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四项检测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科室申请输血前患者抽取血液标本进行以上四项检测.结果 960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血清检测结果总阳性率155例(16.14%),其中HBsAg阳性94例(9.79%),抗-HCV阳性10例(1.04%),抗-H I V阳性1例(0.10%),抗-TP阳性50例(5.21%).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和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381例手术和输血前患者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本组共检测出4 136例阳性,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13.2%,其中抗-HCV 70例(0.22%)、抗-HIV 17例(0.05%),抗-TP 761例(2.43%),乙型肝炎病毒(HBV)3 288例(10.48%)。结论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杜绝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对医患双方利益具有较大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手术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对8 260例需手术及输血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 260例手术及输血患者感染性指标共检出986例(11.94%)阳性,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云东  韩兴权 《西部医学》2007,19(1):100-101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7318例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同时应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进行梅毒的筛选试验.结果:7318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751例(10.26%),抗-HCV阳性患者210例(2.87%),梅毒阳性患者50例(0.68%),抗-HIV阳性患者5例(0.07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应严加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住院输血患者共6386例,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4项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9.02%,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4.56%、2.82%、1.55%和0.09%;抗-TP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递减趋势;抗-TP和抗-HIV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输血前血清感染标志物的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术前和输血前对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TRUST)法.结果 在12870例患者中,HBsAg阳性974例(7.57%)、抗-HCV阳性292例(2.26%)、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认实验室确认)4例(0.03%)、抗-TP阳性114例(0.88%).检测标本阳性总数为1384例,总阳性率为10.75%.结论 对患者进行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不但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还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另外还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0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9001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714例(7.93%)。其中HBsAg阳性457例(5.0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65例(1.83%),丙肝抗体阳性86例(0.96%),艾滋病抗原抗体初筛试验阳性6例(0.07%)。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杜耀亭 《当代医学》2010,16(26):115-115
目的对输血前、术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交叉感染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20例受血者或术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ALT活性测定。结果 2120例检测者中,HBsAg阳性患者178例(8.4%),抗-HCV阳性患者11例(0.52%),抗-TP阳性患者7例(0.33%),未检出抗-HIV1/2阳性患者,ALT活性升高患者190例(8.96%)。结论输血前、术前患者血清感染指标有一定的感染比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对受血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需要输血的6 953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阳性率为:HBsAg 10.96%;抗-HCV 2.01%;抗-HIV 0.07%;抗-TP 1.25%;ALT(>40U)13.84%.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对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血液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为预防和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41 298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以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结果在41 298例患者中ELISA法检出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样本3 862例(9.35%),各年度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HBsAg、抗-HCV、抗-TP、抗-HIV各单项指标阳性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3组年龄段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呈增加趋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多项感染患者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多。结论住院患者治疗前感染性指标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率,HBsAg阳性率最高,抗-HCV、抗-HIV及抗-TP较低,男性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年龄≥60岁患者感染指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血前对受血者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820例,分别在受血前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探讨受血前上述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抗-TP阳性9例,阳性率为1.10%;抗-HIV1/2阳性1例,阳性率为0.12%;HBSAg阳性65例,阳性率为7.93%;抗-HCV阳性5例,阳性率为0.61%;其中男性阳性患者56例,阳性率为13.59%;女性阳性患者24例,阳性率为5.97%;男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明显高于女性,两种性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受血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可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并进行预见性的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四项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6 042例孕妇及待手术、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分析不同人群的感染情况。结果 16 042例患者中感染性指标共检出阳性1 917例(11.95%),HBs 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4.14%,高于女性患者的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产前及输血前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预防和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入院患者,尤其是术前、产前和输血前患者,检测经血清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对2890例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2型)抗体(抗-HIV),及丙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Ag阳性288例,抗-HCV阳性25例,抗-HIV阳性1例,ALT阳性213例。结论:术前、产前及输血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染疾病血清指标,对控制血源性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方法:对本院2012年1~6月输血前、术前、产前2560例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210例,阳性率为8.20%;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170例,构成比例为80.95%;与其它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感染者中以男性居多,男性患者阳性率为13.22%;女性患者为5.38%;两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在进行相关治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感染源采取必要的预防隔离措施,对避免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 302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4.6%、2.6%和0.5%,其中52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3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10%。ALT>40 U/L者367例,除并发HBsAg和(或)抗-HCV阳性外,单独ALT升高者137例。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P-PA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