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88例受试者分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组38例,T2DM无颈动脉硬化(NCAC)组35例和正常对照(NC)组15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C组BGFC、MAGE及HOMA-IR明显高于NCAC组(P均<0.05);C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BGFC 、MAGE及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60、0.336,P均 <0.05);CAC组BGFC、MAGE与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1、0.362,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肾病(DN)患者(NDN组)和24例早期DN患者(DN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计算平均血糖(MBG)、标准差(s)、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血糖波动次数(NGE)及三餐前1 h、三餐后3 h BMG,并测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两组间s、MAGE、MDDG、NG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组的SBP、DBP显著高于NDN组(P〈0.05),MBG、午、晚餐前1 h MBG、三餐后3 h MBG亦均明显高于NDN组(P〈0.05)。表明血糖波动不是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延缓早期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分泌的关系。方法肥胖T2DM患者26例(Ob+T2DM组)及非肥胖T2DM患者32例(NOb+T2DM组),正常对照30名(NC组)行胰升血糖素-C-P释放试验,同步取血测定血浆Ghrelin和C-P。结果(1)Ob4-T2DM组空腹Ghrelin水平低于NC组和NOb+T2DM组(P〈0.05或P〈0.01);Ob+T2DM组FC-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高于NC组和NOb+T2DM组(P〈0.01或P〈0.05)。静脉推注胰升血糖素后,NC组Ghrdin水平显著下降(P〈0.01),肥胖及非肥胖T2DM组Ghrelin水平无显著性改变。(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腰围(WC)是Ghrelin水平的负性预测因子(回归方程Y=4.814—0.0265X)。(3)Ob+T2DM组中,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HOMA2-IR呈负相关。结论外源性给予胰升血糖素对T2DM患者Ghrelin抑制效应减弱;肥胖T2DM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较非肥胖患者明显降低,且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HOMA2-IR负相关;中心性肥胖T2DM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下降与IR有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与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测定86例T2DM患者(DM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NC组)血压、血糖、血脂、SCr、ET-1、C-RP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血浆ET-1和C-RP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且DM组血浆ET-1和C-RP水平随着SCr、UAER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结论血浆ET-1和C-RP可能参与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sCD14)水平与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组)患者分为DN组、非DN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与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sCD14,并分析血清sCD14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TC、TG、HDL、LDL的关系。结果T2DM组血清sCD14、FPG、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两组sCD14与FPG均无相关性(P〉0.05)。DN组血清sCD14水平与HbA1c、LDL呈显著正相关(β=2.89、5.26,P均〈0.05),与sCr呈显著负相关(β=-0.29,P〈0.05);非DN组与其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血清sCD14水平与DN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HbA1c、sCr和LDL是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并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重度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P〈0.01,P〈0.05),MAGE、DMMG、SD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因素,为DN的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267例,其中DN患者102例(DN组),单纯糖尿病无。肾病165例(NDN组),采集血糖等临床资料,进行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组间比较显示,DN组与NDN组的年龄、糖尿病(DM)病程、BMI、吸烟、高脂饮食、合并高血压、FPG、2hPG、0.5hPG、HbA1c、TC、TG、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DN的发生与DM病程、TG、HbA-C、FPG、2hPG和合并高血压有关(P〈0.05或P〈0.01)。结论TG、DM病程、HbA1C、FPG、2hPG和合并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戴玲 《山东医药》2011,51(3):66-67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24h波动幅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采用甘精胰岛素及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作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前及治疗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后第2天检测患者空腹、三餐后2h和睡前血糖,计算24h血糖标准差、极差(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4h血糖标准差和极差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甘精胰岛素可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24h血糖波动幅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接受诺和灵30R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7.5%)30例改为诺和锐30治疗12周,结果:BMI、FBG、24h平均血糖水平(24hMBG)无明显变化,2hPG、ACR均明显下降(P均〈0.05),HbA1c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结论:诺和锐30可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12.
手部不同采血位点的自我血糖监测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群手指、手掌部位自我血糖检测测试值的相关性和疼痛感,探讨其实用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分为A组和B组)和正常人群(C组)40人,三组人群均在空腹或餐后2小时采手指和手掌部位血样,用自测血糖仪测定血糖。疼痛程度(PI)用标尺法表示。结果三组人群空腹和餐后不同位点所测试血糖值相关性良好,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9,r2=0.95,r2=0.97,r2=0.89,r2=0.96,r2=0.94。三组人群手掌部位采血PI均明显低于手指部位的PI(q=22.0,P〈0.01;q=21.1,P〈0.01;q=26.9,P〈0.01)。结论三组受检人群的空腹和餐后在手掌及手指部位测定的血糖值相关性良好,手掌部位疼痛感明显轻于手指,可作为换位点采血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液mindin的表达,分析其与糖尿病肾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谢糖尿病中心及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24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E)将T2DM患者分为3组,即24h—UAE〈30mg的正常蛋白尿组60例,30mg≤24h-UAE〈300mg的微量蛋白尿组32例,24h-UAE≥300mg的大量蛋白尿组32例。应用ELISA法测定尿液mindin的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尿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等临床指标,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结果T2DM患者尿mindin含量高于对照组f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对照组分别为161(119~255)、332(181—445)、426(230—937)和93(51—121)ng·ml^-1·μmol^-1·L^-1,F=30.196,P〈0.05],并与24h-UAE呈正相关(r=0.453,P〈0.05),T2DM患者各组mindin水平随24h-UAE的升高而递增;相关分析显示尿mindin与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血糖、24h-UAE、病程呈正相关(r=0.426、0.2336、0.383,0344、0.453、0.511,均P〈0.05),而与eGFR呈负相关(r=-0.383,P〈0.05);结果显示尿液mindin(OR=1.481,95%CI:1.187—1.847)、空腹血糖(OR=0.842,95%CI:0.756~0.939)、舒张压(OR=1.051,95%CI:1.003~1.101)是T2DM患者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尿液mindin可反映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功能损伤并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相关,尿液mindin的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联。方法412例T2DM住院患者,按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和T2DM组,比较两组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与MS组分的关联。结果MS组心血管疾病(CVD)和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明显高于T2DM组。多元逐步回归显示,H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平均动脉压、HDL-C和MS组分数是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T2DM患者MS及其组分与CVD和DN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对2型糖尿病(T2DM)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糖及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既往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54例,根据BMI分为肥胖(Ob)组24例和非肥胖(NOb)组30例,检测治疗前后体重、FBG、HbA1C,计算BMI、胰岛素用量等。结果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后,Ob组和NOb组FBGE(7.3±1.2)mmol/L、(6.7±1.5)mmol/L]、HbA1C[(7.3±0.9)%、(6.5±0.8)%]均较基线值{FBGE(9.4±2.5)mmol/L、(8.1±1.7)mmol/L]、HbA1cE(8.2±1.1)%、(7.6±1.9)%]}明显下降(P〈0.05);Ob组治疗前后BMI变化[(-1.51±1.10)kg/m2]与NOb组[(0.15±1.00)k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肥胖和非肥胖T2DM患者血糖,且无明显体重增加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不同HbA1c水平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方法将178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3个组,通过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各组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值(24hMBG)均有相关性(P〈0.05),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无相关性。HbAlc≤7.5%时,餐后血糖与之相关性较好(P〈0.05)。HbA1c〉7.5%时,与三餐前血糖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HbA1c代表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的稳定性,而CGMS可反映血糖的波动规律。HbA1c和CGMS联合应用更加有利于血糖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血糖水平与院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急性心梗临床病例资料1 118例,根据入院后空腹血糖水平将心梗患者分为三组:血糖<6.99 mmol/L(A)组,7.00~11.09 mmol/L(B)组,≥11.10 mmol/L(C)组,按入院时有无糖尿病史分为非糖尿病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