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59-156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60例,随机分为无非营养性吸吮(N—NNS)组及NNS组,每日固定时问、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进行称重。结果NNS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N—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缩短了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的时间,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非营养性吸吮(NNS)对其消化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76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NNS组和对照组。观察体重、胃排空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d)时间、喂养耐受情况。结果:NNS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NS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3.
非营养性吸吮对鼻胃管喂养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鼻胃管喂养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和对照组,各15例。非营养性吸吮组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吸吮无孔空橡皮奶头1次/3h,每次吸吮10min,连续2周;对照组单纯进行鼻胃管喂养。两组均给予同一种早产儿特殊配方奶喂养,热量不足辅以静脉营养。观察期间每日测体重1次,记录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最大幅度、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及体重开始下降的时间。结果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幅度,非营养性吸吮组8.10±0.86%,对照组9.50±0.10%。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非营养性吸吮组8.76±0.83天,对照组9.94±1.5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体重开始下降的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可减少生理性体重的下降幅度,缩短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对早产儿体重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将其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18例和营养性吸吮组20例。营养性吸吮组给予单纯鼻胃管营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记录入液量、奶量、热卡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记录喂养相关情况。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发生率低于营养性吸吮组(P0.01);喂养耐受情况优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反流次数均少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或P0.01);鼻饲管留置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实施常规鼻饲。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实施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锻炼吸吮能力,促进胃肠成熟,可提高喂养耐受性,帮助患儿尽快过渡到经口喂养,从而缩短胃管喂养时间及住院日。  相似文献   

6.
陈璐  王爱琳 《护理研究》2010,(5):1183-1183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时体质量≤1500g的新生儿,多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VLBWI在生后要保持或接近宫内生长速度,避免宫外生长迟缓,营养的供给非常迫切。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常表现为吸吮和吞咽无力,限制了VLBWI生长发育。护理学中将吸吮分为营养性吸吮(NS)和非营养性吸吮(NNS)。NNS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期间给其吸无孔橡皮奶头。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NNS,促进VLBWI胃肠功能成熟并改善其生理行为,但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2004年5~12月,我们对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4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鼻伺喂养,观察组给予重力喂养和非营养吸吮。比较两组喂养相关指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头围、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吸吮有助于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完全实现经口喂养时间,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选取84例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注射器胃管间歇注入喂养配方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需奶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时间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力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并结合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儿喂养不耐受状况。  相似文献   

10.
韩红燕  赵桂荣 《护理研究》2008,22(36):3335-333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NNS组和单纯鼻胃管喂养(N-NNS)组.[结果] NNS组胃残留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12.36 d±4.29 d)比对照组明显缩短(15.50 d±4.5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NNS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加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实施常规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体重、完全达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完全达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早期行微量喂养,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胃肠成熟,从而缩短胃管喂养时间及住院日。  相似文献   

12.
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5~12月,我们对1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道影响,以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将60例早产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予以直接胃管推注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重力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记录早产儿出生时体重,生后3d与7d体重变化,餐后呕吐及餐前腹胀情况。结果重力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组患儿生后3d与7d体重下降,呕吐与腹胀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重力胃管喂养并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非营养性吸吮合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洗胃、通便、静脉营养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等。结果。干预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冰 《现代护理》2006,12(21):1979-1980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irth weight,VLBW)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或等于1500g的新生儿,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吸吮能力差,甚至不会吸吮,造成喂养困难,而且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吞咽、排空、消化、吸收能力差,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并发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何提高VLBW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对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部分静脉(PPN)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以及喂养方法的选择做了很多的研究,笔者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低出生体重儿能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质量儿分为两组各30例,综合护理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把这4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记录两组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护理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熊凤霞  李海香  杜佩珍  王霞 《妇幼护理》2022,2(21):4947-4949
目的 探析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对增加生理稳定性和体质发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5 月至 10 月收治的 8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对照组 40 例给予常规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组 40 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 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喂养的并发症、临床指标和生长发育。结果 非营养性吸吮组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及腹胀的发生率均 低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排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胎粪排尽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非营养性吸吮组鼻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住 院期间身长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提高生 理稳定性,促进体质发育。  相似文献   

18.
张莹  张燕如  黄雪萍 《妇幼护理》2023,3(20):4897-4900
目的 探讨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我院收治的 80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喂养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 40 例患者用间歇 鼻饲注入喂养,观察组 40 例患者用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 间、满意度及体格发育。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患儿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喂养前,两组间身高、体质量、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 均>0.05);喂养后,两组身高、体质量、头围均高于同组喂养前(P 值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 值均<0.05)。结 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改善患儿体格发育,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 减少喂养不耐受,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微量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实施部分静脉营养和胃管鼻饲喂养。对实验组患儿在每次鼻饲奶液前15 min加用微量奶液(1~3 ml)吸吮,对照组不予微量吸吮。观察2组患儿体质增长、喂养不耐受情况、留置胃管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质量增长、喂养不耐用受发生率,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微量吸吮,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的增加,缩短留置胃管的时间,有助于从静脉营养过度到全肠道营养,有利于从胃管喂养过度到经口喂养,从而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解决早产儿胃肠道喂养问题,减少喂养并发症,增强喂养耐受性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管理、静脉输液,保证足够液体和热卡,观察组加用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两组早产儿喂养并发症、体重、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足量肠胃营养时间及胃泌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增加速度为(22.86±1.74)g/d,对照组增加速度为(19.79±1.32)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为43.33%,观察组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对照组早产儿14d后血中GAS含量为(118.4±28.6)pg/ml,观察组为(135.54-33.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成熟,加强吸吮和吞咽的协调性,有助胃肠道组织细胞发育和功能完善,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尽早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