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纽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轻结缔组织增生的干扰,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轴突再生,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延缓肌萎缩提高功能恢复.方法:切除狗L1-2L3-4脊髓节段,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结果:肌桥段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肌萎缩逐渐恢复,双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恢复,Tarlov Motor Scotol分级2~4级.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减轻结缔组织增生的干扰,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延缓肌萎缩提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和人的脊髓横断损伤后的再生问题,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胶质结缔组织瘢痕是妨碍脊髓再生的主要因素。应用细菌性粘多糖抑制胶质增生及单分子滤管阻止结缔组织长入横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fetal spinal cord, FSC)移植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应用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8~T11)脊髓左侧半横切损伤模型.移植供体为同种异体妊娠14 d的孕鼠,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损伤+FSC移植组;B组为损伤+FSC移植+bFGF组;C组为单纯损伤组.术后1~8周每周行综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 CBS)评定大鼠功能,并取术后8周损伤区脊髓组织0.5 cm作嗜银染色及NF20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标记轴突和胶质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胚胎脊髓移植和外源性bFGF可以防止成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A、B组优于C组,可以较好的恢复神经元形态.CBS评分提示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同样趋势,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8周A、B组NF着色点较C组密集,且没有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脊髓损伤后联合应用胚胎脊髓移植和 bFGF可以防止神经元的萎缩,并且对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复合翻转静脉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大鼠造成10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取大鼠长14 mm的左侧颈外静脉,将其内外翻转同轴置于自体坐骨神经缺损的断端,向静脉段内注入浓度为4 000 U/mL的bFGF溶液约0.12 mL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8周、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行坐骨神经HE染色,光镜检查,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有较多的有髓神经纤维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12周标本再生神经轴突面积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FGF复合翻转静脉神经导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是一种较好的神经桥接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靶肌肉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分为正常组20只和模型组(用硅胶管桥接坐骨神经6 mm缺损)40只,后者又随机分为bFGF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左胫前肌及腓肠肌各注射0.1ml的100 U bFGF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0 d.术后10周,进行足迹分析、电生理、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神经标记(CB-HRP)和存活前角神经元计数、肌肉和神经组织学检查及图像分析等.[结果]bFG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干中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及许旺细胞数,被CB-HRP标记和存活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靶肌肉注射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结构的再生、成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应用bFGF的另一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胚胎脊髓在缓解损伤脊髓的病理反应及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妊娠14d大鼠胚胎脊髓植入半切洞损伤的成鼠脊髓后1、3、5、7、10、15、30、45和60d时,取材做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单纯脊髓损伤后,发生了出血水肿,变性坏死以及囊腔成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再生,胚胎脊髓植入后,明显减轻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坏死变性程度,并能对损伤元实施挽救,有效抑制了病理囊腔的形成,也可填补原发损伤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体神经-变性骨骼肌并联复合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各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形成10mm缺损,A组(n=18)行缺损远端神经原位束间分离后,切取10mm一束,与经过热变性处理的自体骨骼肌条“并联”形成复合桥桥接缺损坐骨神经;B组(n=18)行自体神经桥接;C组(n=18)行单纯变性骨骼肌桥接。术后24周,对各组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桥体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和髓鞘厚度进行图像测量分析。结果: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桥体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密度)、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统计学分析显示:A、B两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再生效果优于C组;A、B组的胫前肌恢复率和单位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损伤神经远端束间分离自体神经与变性骨骼肌“并联”复合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优于变性骨骼肌桥,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Allen WD法以25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h导管注入bFGF 20μL(含bFGF 200 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h取损伤脊髓组织,通过逆转录PCR(RT-PCR)检测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数据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基因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医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毕格犬5cm缺损的坐骨神经,桥接组n=5,缺损组n=5。术后定期观察术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6月,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并对再生神经和靶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桥接组术后6月,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已完全降解,再生神经组织修复了坐骨神经5cm缺损,动物术肢承重能力恢复较好,行走、奔跑或上下楼梯时两后肢比较协调;而缺损组动物术肢难以承重,两后肢运动极不协调。神经三色染色显示,桥接段再生神经纤维密集,形成大量的再生单位。电生理学检测,桥接组术侧均记录到了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而缺损组未记录到CMAPs。桥接组腓肠肌无明显萎缩,肌肉三色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缺损组腓肠肌明显萎缩,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5c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6月,再生神经修复了缺损,并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靶肌实现了神经的重支配,动物术肢的运动功能取得了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1.
周燕  于向民  李玲  潘晓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7):697-700,I000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文中通过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影响. 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即刻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mg/(kg·d);等渗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等时间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的变化. 结果:地塞米松明显提高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表达. 结论:地塞米松通过增强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bFGF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嗅鞘细胞复合于定向性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对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胶原蛋白和硫酸肝素在冷凝条件下制备具有纵行、平行排列微管的硫酸肝素-胶原蛋白基质材料.将嗅鞘细胞与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复合,构建新型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移植修复大鼠3 mm节段性脊髓损伤.移植术后12 wk经神经学观察、电生理学、形态学检测其修复疗效.结果:NF,GAP-43免疫荧光双标和甲苯氨兰染色、电镜观察证实脊髓再生神经纤维成功地长入该神经组织工程材料内.经BBB评分和电生理学检测,部分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嗅鞘细胞复合于定向性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并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可以促进脊髓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骨移植材料血管化的方法,检验血管化对新骨形成及移植物降解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复合bBM P+bFGF及单纯复合bBM P的聚酯/钙磷盐载体材料(PLGA/TCP)修复兔桡骨15mm缺损,通过量化评价、影像学、组织学、材料降解及骨密度评价血管化对聚酯/钙磷盐载体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12W时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但复合bBM P+bFGF组与单纯复合bBM P组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加入血管化因素bFGF可明显提高骨缺损部位的血管化程度,加快骨缺损修复速度及材料降解速度。结论:加入bFGF作为血管化影响因素后,用PLGA/TCP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骨缺损处的血管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相应的加速了骨修复速度及材料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4.
以往认为受损伤或断的脊髓不能再生,有人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将切断的脊髓吻合后,神经纤维还能再生。至于对人的离断脊髓,究应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使其再生,迄今仍未解决。作者们治疗了一例脊髓完全切断的病人,经手术吻合,並随访10年之久,看到脊髓的机能已有部分恢复,从而认为:对脊髓完全离断的病人,如能将脊髓的断面紧密对合,脊髓近端的神经纤维是可以长入远端的。本例由于神经纤维的错位生长,所以感觉和运动的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导管复合雪旺细胞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壳聚糖导管作为神经再生室, 复合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修复兔面神经缺损,观察神经再生的效果。 方法: 用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按3:1的比例采用冷冻干燥法制成壳聚糖复合导管; 取胎兔坐骨神经,经体外增殖培养获得雪旺细胞,复合于壳聚糖导管,修复兔面神经0.8?cm的缺损,并与单用壳聚糖导管作对照,观察修复后4、8、16周的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情况。结果:术后8周新生面神经纤维已沿管壁通过缺损到达远端,术后16周导管大部分降解,新生神经变粗变直,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规则,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到复合动作电位,复合雪旺氏细胞的导管再生神经较粗,动作电位幅值较高。结论:壳聚糖导管可引导神经再生,复合雪旺细胞的壳聚糖导管神经再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连续1周给予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GDNF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0.5 cm.结论:外源性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高分子材料导管的降解时间和通透性对修复外周神经缺损的影响.方法:利用四种通透性和降解时间不同的聚酯-聚碳酸酯神经桥接导管,桥接SD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大于10 mm缺损,并与未套管的神经缺损大鼠相对照.术后定期观察大鼠的肢体情况;在4、12、20周时,电生理测定再生神经支配的胫前肌收缩情况,大体及普通光镜水平下,观察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再生和神经导管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结果:体内导管的降解时间:A型12周,B和C型约4周,D型约20周.A组再生神经纤维组织学优于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秩次为53.17、38.83、26.60、49.17、20.23(P<0.005),导管周围炎症程度重于B、C组和对照组,但较D组为轻,平均秩次为45.87、36.27、34.83、51.63、21.4(P=0.001).再生神经支配胫前肌电刺激收缩阳性率依次为A组93.33%、 B组60%、C组20%、D组73.33%,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具有较好通透性和适宜降解时间的高分子材料神经导管,能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四甲基吡嗪(tetraethyl hydrazine,TMP)对硬膜外疤痕粘连形成及疤痕中的碱性成纤雏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角度探讨TMP防治硬膜外疤痕粘连的机制.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采用非相邻三椎板(L2、L4、L6)切除模型,三个椎板缺损分别随机置入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及TMP,2、4、8周时各处死10只,观察椎板缺损处的硬膜外疤痕粘连情况,免疫组化测定疤痕中bFGF和α-sMA的表达.结果 TMP组硬膜外疤痕粘连等级和疤痕中bFGF、α-SMA的表达在2、4、8周时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2、4周时与透明质酸钠组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8周时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均P<0.05),且疤痕粘连等级与bFGF、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局部使用TMP后能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的硬膜外疤痕粘连形成,晚期疗效优于透明质酸钠.TMP可能通过降低bFGF的表达,从而抑制硬膜外疤痕粘连形成.疤痕中的α-SMA表达能较好地反应硬膜外疤痕增生和收缩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确认神经肌桥内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将狗的缝匠肌条桥接在股神经缺损处,术后10个月进行HRP的逆行观察。结果表明,桥接侧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均已再生,并且证明了再生神经纤维逆行运输功能已得到恢复。同时,还发现红肌桥比白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96只2月龄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SCI组于T9处行脊髓全横断,治疗组予电针治疗,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各时间点及各组脊髓Nogo-A表达及变化,并以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SCI后Nogo-A蛋白表达呈递增趋势,于14 d后最强;经电针治疗,Nogo-A表达减少。结论:Nogo-A是SCI后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抑制因子,电针治疗对Nogo-A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