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樊家锋 《人民军医》2010,(12):953-953
肩关节周围炎是由于老年退行性病变及外伤、受凉、潮湿等原因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患。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手法和中药内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9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手法结合封闭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手法结合封闭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4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1989-01~1999-08,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各10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西药加肩凝汤治疗105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105例。两组病情基本相似。210例中,男84例,女126例;左肩患者78例,右肩患者132例;50岁以上者127例,50岁以下者8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者19岁;病程3周~5年,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畏寒症状及上举、后伸、内收、外展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6.
廖福贵 《人民军医》2011,(7):571-571
肩关节周围炎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退行性变的疾病,俗称冻结肩、漏肩风等,多由于感受风寒或外伤引起。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见。早期可有肩关节周围轻度疼痛,并放射至前臂、头颈部,严重者疼痛难忍,肩部活动及外旋受限,静止痛是本病的特征;晚期由于病变组织产生粘连,肩部肌肉僵硬,甚至萎缩,而产生功能障碍。2000年12月--2010年7月,我们采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一般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后所致。由于肩部疼痛昼轻夜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天元针刺法治疗肩周炎128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其病理较为复杂,多年来国内对此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治法有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但并无奇特疗效,疗效显著者报到也不多。我们运用了复方生姜散局部外敷结合按摩手法治疗40例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均经专科确诊为肩周炎。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37—49岁3例,51—60岁30例,61—70岁7例。左肩22例,右肩6例,双肩2例,病程三个月以内13例,4—6个月14例,1—2年11例,11年2例。 二、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 炙川乌、炙草乌各等量,共研细末备用。 将鲜生姜250—300克,去皮,切碎,捣烂成泥,将炙二乌5克混合调匀,撒在双层薄脱脂棉之间,再用白棉布缝制布套,将上述棉垫放入套内,其大小25×35公分成梯形,紧贴敷于患肩,持续使用3—5天。敷药初始药汁透  相似文献   

9.
肩关节周围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肩关节周围炎的磁共振表现。材料和方法:利用高场(VISION 1.5T)雨I低场(OPEN 0.2T)磁共振对55例(其中双侧发病8例)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患病肩关节中MRI检出阳性征象的共43例次(68.3%);根据出现信号异常区将肩关节周围炎分为三组,尚须膜囊积液35例次(81.4%);胧二头肌腱鞘炎3例次(7%);肌肉损伤5例次(11.6%)。结论:MRI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朱莉 《民航医学》1993,3(2):23-23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中医称为“漏肩风”,属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常见于中年和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症状以肩痛为主,晚期症状除有肩关节疼痛外,以功能障碍为主,病程可为数月至数年不等,也称为粘连性肩周炎,俗称“冻结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面神经炎中医分型治疗效果。方法 95例面神经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按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同时,治疗组将患者分为风寒客络型、风热袭络型及瘀阻络脉型,在牵正散的基础上风寒客络型加防风、羌活、桂枝、黄芪;风热袭络型加黄芩、菊花、夏枯草;瘀阻络脉型加当归、赤芍、香附等中药治疗。对照组不分证型,只服用牵正散中药。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积分。结果 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74.4%(P<0.01),而在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综合功能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综合功能有所提高(P<0.05)。结论 面神经炎中医分型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新方法。方法对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西医的病灶清除,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中医口服祛邪扶正,补气养血益肾之中药,外用活血,祛腐生新之中药治疗。结果17例全部临床愈合。结论病灶清除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总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2例HGA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42例中32例行胸透和/(或)胸片检查;8例行CT检查。结果:42例均有中、高热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38例血清谷丙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35例心肌酶谱升高,蛋白尿(少部分含管型和红细胞)34例。实验室检测排除了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出血热等病原体感染。腹股沟淋巴结增大25例,其中4例伴腋窝淋巴结增大。胸部放射学检查大部分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重,仅5例重症患者出现明显异常影像学表现,如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炎等。结论:出现多发性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肺部渗出性病变等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若伴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等主要临床表现时,应想到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的头磁共振影像(MRI)、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点.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3~58岁,伴发疾病分别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癫痫撤药1例,垂体危象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Still病1例,病毒性脑(膜)炎8例.首次MRI检查距发病时间2~39d.病灶均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中央,胼胝体其他部分不受累及,信号特点为FLAIR和T2呈高信号,T1信号轻度减低,DWI高信号,ADC值减低.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形态上呈卵圆形或回旋镖形.13例患者在首次MRI检查后6~ 30d复查,显示病灶消失或信号明显减弱,且经对症治疗均达临床痊愈或明显好转.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以头颅MRI发现胼胝体压部中央可逆性病灶为特点,临床症状多样,预后相对良好,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分别用针灸推拿、中药湿热敷、中药湿热敷加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120例分成三组,每组各40例,第一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第二组采用中药湿热敷治疗,第三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灸推拿治疗。结果针灸推拿组总的有效率82.50%,中药湿热敷组总有效率为77.50%,中药湿热敷加针灸推拿组总有效率为100%,三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中药湿热敷加针灸推拿疗效率更优于以上二组。结论中药湿热敷加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151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治疗组和单针灸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并对该量表在本次中医临床中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检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检验,该量表也有可以接受的准则效度(r在0.8-0.9之间,p<0.01)和再测信度(r在0.6-0.9之间,p<0.01)。结论针灸推拿结合治疗CSA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CSA中医临床中具有可信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切脉针灸治疗肥胖型(肾虚痰湿)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探索临床效果与其经络能量的相关性,为PCOS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桂林康复疗养中心就诊的106例肥胖型(肾虚痰湿型)PCOS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给予来曲唑+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来曲唑。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H / FSH,双手同名井穴知热感度测量差值。 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LH、BMI水平及LH/FSH均下降,观察组血清LH、BMI水平及LH/FS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双手同名井穴测量差值均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脉针灸治疗肥胖型(肾虚痰湿)PCOS不孕症疗效更佳,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络能量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可根据双手井穴温度失衡情况指导切脉针灸治疗肥胖型(肾虚痰湿)PCOS,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平衡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TNF-α,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针刺前后的血清TNF α ,sICAM 1水平变化 ,探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平衡针法在缺血性损伤中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 ,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ELISA法测量血清TNF α ,sICAM 1值。结果 血清TNF α ,sICAM 1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上升 (均P <0 .0 1) ,平衡针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 (均P <0 .0 5 ) ,二者呈正相关 (r=0 .83 4,P <0 .0 5 )。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TNF α ,sICAM 1含量明显上升 ,二者呈正相关。平衡针法治疗 ,降低其TNF α ,sICAM 1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针刺委中穴与足三里穴PET/CT脑功能显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ET/CT技术对比分析针刺不同穴位在大脑诱发的反应,探讨穴位与大脑的联系。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针刺右侧委中穴和足三里穴,并行PET/CT脑功能显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配对t检验模型,得出针灸2组穴位的差异激活图。结果 ①针刺委中穴组与针刺足三里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19、40、28、21、20、22和左右小脑局部区域(t〉4.03,P〈0.01);②针刺足三里穴组与针刺委中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32、6、4、40(t〉4.03,P〈0.01)。结论 针刺能增加相应脑区的葡萄糖代谢,针刺委中穴和足三里穴所诱发的脑区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论大面积烧伤感染期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大面积特重度烧伤患者感染期的救治特点,提高烧伤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大面积烧伤中的救治水平。方法:作者9年来分别在全国23个省市会诊抢救烧伤面积在90%以上的烧伤患者62例,均采用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救治,抢救成功最大烧伤面积100%+口腔黏膜、食道黏膜烫伤。结果:62例严重烧伤患者,治愈60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入院48h内暴发脓毒性休克,1例死于重度吸入性损伤继发肺部感染。结论:总结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严重烧伤感染期的救治特点,包括感染期观察的三个“3”阶段规律和四项观测指标,强调了预防烧伤感染的原则是早期应用抗生素,在确诊感染后应及时、高效、足量的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清除创面液化物等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的规范化创面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