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体会.结果92例手足口病患儿在5 d~7 d内治愈出院,无1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的炎性红晕等症状在4 d~5 d内减轻,口腔黏膜疱疹在4 d~7 d内消退;发热患儿经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对症处理后在3 d~4 d内恢复正常.患儿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心肌酶、血糖恢复,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结论 临床医师需重视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早期诊断,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并重视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积极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以及防控。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5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以及药物治疗,并从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感染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且该病对其的危害较大。因此,对住院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治,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做好交接班工作,能够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的机率,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致残率。与此同时,加大医院预检分诊以及相关防治工作,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对提升其预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方法:选择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常规性药物治疗,要求小儿服用定量的Vit B、Vit C,同时配上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或者相关的抗病毒药物。结果:经过治疗后,有85例(85%)在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有10例(10%)在1个疗程治疗后,还存在部分病症,持续治疗1周痊愈;有5例(5%)在1个疗程治疗后,病情加重,转入上级医院,总有效率为9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首先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染;同时针对患儿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到治疗与预防并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2010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680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儿童(97.2%),<3岁患儿发病构成比最高。男女比例为1.34∶1,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4~11月均有发病,高峰为4~6月。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占45.08%,CoxA16占38.34%。结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发病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15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50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及时、早期治疗,可以防止严重并发症和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识别患儿病情轻重及早识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患者422例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根据病情轻重给予不同治疗.结果:403例痊愈,19例转院,0例死亡.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密观察患儿病情进展,早期发现重症病例,争取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年龄小、皮疹少、高热不退、精神差的患儿需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防止本病爆发流行。方法 对46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左右学龄前儿童,易发生集体感染;误诊8例,误诊率为17.3%;有2例并发心肌损害。46例均治愈。结论 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小儿手足口病预后良好,但易并发心肌损害。加强疫情报告,控制疫情扩散,是预防爆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所致,为全球小儿常见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报道。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至2008年5月13号,全国共报告98406例,死亡52例。因此,该病已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方法:对264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儿中,男152例,女112例,5岁以下者占89%,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8月,重症患儿4例;260例治愈出院,好转出院1例,3例死亡。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预后良好,如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重症倾向,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小儿手足口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我科确诊的小儿手足口病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院确诊的8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嗜睡、精神食欲差、持续发热、呕吐、惊厥.从流行病学方面,好发于1~3岁,占总数的87.2%.幼托儿多见,占总数的73.3%.本病虽好发于夏秋季,但冬季发病仍不可忽视.本病愈后良好.结论 该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手段,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要及时、早期治疗,做好小儿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诊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寻求早期识别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病例列为对照组219例,重症病例列为观察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高烧超过3d、四肢无力、烦躁嗜睡、呕吐、惊厥等方面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转氨酶、心电图、肺片等方面异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儿免疫力,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20例手足口病儿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口腔内黏膜、手心、足心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疱疹或红色丘疹,伴随一定程度的咳嗽、恶心、呕吐、头痛等情况。治疗过程中,除3例患儿并发脑膜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症状,1例患儿死亡外,其他患儿经过治疗获得痊愈。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在生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儿童的关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就诊,生活中尽量避免进入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儿童患病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正> 手足口病近几年发病很少,但今年趋向流行,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组肠道病毒引致,在四肢远端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不结痂,在口腔黏膜也有疱疹和溃疡性疾病。我科于2002年7月-10月共收治小儿手足口病46例。1 临床资料 在46例患儿中男26例,女20例,均为夏秋两季发病,年龄9个月~1岁10例,2岁11例,3岁6例,4岁11例,5岁8例。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15.
高庆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5):659-660
目的通过对53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发病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分析该病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53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命指征。结果所有患儿年龄在5个月~6岁之间,而且皆因接触手足口病致病菌而感染,表现为发热、呕吐、口腔内炎症、手足及臀部的皮疹等临床症状。经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所有患儿均得以痊愈,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出现。结论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传播快、易流行。因此早期诊治、早期预防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6月、2009年4月~5月在我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手足口病患儿422例,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42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5岁及以下儿童最多(90.76%);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皮疹,可伴纳差、眠差、咳嗽、呕吐、烦躁、头痛等症状;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血糖升高或降低.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愈421例,死亡1例. 结论 把握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儿,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18.
小儿手足口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近期发生的流行病例2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岁。其中1~3岁发病最常见。20例患儿均有皮疹,有8例(40%)患儿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病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效果好,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没有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32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132例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疱疹、口腔溃疡,部分伴有发热、口腔疼痛等.发病年龄以1~3岁婴幼儿最多107例,占81.06%.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合并肺炎23例,心肌损害的8例,抽搐患儿(高热惊厥)2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全部患儿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特异预防疫苗,加强疫情报告,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能预防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1957年首先在新西兰发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现将我院儿科门诊2004年7~10月诊治的42例小儿手足口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