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早期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40mg/d;20mg/d)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80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40mg/d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20mg/d辛伐他汀.随访12mo,观察调脂疗效,血浆hs-CRP浓度,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4wk,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hs-CRP,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1),但40mg于20m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面积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CS早期应用40mg/d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调降脂,明显抑制超敏C反应蛋白,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辛伐他汀剂量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脑梗塞住院治疗的14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mg组及辛伐他汀40mg组进行为期24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24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24个月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个月每晚服用20mg、40mg辛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逆转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 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确诊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ACS(ACS组)70例,对上述入选患者行体表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并检测各组血清hs-CRP水平,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ACS的关联性,并设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CS组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hs-CRP≥4 mg/L组ACS发生率、C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4 mg/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支冠脉病变患者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正相关,提示颈动脉超声联合hs-CRP检测可对ACS的诊断及预测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高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病例组(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和对照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使用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同时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hs-CRP≤3 mg/L组(43例)和hs-CRP>3 mg/L组(66例),分析hs-CRP与IM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4.72±2.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7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82±0.66)mm,明显厚于对照组(1.01±0.40)mm,斑块发生率(85.7%)高于对照组(3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CRP>3 mg/L组IMT为(1.80±0.63)mm,斑块发生率为83.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83.7%;hs-CRP≤3 mg/L组IMT为(1.17±0.59)mm,斑块发生率为37.9%,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30.3%,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s-CRP水平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s=0.434,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敏感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62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A组)和42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B组)入院后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个月时测定血浆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 1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A组hs-CRP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8.78±1.59)mg/L和(6.34±1.43)mg/L,P<0.01,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s-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分别由(8.78±1.59)mg//L、(1.24±0.13)mm、82.3%、(6.23±0.57)mm下降为(6.19±1.30)mg/L、(0.98±0.19)mm、69.5%、(5.07±0.42)m,P<0.01.相关分析表明hs-CRP、LP(a)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成正相关;hsCRP与HbA1c、TG、LDL-c呈正相关(P<0.005~0.01);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③hs-CRP有致动脉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45)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90).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根据治疗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和PAS组45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AS组和PAS组)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两组(AS组和PAS组)间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s-CRP、MMP-7和MMP-8水平均低于AS组,其下降幅度均大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12月后,两组IMT值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减少,且PAS组两项指标低于A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PAS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多于AS组(P<0.01).结论:PAS三联疗法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1.14g tid口服,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1.14g tid口服,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予拜阿司匹林100 mg+阿伐他汀钙20mg,每晚顿服,连续6个月;对照组予拜阿司匹林100 mg+安慰剂,每晚顿服,连续6个月.分别在发病1、7、15、30d及6个月后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发病1d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纵切面测定斑块最大厚度(Tmax),并计算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结果 发病时(1d)2组患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阿托伐他汀组hs-CRP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30 d时2组hs-CRP均降至正常范围,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颈动脉IMT、Tmax、Smax均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该作用可能与降低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患者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取ACS组患者96例,正常对照组34例。其中ACS组随机分A组:辛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hs-CRP、MMP2、CD40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之间治疗后的血脂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后hs-CRP、MMP2、CD40L水平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及对照组hs-CRP、MMP2、CD40L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稳定冠脉斑块,从而阻止或延缓ACS的发生发展。此外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在抗炎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患者中的抗炎作用.方法 选取ACS组患者96例,正常对照组34例,其中ACS组随机分A组:辛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hs-CRP、MMP2、CD40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之间治疗后的血脂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后hs-CRP MMP2 CD4ol水平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及对照组hs-CRP MMP2 CD4ol水平下降更加明显.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管腔狭窄、稳定冠脉斑块,从而阻止或延缓ACS的发生发展.而且发现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在抗炎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20mg和40mg)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1例临床确诊为ACS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17例:常规治疗组不接受调脂药物治疗、20mg辛伐他汀治疗组、40mg辛伐他汀治疗组。3d后分析血浆中HMGB1、hs-CRP和血脂指标(TC、LDL-C、HDL-C、TG)变化。结果20mg辛伐他汀治疗组血HMGB1、hs-CRP水平降低,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mg治疗组疗效则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40mg辛伐他汀治疗引起血浆HMGB1、hs-CRP的降低与TC、LDL-C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治疗可明显降低血HMGB1、hs-CRP水平,有可能在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服用辛伐他汀40mg/d,每晚1次;对照组46例,服用安慰剂,每日1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服用8周,A组,n=60)和非他汀治疗组(B组,n=66),采用无创超声技术检测FMD、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高血压各组的颈动脉IMT、IMT/D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FMD明显下降.治疗后A组的TC、TG、LDL-C、颈动脉IMT、IMT/D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B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水平、颈动脉IMT、IMT/D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A、B两组FMD均升高,A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延缓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并发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42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C、TG、LDL-C、HDL-C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hsCRP、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hsCRP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成正相关(r分别为0.85、0.79, 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改善高血压并发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Carotid)、股动脉(Femoral)的斑块(Plaque)发生率.结果: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者(IDN)与无并发症者(NIDN)相比,血浆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增加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浆HCY升高可能是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20mg组37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20mg/d治疗;40mg组28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组33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做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CHOL)检测,并在入院第2天及治疗3个月后作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20mg组及40mg组用药后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均P<0.05),20mg与40mg两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者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有效,建议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中长期用药时易选择20mg/d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每日口服安慰剂)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42, 辛伐他汀20 mg/d,发病48 h内开始服用),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的浓度.hs-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