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例原发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文讨论了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分析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并指出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对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B超、C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正>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肿瘤,其中80%~90%位于肾上腺髓质,10%来源于肾上腺外组织,如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体等嗜铬组织~([1])。2015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了1例巨大嗜铬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经抢救成功救治。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心悸、胸闷3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65/80 mm Hg(1 mm H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5~140min(平均9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75ml),瘤体直径2.5~6.4cm(平均4.5cm)。病理均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细致操作,后腹腔镜下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可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自于嗜铬细胞,能分泌儿茶酚氨类激素的少见肿瘤,98%的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腹腔,其中超过90%发生在肾上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含有嗜铬细胞的组织中,在腹腔主要发生在腹膜后、Zuckerkandl器官和膀胱。在MR检查中,T2WI呈高信号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在肾上腺外,是否亦表现为此特点,由于病例较少见,笔者尚未见大组MRI特征的总结报道。笔者对14例腹腔异位嗜铬细胞瘤的MRI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对部分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材料和方法:对经外院手术治疗的1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的CT资料进行了随访、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合CT的影像学特点、三维重建,通常可作出较正确诊断。B超、MRI、核素扫描等影像学的交叉应用,有助于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嗜铬细胞瘤主要是由于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所致。以心血管症状为主,兼有其它系统的表现。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稍多,少数病例平日无症状,可能因麻醉手术及其它应激状态下激素大量分泌引起高血压、心衰和肺水肿。嗜铬细胞瘤应行手术切除,通过分析嗜铬细胞瘤手术前后发病情况,运用护理程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探讨其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1999午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嗜铬细胞瘤9例临床资料做为参考。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病人通过手术治疗及运用护理程序对其实施整体护理,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前后,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对于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和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肾上腺病变的多层CT灌注成像,GE ADW4.2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其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与临床实验室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嗜铬细胞瘤BF和PS明显大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嗜铬细胞瘤PS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增生、功能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功能性肾上腺病变的BF、BV和PS高于肾上腺淋巴瘤、结核和转移瘤等功能下降的肾上腺病变。富脂类腺瘤和乏脂类腺瘤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肾上腺病变的灌注参数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结论:多层CT灌注成像反映了肾上腺微血管状况,灌注参数的差异可作为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PS值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增生6例及嗜铬细胞瘤13例共19例。分析了CT表现、鉴别诊断。着重讨论了肾上腺髓质增生的CT表现及CT分型、误诊原因。认为CT扫描可以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0.
盆腔内膀胱壁外嗜铬细胞瘤一例李刚,王爱玲嗜铬细胞瘤为嗜铬组织的肿瘤,75%~95%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发生于肾上腺外的占10%,常见的部位有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发生膀胱的约占肾上腺以外的10%,而发生于膀胱壁外的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共73枚病灶中,位于右侧肾上腺23例,左侧肾上腺36例,双侧肾上腺7例共14枚。良性嗜铬细胞瘤57例共64枚,平均直径4.3cm,其中圆形或卵圆形52枚,形态不规则12枚,瘤体内坏死54枚,无坏死10枚,瘤体内钙化3枚。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共9枚,平均直径7.6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枚,不规则形5枚,9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瘤体内钙化1枚,5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转移,1例肾脏浸润。増强后66例瘤体实质成分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强化方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和腺瘤的CT表现,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7例、腺瘤31例,对2组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是否见肿瘤血管及坏死囊变等.结果 嗜铬细胞瘤最大直径平均(52.2±20.2) mm,腺瘤最大直径平均(27.8±1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分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嗜铬细胞瘤均高于腺瘤(均P<0.05).17例嗜铬细胞瘤,14例(82.4%)可在动脉期于肿瘤周围或肿瘤内见到肿瘤血管,12例(70.6%)可见坏死囊变,肿瘤边缘均未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31例腺瘤,3例(9.7%)见肿瘤血管,2例(6.5%)见坏死囊变,10例(32.3%)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腺瘤均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MSCT双期增强扫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扫描动脉期是否可见肿瘤血管是两者的鉴别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行MR平扫及腹主动脉、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例MR表现均为长T1长T2信号,2例见囊变和坏死信号。5例主要波及肝右叶和肾上极,1例主要波及胰头并包绕下腔静脉。6例中,4例颖诊嗜铬细胞瘤,2例诊断为巨块型肝癌。DSA显示瘤体由肾上腺动脉供血,肿瘤血管丰富,染色浓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我们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女,52岁.头痛、头昏、心慌、气短、多汗1年4个月入院.既往曾有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史.术后7年2个月B超复查在左肾上腺区显示6.0×4.9cm不均质肿瘤,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光滑,界限不清楚,内部以低回声为主,间有斑片状不规则较强回声区.另于腹主动脉外侧、脾门处分别显示7.6×5.9cm、1.4×1.2cm与肾上腺区回声相似肿瘤.B超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并有腹腔转移.X线胸片诊断两肺转移瘤.CT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两肺及腹腔广泛转移瘤.本次未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9例嗜铬细胞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肿瘤位于肾上腺的27例,位于肾上腺外2例;有高血压症状者24例,平均176/112mmHg。均行尿24h香草苦杏仁酸(VMA)测定。结果:本组采用开放手术切除22例,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其中良性28例,恶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术前准备极为重要,应在充分降压、扩容及治疗并发症后行手术治疗。术中应严密监测血压,预防及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术后应持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8.
1 31 I-MIBG 肾上腺髓质显像定量分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定量诊断指标。方法本文对25例对照者,1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及9例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的肾上腺髓质及髓外嗜铬细胞瘤组织摄取^131I-MIBG(间碘苄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建立定量诊断指标。按常规方法方法于注射显像剂后24h、48h、72h分别行前位及后位全身显像。采用ROI技术分别计算出肾上腺(包括髓外嗜铬细胞瘤组织)与心肌,肝脏,脾脏,肺和本底的比值。结果除肾上腺/脾比值外,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VS)肾上腺CT灌注的可行性,并研究其灌注值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9例,将其分为3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嗜铬细胞瘤组,同时收集10例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各项灌注值[局部血流量(BF)、局部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对侧正常肾上腺灌注值的差异,比较4组间各项灌注值的差异。结果肾上腺良性病变组 BF、BV 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肾上腺组织(t=-3.439、-2.355;P =0.003、0.030);肾上腺恶性病变组 BF、BV 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肾上腺组织(t =-3.059、-3.118;P =0.018、0.017);嗜铬细胞瘤组仅 PS 值略高于对侧正常肾上腺组织(t =2.314,P =0.049)。4组间比较:BV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嗜铬细胞瘤组>正常肾上腺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P <0.05);对于 BF 值,正常肾上腺组及嗜铬细胞瘤组分别高于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P <0.05);嗜铬细胞瘤组的 PS 值高于其余3组(P <0.05)。结论容积穿梭肾上腺 CT 灌注对肾上腺肿瘤的鉴别诊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131)Ⅰ-19-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核素扫描)和超声显像用来诊断嗜铬细胞瘤,文献早有报道。而这些技术的肾上腺图像特征肘髓质肿瘤的定位作用仍不确切。作者报告一例经手术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进一步肯定了核素扫描和超声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