显,而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多见,病死率高。结论掌握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及早进行头颅CT及腰穿检查,可避免误诊,从而得到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9例60岁以上老年患作老年组,与同期60岁以下的患作对照组,从起病形式、诱因、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误诊率、死亡率等多方面作对照分析。结果:老年组缓慢起病30.5%(对照组13.3%,以下同),病前罹患疾病66.1%(37.2%),头痛13.6%(47.8%),意识障碍83%(30.7%)并发症39%(15%),误诊率44%(15.9%),死亡率36%(12.4%)。结论:老年组患易发生意识障碍,并发症较多,而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出现率低,易误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以舞钢市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14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大池引流+尼莫地平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断腰椎穿刺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良好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持续大池脑脊液引流方法应用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外伤引起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是影响颅脑外伤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意识、瞳孔、呕吐及抽搐等情况的变化,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积极预防脑梗塞及便秘的发生.出院时给予家庭护理指导,确保患者在急性期安全度过,使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二个年龄组分析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方法对老年组38例(54.3%),非老年组32例(45.7%)进行临床分析、比较。结果70例患者中年龄多布于60~69岁,30~49岁。老年组20例(52.6%)有高血压史,非老年组7例(21.9%)。病程中出现头痛老年组25例(65.8%)非老年组30例(93.8%)。昏迷起病老年组11例(28.9%),非老年组6例(18.8%),前者其中死亡7例(63.6%),后者1例(16.7%)。老年组并发症多达35例次,非老年组14例次。前者死亡19例(50%),后组7例(21.9%)。复发率老年组3例(7.9%),低于非老年组6例(18.8%),但复发后的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预后差。结论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高于中青年,头痛症状发生少,意识障碍多见,并发病多,死亡率高,复发低,一旦发生,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融  杜东平 《西部医学》2010,22(10):1831-1831,1834
目的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经头颅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经颅内CT及DSA证实颅内小动脉瘤12例(60%)、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20%)、动静脉、畸形破裂4例(20%)。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总结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某些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本组死亡20例,病死率18.5%;其中2周内死亡者占75%。昏迷、抽搐、发热、外周血象增高、脑脊液RBC>100×109/L,及脑疝形成与病死率密切相关(P<0.05~P<0.005);而有无肢体瘫痪与病死率关系不大(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估计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良好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