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贵华  张有仙 《山东医药》2008,48(39):83-83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手术经全麻插管、体外循环的打击、术后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自主呼吸恢复。患者由于手术内环境的破坏,极易导致术后易患呼吸道感染。2006年6~12月,我们对118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284例的临床表现与呼吸管理的关系。结果 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8例,肺不张3例,灌注肺3例,死亡5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维护良好的呼吸功能与应用膜式氧合器,正确应用机械通气,输入血浆或蛋白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孟凡敏  冯跃荣 《山东医药》2008,48(44):60-60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损伤,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由于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其造成的肺部感染也会产生大量呼吸道分泌物。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16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加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临床效果。方法182例患者分为阻断冠脉循环组(83例)和不阻断冠脉循环组(99例)。术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不阻断组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顺灌或阻断升主动脉从冠状静脉窦逆灌,保持心肌氧合血的持续灌注,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实施瓣膜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及各种心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不阻断组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用量,机械辅助呼吸时间均小于阻断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有更好的心、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高龄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术高龄患者(>70岁)30例,其中14例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测定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术后氧合指数(OI),呼吸机支持时间,气管插管拔除后24h内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CaO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OI相应时点较术前显著增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CaO2明显高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的OI值均显著低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呼吸机支持时间较短(P<0.05),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较平稳(P<0.05)。结论大于70岁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其呼吸功能均受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优点较多,更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疗效及护理的差异。方法:同期215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其中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109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106例,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ICU监护期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应用IABP例数、死亡率、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除胸部并发症P<0.05外余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某三甲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后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历史回顾,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术后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循证支撑下的集束化护理(评估、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动锻炼、运动观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2周的生命体征(PaO2、PaCO2、Sp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6MWTS、BI指数、监护室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 干预后2周试验组各项生命体征、6MWTS、BI指数、监护室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心脏康复。  相似文献   

9.
1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科施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6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死亡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不能停体外循环2例,主动脉口血1例,早期左心室破裂1例。其他12例死于术后3h至27d,其中LCOS4例、迟发型左心室破裂2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功能衰竭2例、甲亢危像1例。结论术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术中尽可能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手术意外,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以来,我院利用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技术,成功地抢救了《例心脏辩膜置换术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透)及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患者,现报道如下。4例患者均为我院心胸外科心脏换瓣术后在ICU病房监护的病人,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分别为21,45,42,54岁,均因风湿性心脏辩膜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其中3例行二尖辩置换术,l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前,血电解质及血气、酸碱平衡均正常,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1士2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四脉点滴。均在术后4~24h内出现频…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6年7月~1998年12月共作冠脉搭桥术160例,术后病人均带气管插管返回监护病房(ICU)。其中6例病人常规拔除气管插管后,因某种原因行第2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占冠脉搭桥术病人的2.5%。现将第2次插管原因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6例,男3例,女3例,年龄41~71岁。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名称、体外循环停机情况、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见表1。表1 病人一般情况、手术名称、术中情况年龄性别 手 术 名 称体外循环停机情况IABP辅助41男CABG×4 TMLR×36停机顺利无65男CABG×5 TMLR×22停机困难转机三次有…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脑损伤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行瓣膜置换术的糖尿病患者 16例为实验组 ,非糖尿病患者 2 0例为对照组。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5小时抽血 ,采用 EL ISA法检测血清 S10 0 B蛋白浓度 ,以判断脑损伤的发生。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早期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 94 %和6 5 %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为减少糖尿病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发生 ,术前必须严格控制血糖 ,术中严密观察血糖变化 ,术中和术后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3.
郑民  宋剑非  杜振宗  张卫  郭震  叶伟 《山东医药》2007,47(12):85-85
2001年1月~2006年3月,我们对232例二尖瓣扩张术后再狭窄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32例患者中,男107例,女125例;年龄34~72岁。均因二尖瓣狭窄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术后再狭窄而行瓣膜置换术。手术均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经胸部正中  相似文献   

14.
梅沛琴 《山东医药》2007,47(36):35-35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严重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共收治1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总结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4.44%(33例),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心梗、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氧分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钾离子水平、住院天数等较非房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术前合并心梗、术后低氧血症、左房舒末内径增大为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的相关数据,明确两种手术对患者手术后早期的影响(1年内)。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5月接受冠脉搭桥手术的75岁及以上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42例和非体外循环组68例,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远端吻合口数、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居住时间、术后住院费用、以及输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LVEF和LVD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后早期(1年)的临床资料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均是75岁以上老年人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中接受体外循环组的患者住院费用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术前给予电针预处理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6(男49,女57)例,随机将其分为电针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电针预处理组在术前连续5 d给予电针预处理,取患者双侧“内关”(PC6)、“列缺”(LU7)、“云门”(LU2)穴给予电针预处理(“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30 min/d。分别在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4 d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采用简易智力量表、数字符号测试、数字广度测试、循环连线测试和小故事记忆测试5项测试。结果: 因各种原因实际参与完整评估的患者共75例,其中电针预处理组38例,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受教育年限等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和麻醉药物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针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术后7 d POCD发生率分别为26%和24%,术后14 d 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1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给予电针预处理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衰竭(ARF)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年龄>65岁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RF需要透析的43例患者作为透析组,另选年龄同上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无需透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结果透析组患者术前NYHA分级、LVEF、肌酐、尿素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4h内输入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与术后ARF需要透析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年龄不是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其发生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关系最为密切,积极防范和应对可以减少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的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心脏术后3个以上系统器官衰竭患者29例,其中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22例。给予解除病因,改善循环,呼吸机辅助,血液透析,预防感染等措施,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29例中22例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有1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50%,剩下18例患者仅1例治愈出院,死亡17例,总死亡率58.6%。结论:及早解除病因,有效呼吸机辅助,改善循环及早血液透析和预防感染是降低心脏围术期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体外循环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96例,手术过程均顺利。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膜式氧合器的应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抑肽酶术后止血、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