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EGF-C、VEGF-D)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VEGF-C、VEGF-D和VEGFR-3与宫颈癌淋巴转移机制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36例,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组33例,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10例,检测血清中VEGF-C、VEGF-D、VEGFR-3的浓度表达并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 (1)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组VEGF-C、VEGF-D、VEGFR-3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者组VEGF-C、VEGF-D、VEGFR-3血清水平均高于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INⅢ组VEGF-C、VEGF-D、VEGFR-3血清水平与正常宫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水平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且VEGF-C、VEGF-D与VEGFR-3的血清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所以VEGF-C、VEGF-D可能在宫颈癌中通过VEGFR-3信号通道促进淋巴结转移。其可能成为推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C(VEGF-A、VEGF-C)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价值,以期有助于宫颈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36例,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组33例,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10例,检测血清中VEGF-A、VEGF-C的浓度表达并比较各组间差异性。结果:(1)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组VEGF-A、VEGF-C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者组VEGF-A、VEGF-C血清水平均高于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INⅢ组VEGF-A、VEGF-C血清水平与正常宫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A、VEGF-C水平升高可能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推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有用的生物学指标;其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预示宫颈癌不良预后。另外,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CIN及24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VEGF-C mRNA及VEGFR-3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Livak(2-△△Ct)法进行相对定量表达分析,以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计算宫颈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水平。结果 VEGF-C及VEGFR-3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 mRNA及VEGFR-3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 mRNA及VEGFR-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9,P〈0.01)。结论 VEGF-C及VEGFR-3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两者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蒙玉刚  梁春燕  曾雅畅  安明 《重庆医学》2013,42(18):2076-207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在人宫颈癌血清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43例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并分析表达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VEGF-C、VEGF-D在正常宫颈组、CINⅢ组及宫颈癌组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P<0.05);(2)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在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均明显升高(P<0.05);(3)宫颈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1%、60.5%,并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r=0.615、P=0.021;r=0.709、P=0.014)。结论 VEGF-C、VEGF-D通过促进宫颈癌内淋巴管形成,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华  周和中  邓金双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30-113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D(VEGF-D)及其受体的表达,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差别。同时记录宫颈癌患者不同肿瘤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肿瘤浸润程度血清VEGF-C、VEGF-D、VEGFR-3水平的差别。结果对照组VEGF-C与CIN组比较(P〉0.05);宫颈癌组(无/有淋巴转移)VEGF-C水平均较对照组、CIN组升高(P〈0.05),且宫颈癌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低于其他三组水平(P〈0.05);四组患者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宫颈癌(淋巴转移)组、宫颈癌(无淋巴转移)组、CIN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与VEGFR-3水平正相关(r=0.97,0.75,P〈0.05)。宫颈癌Ⅱ期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宫颈癌I期升高(P〈0.05);宫颈癌不同组织类型(鳞癌/腺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血清中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浸润到深肌层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浅肌层患者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与淋巴转移相关,且血清VEGFC、VEGF-D水平可能通过VEGF-R3途径参与肿瘤的淋巴转移,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宫颈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和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R-3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淋巴血管形成的表型可能发生的时期.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检测33例CIN I、32例CIN I、37例CIN I I、30例ICC患者中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结果ICC组VEGF-C、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6.67%、90%,明显高于CIN I和CIN 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CIN I I组(VEGF-C、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3.78%、81.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 I I组与CIN I和CIN 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 I组与CIN 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演进为ICC的CIN I I显示VEGF-C/VEGFR-3呈强阳性表达,有5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淋巴血管形成的表型可能发生在CIN I I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AE1/AE3检测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免疫组化AE1/AE3检测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显著高于HE染色检出率;宫颈鳞癌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NⅢ无明显差异;VEGFR-3阳性淋巴管数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VEGF-C表达与VEGFR-3阳性淋巴管数呈明显正相关;VEGF-C及VEG-FR-3均与淋巴结的转移有关。结论AE1/AE3检查有利于发现淋巴结微转移;VEGF-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利于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16INK4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D2-40在CIN3、微小浸润癌、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35例CIN3、13例微小浸润癌及62例宫颈浸润癌中p16INK4a、FGF-2和D2-4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INK4a在微小浸润癌中的过表达率明显高于CIN3(P<0.01);FGF-2在CIN3、微小浸润癌和宫颈浸润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1.43%、53.85%、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2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病变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P<0.01)。p16INK4a和FGF-2的阳性强度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或P<0.05),FGF-2与宫颈癌浸润深度有关,二者均与宫颈癌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相关性;D2-40的阳性反应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16INK4a、FGF-2的表达和D2-40阳性反应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6INK4a异常表达可能有助于诊断微小浸润癌,其阳性强度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检测FGF-2在宫颈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对评估宫颈病变的发展以及宫颈癌浸润和转移的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宫颈癌组织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王言奎 《齐鲁医学杂志》2009,24(4):304-305,30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宫颈鳞癌组织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原位癌(CIN)组织25例、正常宫颈组织12例,采用SP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C的表达.结果 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4.10、4.53,P<0.05).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的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χ2=6.11,P<0.05).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6.01,P<0.05).结论 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宫颈癌的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R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例正常宫颈组织,8例CIN及24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MIF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Livak(2-△△Ct)法进行相对定量表达计算分析,以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计算CIN,宫颈癌组织中MIF表达水平。结果 MIFmRNA在三组中均有表达,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浸润肌层深、有淋巴结转移者宫颈组织中MIFmRNA表达量高,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MIFmRNA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侵袭转移有关。MIFmRNA检测有利于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并为评估宫颈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JAMA》2005,294(23):3037
  相似文献   

12.
蒙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蒙医药的地位和现状,并对如何继承和发展蒙医药科学进行了探讨,为发展蒙医药产业,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蒙医药资源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 (ET )、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 )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浆、CSF中E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 ,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 :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 ,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 (CVS)的一种观察指示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Ⅱ型视盘血管炎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Ⅱ型视盘血管炎(ODV)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在临床特征与荧光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正确区分ODV,提高其治疗效果。②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2例ODV与30例CRV0病人在病因、临床表现、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③结果ODV病人多为青壮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0.5(含矫正视力),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敏感,勿需激光治疗,预后较好,FFA检查未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RVO病人多见于中老年,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下降明显,多数视力〈0.1,甚至数指或眼前手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无效,预后差,FFA多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史长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④结论Ⅱ型ODV极易误诊为CRVO,因两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因此,临床上通过二者的病因及辅助检查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从100g猪心室肌中提取心肌肌球蛋白370mg,并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其亚基成分,分别得到肌球蛋白轻链24mg和重链210mg,核酸含量<1%,不含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及其它杂蛋白;SDSPAGE显示,猪心肌球蛋白重链为200~220KD一条带,肌球蛋白轻链则为27kd、21.4kd、19kd三条带;纯化猪心肌球蛋白的Ca2+激活ATP酶活性为0.24μmolPi/(mg·min),但其分离后的亚基则无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