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NA)对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哮喘患儿6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予BCG-PNA1mL/次肌注,1次/隔日,共45次;对照组予常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55.56%),有效13例(36.11%),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9例(28.12%),有效14例(43.75%),无效9例(28.12%),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4.57P〈0.05)。结论BCG-PNA对哮喘患儿的免疫失衡有调节作用,可起到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哮喘儿前后PPD反应与Th1/Th2的相关性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斯奇康)治疗前后PPD反应,了解哮喘儿与Th1/Th2的相关性和疗效观察。方法 对52例哮喘儿检测PPD反应,分成阳性组22例和阴性组30例,对比两组白细胞介素4(IL-4)、IFN-γ和血清IgE水平,用斯奇康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PPD反应阳性组病情轻于阴性组。且IL-4、IFN-γ、IgE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斯奇康效果两组疗效均可,但是阳性组更好。结论 检测哮喘儿PPD反应可了解Th1-Th2亚群功能有无失衡,建议对哮喘儿抗炎平喘同时加用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3.
卡介苗多糖核酸辅治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肾病综合征(NS)治疗中的复发、激素耐药或依赖等仍是目前临床上的难题。该研究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辅治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中29例初治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激素长疗程疗法的基础上加用BCG-PSN肌肉注射,每次 0.5 ~1 mg,每2日1次,疗程12周。同期选择26例初治单纯性NS患儿单独用激素长疗程疗法治疗作对照。另9例肾炎性NS患儿和11例复治NS患儿则以上法加用BCG-PSN治疗后,仅作治疗前后对照或描述性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尿蛋白转阴需 14.29 ± 3.45 d ,明显少于对照组 22.10 ± 8.85 d;年均复发次数 1.34 ± 1.25 次,也少于对照组 4.13 ± 2.54 次,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非频繁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24.1% vs 53.9% ),无复发率高于对照组( 65.5% vs 23.1% );年均呼吸道感染人次 2.60 ± 1.72 次也低于对照组 4.12 ± 5.31 次,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其余20例非初治单纯性NS患儿辅用BCG-PSN治疗也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BCG-PSN辅治小儿NS可以缩短尿蛋白转阴所需时间,降低年均复发例数,减少年均呼吸道感染人次,提高无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接种灭活卡介苗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接种灭活卡介苗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对45例婴幼儿哮喘患儿接种灭活卡介苗治疗,评估治疗后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不同疗效与年龄、皮肤过敏原皮试、治疗前的哮喘发作程度、治疗前后IgE、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IL-4、IFN-γ之间的关系。结果患儿治疗后疗效存在差异;不同疗效与患儿的皮肤过敏原皮试阳性率、治疗前哮喘发作程度及IgE水平、治疗后IgE和IL-4水平有关,治疗后IgE和IL-4水平是评价疗效的最主要因素。结论过敏体质和免疫失衡是导致灭活卡介苗接种治疗出现不同疗效的原因,提示临床对有明显过敏体质和免疫失衡的哮喘息儿,不宜应用灭活卡介苗及其他卡介苗衍生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哮喘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哮喘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T细胞的激活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改变 ,各家报道结果不一。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对象1998年 1月~ 1999年 1月间在我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 38例 ,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1] 。发作期 38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8±4)岁 (2~ 14岁 )。其中有 2 7例缓解期时第 2次采血 ,距第 1次采血时间间隔为 (2 0± 3)d。对照组 2 0例 ,均为我院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儿童 ,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并与地塞米松作比较。对25例哮喘患儿,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其中21例患儿的PBMC同时分成对照组和BCG-PSN组;19例患儿的PBMC同时分成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培养48小时。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T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显示,BCG-PSN可明显增高TFN-γ的分泌水平,地塞米松则抑制之;BCG-PSN对IL-4的分泌无明显影响,而地塞米松明显抑制IL-4分泌;BCG-PSN通过高Th1型细胞因子(TFN-γ),而地塞米松通过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两者均提高Th1/Th2(TFN-γ/IL-4)比值。提示BCG-PSN可使Th1/Th2平衡向Th1型转化,调节免疫失调,从而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2 8例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吸入 1个月、吸入 1年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 )、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 ,同时检测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变化。结果 哮喘患儿吸入前血清IL 6、IL 8、TNF α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吸入 1个月、1年时 ,3种细胞因子水平渐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哮喘患儿外周血CD3+ 、CD4 + 、CD8+ 细胞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CD4 + /CD8+ 、B细胞下降 ,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失调及T细胞亚群、B细胞失衡。IL 6、IL 8、TNF α可能参与哮喘的炎症反应。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促进T细胞亚群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9.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期最常见的肺炎,临床上支原体肺炎约占住院肺炎的10%-20%,患儿临床症状重、持续时间长、不易治愈,部分可诱发哮喘等疾病。为了了解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我们对7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哮喘儿童Th亚群的变化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及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对哮喘儿童Th亚群的影响,将68例发作期患儿分为吸入糖皮质激素组(Ⅰ组)和吸入糖皮质激素+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组(Ⅱ组),并于治疗前采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Th亚群中细胞因子表达,治疗3个月后对进入稳定期的49例患儿进行第2次采血。结果:Ⅰ组和Ⅱ组治疗后IL-4表达率(分别为1.72±0.22,1.09±0.70)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01),Th_1/Th_2的比值(分别为17.11±12.34,26.99±21.80)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01)。治疗后的Ⅱ组IL-4表达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且Th_1/Th_2的比值明显高于Ⅰ组,P<0.01。提示Th_1/Th_2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作用,部分是通过抗炎机制平衡Th亚群来实现的。联合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能加强抑制IL-4的分泌、平衡Th_1/Th_2的比值调整哮喘患儿体内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NA)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哮喘患儿肺功能、血清IgE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BCG-PNA和SIT治疗哮喘患儿45例,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gE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FN-γ、IL-13、IL-12水平。结果BCG-PNA和SIT明显改善哮喘患儿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25%最大呼气流量等指标,降低血清IgE,抑制IL-4、IL-13分泌,促进IFN-γ、IL-12产生,两者联合治疗对于降低IL-13、增加IFN-γ产生有协同作用。结论BCG-PNA和SIT能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增强Th1反应,降低Th2应答,调节Th1/Th2平衡。两者联合治疗对改善哮喘患儿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EX)和甲泼尼龙(MP)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淋巴细胞中2个功能性亚群(Th1/Th2)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6月-2002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5例哮喘患儿和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哮喘对照组、10-7mol·L-1DEX干预组、10-8mol·L-1DEX干预组、10-9mol·L-1DEX干预组、10-7mol·L-1MP干预组、10-8mol·L-1MP干预组、10-9mol·L-1MP干预组.清晨取其空腹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植物血凝素进行刺激培养,分别用10-7mol·L-1、10-8mol·L-1及10-9mol·L-1DEX或MP体外干预培养48 h.同期采集健康儿童空腹静脉血,同法分离培养.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IL-10及IL-12水平,并计算不同浓度DEX或MP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率.结果 1.哮喘对照组PBMC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4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间IFN-γ、IL-10及IL-1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DEX和MP均可明显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FN-γ、IL-4及IL-12,但对IL-10抑制作用差;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DEX和MP抑制PBMC分泌IL-10的作用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3.DEX和MP均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L-4,DEX在10-9mol·L-1时有促进IL-4分泌的效应,MP在10-9mol·L-1时可抑制IL-4的分泌,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若以IFN-γ/IL-4表示Th1/Th2间的平衡,则MP可恢复Th1/Th2平衡(P<0.05).结论 DEX和MP均可抑制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但MP有助于恢复Th1/Th2平衡,提示临床选择MP治疗支气管哮喘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红霉素对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两个功能性亚群(TH1/TH2)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哮喘及19名健康儿童PBMC经不同浓度的罗红霉素体外干预培养后,上清中的IFN-γI、L-4I、L-10和IL-12水平变化。结果哮喘组儿童的PBMC分泌IL-4明显增多,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哮喘组50μg/mL的罗红霉素可明显促进哮喘儿童PBMC分泌IFN-γ和IL-12,并可恢复TH1/TH2平衡,亦有促进IL-10分泌的倾向。结论50μg/mL的罗红霉素可明显促进IFN-γ及IL-12分泌,恢复哮喘儿童体内TH1/TH2平衡,并能促进IL-10分泌,有利于协调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钙调素(CaM)含量的变化,探讨CaM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用三氟拉嗪(TFP)作荧光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哮喘发作期和临床症状缓解期外周血PBMC内活性CaM含量。结果1.哮喘儿童发作期外周血PBMC内CaM含量(61.35±15.56)明显低于缓解期(198.73±30.04)及对照组(137.88±20.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2.哮喘儿童缓解期外周血PBMC内CaM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86 P<0.001)。结论CaM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调节细胞内外游离钙离子浓度比值的自稳态调节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有关儿童哮喘的诊治指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哮喘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不同年龄组的人群。200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收集了2004年1-12月有关哮喘防治的研究成果共298篇论文,其中25篇文章被专家们确定加入或取代已有的参考文献,引入新的观点,成为推荐防治方案中的内容。本文着重编译了与儿童哮喘诊断、防治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变应原刺激前后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CD28家族不同协同刺激信号在变应性哮喘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哮喘组)和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各3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尘螨刺激前后体外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28、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运用细胞内染色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和IL-13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哮喘组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ICOS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CTLA-4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而IL-4和I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a>0.05)。经尘螨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儿童显著上调(P<0.000 1),CD28和CTLA-4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a>0.05);细胞内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表达显著上调(Pa<0.000 1),而IFN-γ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变应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存在组成性的CTLA-4的表达下调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上调,介导Th1型细胞的异常活化;而变应原尘螨的刺激又介导了ICOS依赖的Th2型细胞的分化,导致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青春期前后病情缓解基本状况.方法 对501例8 ~ 26岁的哮喘患者进行有关青春期前后病情缓解基本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501例哮喘患者青春期后病情缓解率为67.5%(338/501例).男性患者(66.0%)与女性患者(69.9%)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春期病情未缓解的哮喘患者哮喘首次发作年龄及末次发作年龄与缓解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82、9.90,Pa=0.00).8岁后哮喘发作仍频繁者(年最多发作6次以上)的病情在青春期后缓解的概率更小,与年发作<6次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9,P=0.00).变应性鼻炎症状越严重(中-重度)的哮喘患者,青春期前后的缓解率越低,与轻度或无明显鼻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2).个人高发季节在春夏秋季者在青春期前后哮喘病情缓解率更低,与高发季节在冬季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1,P=0.04).血总IgE水平越高的哮喘患者,青春期后哮喘病情缓解率越低(t=2.16,P=0.03).规范化吸入激素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哮喘患者在青春期前后缓解率较高,与吸入激素组及未规范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P=0.01).经常运动健身的哮喘患者在青春期前后缓解率更高,达75.3%,与不常运动健身的哮喘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6,P=0.00).结论 青春期前后哮喘患者病情缓解率较高,哮喘首次发作年龄越大、8岁后哮喘急性发作仍频繁、并变应性鼻炎越严重以及血总IgE越高,其在青春期前后的哮喘病情越不易缓解.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如特异性免疫治疗及运动健身等,能使青春期前后哮喘的缓解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及地塞米松(DEX)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表达IL-18的抑制作用。方法单纯型SSNS23例。采用ELISA测定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液IL-18水平和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L-18表达。对照组为相应年龄健康儿童15例;另18例年龄相似的呼吸道感染病例作为感染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血清、尿液IL-18水平有显著性差异(t=15.072,16.149Pa<0.001)。治疗前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L-18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t=6.526,5.585Pa<0.001)。培养液中加入DEX后PBMC表达IL-18水平明显低于未加DEX组(t=4.217P<0.001)。血、尿IL-18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8,0.638P<0.05)。血清IL-18与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IL-18水平呈正相关(r=0.574P<0.05)。结论SSNS的发病与IL-18密切相关;PBMC高表达IL-18可能是其血清IL-18增高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细胞因子IL-17、IL-21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哮喘患儿60例(哮喘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哮喘发作期(发作期组,n=30)、哮喘缓解期(缓解期组,n=30);以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7细胞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21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哮喘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中Th17及 IL-17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2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IL-17、IL-2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Th17、IL-17通过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参与儿童哮喘的发病,IL-21可作为儿童哮喘的控制指标,亦有望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170在肾病综合征(NS)患儿糖皮质激素(GC)耐药中的作用及其介导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4例初发未应用GC的NS患儿为病例组,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成GC敏感型NS组 (SSNS组)和GC耐药型NS组(SRNS组).1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将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均予地塞米松(Dex)处理,培养后分别在0 h、12 h、24 h、36 h不同时间点进行检测,同时以不加Dex作为空白对照,Western blot法检测SSNS组和SRNS组患儿PBMC膜P-gp170的表达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SSNS组空白对照各时间点PBMC膜表面P-gp170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空白对照比较,该组各时间点P-gp170的表达量较高(P<0.05);Dex处理SSNS组患儿PBMC膜表面P-gp170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渐降低(P<0.05),与Dex处理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P-gp170的表达量较高(P<0.05);与SSNS组患儿空白对照比较,Dex处理SSNS组患儿PBMC膜表面各时间点P-gp170表达量较高(P<0.05).2.SRNS组患儿空白对照PBMC膜表面P-gp170表达随培养时间不同而无明显变化,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空白对照比较,该组表达量升高(P<0.05),Dex处理SRNS组患儿PBMC膜表面P-gp170表达随培养时间的不同而无变化,各时间点P-gp170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RNS组患儿比较,SSNS组患儿空白对照各时间点P-gp170表达均较低(Pa<0.05),Dex处理SSNS组患儿各时间点P-gp170表达均较低(Pa<0.05);与SRNS组患儿空白对照比较,Dex处理SRNS组患儿各时间点PBMC膜表面P-gp170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健康儿童和NS患儿PBMC均有P-gp170表达,NS状态下可有P-gp170表达增高.2.SRNS患儿 PBMC膜P-gp170表达增高可能与GC耐药有关,P-gp170表达增高可能介导了部分NS患儿GC耐药.3.NS患儿PBMC膜P-gp170表达增高与GC应用有关,GC可能参与诱导P-gp170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