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香菊  张楚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84-1085
目的 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因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调查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底在我院分娩的76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对其死因及孕母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死胎34例,死产1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7例,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先天畸形、早产、脐带及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及疾病。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占73%,产检次数少于3次及未行产检占80%。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的管理,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瑞安市2003~2009年围产儿死亡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上报的围产儿资料及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95‰。其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68.12%、6.47%、25.41%,各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的前3位原因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死产前3位原因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死亡前3位原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率;农村户籍、低学历者、产检次数少的孕产妇,其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户籍、高学历者、产检次数多的孕产妇。随孕周的增加与胎儿体重的增长,围产儿死亡率也降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减少出生缺陷,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邮市2007-2016年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产龄、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围产儿性别、围产儿体重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高邮市2007-2016年围产儿死亡率2.20‰~5.25‰,平均3.66‰,保持在平稳低水平,围产儿死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先天畸形50例(25.78%),脐带、胎盘因素37例(19.07%),原因不明25例(12.89%),孕妇年龄最大46岁,≥35岁27例,≤20岁3例,不同年龄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4.19);未进行产检的15例,产检次数1~4次76例,≥5次103例,不同产检次数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694.53);>40周分娩18例,37~40周分娩77例,<36周分娩99例(其中<32周分娩59例),不同孕周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371.89);围产儿体重≥2 500g 75例,<2 500g 119例,不同围产儿体重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034.22),围产儿死亡与孕妇年龄、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围产儿体重有关。结论:高邮市围产儿死亡率较低,仍需建立健全围产期保健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鼓励适龄生育,重视高龄孕妇孕期管理;规范产前检查,做好高危孕产妇、新生儿专案管理和分级诊疗管理;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和产科超声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产儿科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和合作意识;预防妊娠并发症和早产,才能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陈淑群 《中外医疗》2007,26(21):29-29
目的 探讨近3年围产儿死亡率和死因,提出相关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全市16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胎原因仍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占66.46%;其次是早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2.93%;再次是死产,占0.61%.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和设施,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09年宁波市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一些参考数据。方法依托三级保健网,资料来源于全市各县(市、区)妇保院(所)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并经质量控制保证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结果 6年中共监测围产儿360986例,发生围产儿死亡4243例,其中本市户籍的围产儿死亡率为7.67‰,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20.73‰,本市户籍及非本市户籍后3年围产儿死亡率均较前3年下降。本市户籍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畸形、不明原因、早产、其他脐带因素及新生儿窒息;非本市户籍前3年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早产、畸形、新生儿窒息、胎盘早剥及脐带脱垂,后3年依次为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其他脐带因素及胎盘早剥。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35.09%)较前3年(44.61%)下降,非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46.14%)较前3年(47.38%)下降不明显。结论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不断提高孕期保健及产科质量是降低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让流动孕妇接受规范孕期保健及住院分娩是降低非本市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研究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以便提高围产保健质量.方法 对2007年–2010年6月份在我院死亡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年–2010年6月份住院围产儿死亡数逐年下降,183例死亡围产儿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6.83%、1.09%、43.08%,死胎、死产中以其他原因、母体因素、脐带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早期新生儿死亡主要死因为早产低体重、窒息、肺炎;评审结论中Ⅰ类、Ⅱ类、Ⅲ类各占34.43%、53.55%、12.02%.结论 完善孕产期系统保健,提高产科、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业务技能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2~2001年间71例住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1.1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脐带因素、畸形和早产,占同期围产儿死亡原因的49.2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结论:加强区域围产期保健网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进一步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探讨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水平及主要原因,为制定有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0~2004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显著;流动人口中死产与常住人口存在显著差异;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因主要是胎儿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死胎原因不明、窒息等;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期保健覆盖率低。结论 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制止非法接生.对流动人口进行妥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与产前检查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产前检查与围产儿死亡情况,查找死亡原因,提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1-9月在中心医院分娩的1 591例产妇产前检查情况及围产儿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产妇产前检查率95.1%,流动人口产妇产前检查率55.0%。围产儿死亡30例,均为流动人口围产儿,其中1例有孕期产前检查,29例无孕期产前检查。结论流动人口孕妇不重视产前检查,使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可有效减少流动人口围产儿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赵优珍  王悦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3-174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江北区2004年10月-2009年9月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江北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该期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39.57‰,江北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77‰,两类人群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7,P〈0.05)。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结论江北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不明显。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周瑾  胡容珍 《重庆医学》1999,28(5):355-356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期医疗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分析我院15年来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找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1.资料与分析1.1围产儿死亡率:我院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分娩围产儿12510例,死亡202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6.14%。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96例,占47.53%;死胎90例,占44.55%;死产16例,占7.92%。1.2围产儿死亡有关因素1.2.1孕周:202例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118例,占58.42%,其死亡率(181.54‰)与足月儿死亡率(6.82‰)…  相似文献   

14.
刘昕  范秀芳  王岩 《吉林医学》2012,33(16):3470-3471
目的:通过对250例围产儿死亡病例的分析,探讨围产儿死亡病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围产儿死亡250例进行死亡原因、死亡率统计与分析。结果:2008年、2009年、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20%,1.01%,1.06%,死胎占围产儿死亡的76%,死产占2.4%,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占21.6%;死胎主要原因为胎儿发育畸形,脐带异常,包括脐带缠绕、扭转、打结、脱垂,其次为母亲妊娠合并子痫前期、糖尿病,胎盘异常、多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为重度窒息、肺透明膜病。结论:加强产前围产保健,不断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及时诊治高危妊娠,减少窒息发生率,对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适时治疗,对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219例围产儿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人类生命统计分析,新生儿期占婴儿期死亡的60%~70%,一周内尤其3d内的死亡又占新生儿死亡一半以上.而宫内胎儿死亡及产间死胎又是一周内新生儿死亡的二倍。因此有效地控制围产儿期死亡率是产科和儿科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我院近六年219例围产儿死因分析,探讨降低围产儿  相似文献   

16.
王敏 《河北医学》2002,8(8):759-759
围产儿死亡是指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 (7d内新生儿 )死亡 ,围产儿死亡率直接体现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 ,是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倡优生优育 ,必须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枣庄市 2 0 0 1年 1月至 12月份的活产数 32 2 0 6 ,围产儿死亡 6 19例 ,死亡率为 19.2 2‰ ,其中死胎死产 2 93例 ,早期新生儿死亡 32 6例。1.2 围产儿死亡死因分类及顺位 ,见表 1。表 1 围产儿死亡死因分类及顺位表死因例数构成率 (% )死因例数构成率 (% )早产 15 92 5 .69过期妊娠 2 2 3 .5 5新生儿重度窒息 12 4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本地区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我县155例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和孕期保健情况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其中死胎占60.64%,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9.35%。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有胎儿畸形、母体因素、早产低体重、胎盘脐带因素。孕妇的文化程度越低围产儿的死亡率越高。结论: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加强农村一、二级保健网的建立,加大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产期和产儿科的技术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02年-2011年平安县妇幼保健院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分析,总结平安县在围产期保健方面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提高国产儿保健水平,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平安县妇幼保健院160例死亡围产儿的病案资料。结果: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国产儿死亡率21.85%o;2007年1月—2011年12月围产儿死亡率8.00‰;平均死亡率14.69‰。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1月—2006年12月新生儿死亡60例,其中家中死亡15例,占25.00%;转送途中死亡10例,占16.67%,各级医院死亡35例,占58.33%。2007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儿死亡21例,其中家中死亡3例,占14.29%;转送途中死亡2例,占9.52%;各级医院死亡16例,占76.19%。新生儿死亡中出生缺陷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死胎死产中前三位死因分别为: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出生缺陷、内科合并症。结论:加强婚前保健和孕前保健,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城市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及规范的产前检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围产儿死亡54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2年来围产儿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年间围产儿死亡95例,占16.88‰,死胎64.84%,死产26.37%,新生儿死亡8.79%。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主要因早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所致。结论 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产科质量,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5年漯河市各县、区妇幼保健院上报的围产儿死亡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五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12.6‰,围产儿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为:出生缺陷、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可以避免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占45.32%.结论 加强孕期监护,提高产检覆盖率,开展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