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BsAg、HBeAg定量检测与Pre-S1Ag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540例乙肝患者血清,经处理,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re-S1Ag和时间分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sAg、HBeAg。对HBsAg、HBeAg(-)组别、HBeAg(+)组别以及Pre-S1Ag进行χ2检验。结果:540份血清标本定量检测显示:(1)E抗原HBeAg(+)组的HBeAg浓度为(49.77±30.78)PEIU/ml,Pre-S1Ag(+)率为81.12%;E抗原HBeAg(-)组的HBeAg浓度为(0.14±0.33)PEIU/ml,Pre-S1Ag(+)率为21.60%;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组的HBsAg浓度为(139.78±89.10)PEIU/ml,Pre-S1Ag(+)率为35.00%。HBeAg(+)组和Pre-S1Ag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组、HBsAg(+)组和Pre-S1A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HBeAg(+)HBsAg(+)HBcAb(+),HBsAg浓度为(212.30±46.90)PEIU/ml,Pre-S1Ag(+)率为81.12%;HBeAb(+)HBsAg(+)HBcAb(+),HBsAg浓度为(139.78±89.10)PEIU/ml,Pre-S1Ag(+)率为27.95%。结论:通过检测Pre-S1Ag可以了解乙肝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145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乙肝DNA检测,回顾分析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乙肝e抗原阳性患者的乙肝DNA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其中,70.6%的抗HBe阳性、HBeAg阴性、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含量在105以下,66.4%患者的乙肝病毒含量在107以上。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乙肝病毒含量与乙肝e抗原之间高度的线性关系,且不属于典型的正相关,因此,无法仅仅根据乙肝抗原抗体检查结果,对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强弱和复制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乙肝e抗原(HBeAg)与乙肝病毒(HBV)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011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并复习文献,共收集1458例病例资料,将与其对应的乙肝DNA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乙肝e抗原阳性血清对应的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 几乎全部为阳性,且66.4%的患者乙肝病毒含量大于107;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者有70.6%乙肝病毒含量小于103.结论 乙肝e抗原与乙肝病毒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然并非是正相关,所以仅依靠乙肝抗原抗体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和传染性强弱进行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乙肝e抗原(HBeAg)检测阳性、阴性与乙肝病毒(HBV)含量的相关性。探讨乙肝病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观察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疗效以及其传染性强弱的主要依据。结果乙肝e抗原阳性血清,HBV-DNAPCR检测几乎全部为阳性,并且大部分(66.5%)含量大于107拷贝/ml;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者中大部分(70.6%)HBV-DNAPCR含量小于103拷贝/ml,但是仍有少部分(13.2%)患者HBV-DNAPCR大于107拷贝/ml;在HBsAg阳性和抗HBc阳性者中其HBV-DNAPCR大于107拷贝/ml也有35%。结论乙肝HBeAg检测结果与乙肝病毒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无正相关,仅依靠乙肝抗原抗体检测不能很准确地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程度及其传染性的强弱。乙肝DNA测定可直接反映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直接性,是评价病毒复制、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的最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治愈乙肝(功能性治愈乙肝)已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功能性治愈乙肝的指标为:持久的HBsAg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血清抗HBs阳性),血清HBV DNA阴性,cccDNA处于非活动转录状态,停止治疗后疾病没有复发。本文在简述HBsAg的已知与未知的基础上,阐述了免疫治疗乙肝的现状,重点介绍了本室研发HBsAg-HBIG治疗性疫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根据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清除HBV DNA,中和性HBsAg抗体的被动免疫作用,已证实HBsAg HBIG有较强的主动免疫作用,提出了清除HBsAg的“三明治”方案:第一层用抗病毒药物,第二层被动免疫用抗HBs抗体,当血清HBsAg未能测及后,第三层注射HBsAg-HBIG复合物作主动免疫,目标为诱生患者对HBsAg产生持久的免疫,从而使cccDNA处于非活动状态,可能会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普遍认为,HBeAg是病毒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而抗-HBe的出现说明病情好转或稳定,其传染性减弱,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现象.为了解HBeAg阴性病人是否具有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对113份HBeAg阴性的HBVM不同模式标本进行HBV-DNA与ALT、TB检测,以分析HBeAg阴性时病毒复制状况,便于为临床提供更好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联合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DNA定量与乙肝前S1抗原(Pre-S1)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收治的乙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定量法对乙肝Pre-S1、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经检测,乙肝Pre-S1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在不同乙肝两对半的模式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例HBeAg阳性患者中,乙肝pre-S1阳性检出率为81.8%(45/55),HBV-DNA阳性检出率为72.7%(40/55),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选择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DNA定量与乙肝Pre-S1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更好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疾病进展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乙肝表面抗原与e抗原在人群中分布情况,对5201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血清学检查,阳性者294人,阳性率达5.65%,男、女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表明,乙肝表面抗原与传染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及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GDM孕妇100例为研究组,分为研究A组(GDM+HBsAg阳性)和研究B组(GDM+HBsAg阴性),随机选取孕周匹配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了解各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围生儿结局。探讨GDM与HBsAg携带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中A、B组的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PIH、ICP、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A、B组的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死胎、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B组巨大儿发生率较研究A组及对照组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携带为GDM的高危因素,两者叠加会加重妊娠并发症及影响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进行普查,了解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的流性病学现状,并对优势患者来源进行分析.方法:纳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HBsAg定量,分析抗病毒时间与优势患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小于1500 IU/ml共有657例.人群中优势患者占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41.3%.抗病毒治疗1年,优势患者占比44.1%,抗病毒治疗3年,优势患者占比48.5%.结论:临床上应积极推广全定量HBsAg定量检测,尽早发现优势患者,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占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药物停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分析患者服用药物种类、疗程、疗效、停药复发人数、次数、复发时间,并检查患者核苷类药物停药复发后的肝功能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49例服用拉米夫定,停药时间3个月~5年;14例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停药时间1~3个月;11例患者短期服用拉米夫定后再用阿德福韦酯,停药时间4个月~2年;6例患者服用恩替卡韦,停药时间为3个月~1年。患者停药后有35例慢性中度肝炎患者复发,23例慢性重度肝炎患者复发,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复发,6例代偿性肝硬化复发,4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复发。慢性重度肝炎患者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ALT、AST、TB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停药后多在2年以内复发,且停药复发后肝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热带医学杂志》2019,(11)
目的评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样本半定量结果与定量、核酸(HBV-DNA)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正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电化学发光法(ECLIA)半定量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COI值1~10)88例和阴性样本(COI值0.8~1.0)2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样本中HBsAg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HBV-DNA。同时将收集的阳性标本分为"小三阳"和"携带者"两组,分别统计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在两组中的阳性率。结果 "小三阳"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82.5%,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49.2%;"携带者"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20.0%,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0.0%;"小三阳"组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均远高于"携带者"组。定量法诊断阳性率为76.1%(67/88),荧光定量PCR法DNA检出率为40.9%(36/88),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与荧光定量PCR法DNA片段检出率与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COI值成正相关。结论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法两种方法应用广泛并且均不可被替代,对于监测HBsAg弱阳性(COI=1~10)的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半定量PCR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滴度相关性分析刘新郑秦东春郭小兵苏天水徐翠英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郑州450052关键词PCR;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相关性分析PCR技术自1985年确立以后,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检验范围来... 相似文献
16.
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DNA定量与乙肝前S1抗原94例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DNA定量与乙肝前S1抗原对乙肝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ELISA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MEIA),同时对94例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首S1抗原(Pre-S1)、乙肝病毒DNA(HBV-DNA)、乙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结果94例HBsAg阳性患者中PreS1阳性59例,HBeAg阳性46例,HBV-DNA阳性63例,PreS1阳性率与HBV—DNA相且略高于HBeAg。绪论选择乙肝两对半标志物、HBV-DNA定量及PreS1检测,更能反映临床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主要针对HBV感染者免疫清除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DNA定量的关系进行深度的探究和分析,明确免疫清除期时患者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数值与HBVDNA定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住院免疫耐受期乙肝患者210例,选取同期免疫耐受期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同时对这两组患者进行HBV表面抗原定量和HBV-DNA定量检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三种检验的方法,并分析其定量的数值关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清除期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高低能正确快速的反映出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与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本关系有助于HBV感染者的病情的观察与治疗指导,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苦参素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疗效分析.方法 300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苦参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静滴苦参素(江苏恒瑞公司产)2-3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肝功、HBV-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肝功ALT复常92例(>60%以上),HBV-DNA<1×103copies/ml 44例(29.3%);对照组肝功复常45例(30%),HBV-DNA<1×103copies/ml 6例(4%).结论 国产苦参素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疗效优于对照组,确有一定抗乙肝病毒作用,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和升高白血球作用,与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比较,国产氧化苦参碱是目前抗乙肝病毒最有希望的药物.目前尚无氧化苦参素耐药性报道,适应症广,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耐药后首选的一种国产药物,其有效成份是氧化苦参碱,但作用环节和机理及最佳剂量和疗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对肝脏损伤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它对肝脏既有近期损害也有远期损害,是目前临床上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有资料报道,洛阳市现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62万人,阳性率达10%。1993年乙肝的发病率为2930/10万,1997年乙肝的发病率为4020/10万,5年内发病率上升了约109/10万。从1998年起,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文将HBsAg及肝功能检查作为高招体检的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洛阳市高招体检结果显示,HBsAg阳性率达10%。由此可知,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之高、危害之大,且目前缺乏疗效显著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