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0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51例未复发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颈动脉中重度硬化22例,未复发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中重度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中重度硬化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03—2013-03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为试验组,男36例,女18例;年龄59~78岁,平均65.5岁,均行CT确诊,病程2~15d。患者无心源性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的情况。另选择5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经CT检查证实没有脑梗死,男30例,女2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8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检测使用的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的频率5~11 MHz[1]。让患者处于后仰卧位,偏向检查对侧位。对患者的总动脉起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菊美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5):382-38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34例对照组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定有无责任病灶。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2.9%,高于对照组41.2%(P〈0.05);脑梗死组患者2级以上斑块检出率41%,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0.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非均质斑块,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作脑梗死的预警检测。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1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2-18个月,比较脑梗死复发和无复发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312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期有61例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且多为同侧复发;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57例,复发26例;重度颈动脉狭窄48例,复发25例;溃疡斑42例,复发23例,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复发成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的脑梗死患者糖耐量的异常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60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n=6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53例),糖尿病组(DM,n=47例),测定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患者IGT组、DM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均高于NGT组(P<0.05)。IGT组与DM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IGT组颈动脉IMT与血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r=0.264,P=0.01),与服糖后2h血糖(2h-PG)呈正相关(r=0.262,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IG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促斑块不稳定作用,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血脂、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CAS)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12一2011-10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7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观察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头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病例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3%(75/96)。对照组为18.60%(8/43)(P0.01);(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不稳定颈动脉硬化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LC,LDL,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陆才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11):713-716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其中梗死组患者65例,非梗死组患者83例。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位置及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和回声强度。结果梗死组患者27例IMT增厚,33例斑块形成,其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8,P0.001);梗死组患者IMT厚度、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3、32.826、12.639;均P0.001);梗死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29例,非梗死组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18例,梗死组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比非梗死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03)。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行颈部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查,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以及诊治脑梗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仪对15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比较,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和生化检查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软斑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多种因素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董艳玲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2):127-128
<正> 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首位致残因素。各国学者们在不断地寻求能导致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粥样硬化病变已进展很快,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它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有软斑块、混合斑块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较有扁平斑块、硬斑块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腔隙性梗死在各种斑块的病人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脑梗死的病因,颈动脉超声可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易于重复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AS斑块数、性质.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数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灶的部位与AS斑块有明显的同侧性(P<0.05),AS斑块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例初次发作且彩超证实有颈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烟酸缓释片,2组均常规服用拜阿司匹林片,随访1a,记录1a内脑梗死复发情况,并对复发患者入组前、复发时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情况(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性质、数量、大小、颈动脉窦斑块情况)、血脂、C反应蛋白(CRP)等进行比较,未复发患者入组前和1a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情况、血脂、CRP进行比较。结果 1a中,A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中,不稳定斑块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颈动脉窦斑块患者复发率高于无颈动脉窦斑块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烟酸缓释片,通过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缩小粥样硬化斑块,相比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能更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另外,颈动脉窦处位置特殊,易形成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复发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7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超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和记录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同时实验室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31例(77.1%),颈动脉狭窄11例(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1.352,95%CI:1.087~1.569)、吸烟(OR 1.854,95%CI:1.362~2.258)及糖尿病(OR 2.774,95%CI:1.612~5.956)可能是导致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有斑块组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和糖尿病是发生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复发因素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本院内一科5年来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与同期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5:1;(2)3年内复发者数量增多,占53.3%,以后逐渐下降;(3)复发组痊愈率、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而病死率高于初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在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家族史方面比较接近,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近期感染等方面复发组高于初发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除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等因素外,高血压病、吸烟、饮酒、近期感染对脑梗死复发来讲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生率高、复发率高、预后差。颈动脉粥样硬化是IS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国外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狭窄程度与复发性I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双功彩超)对急性IS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IS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68例初发及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作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于初次脑梗死,而与年龄、性别及心脏病史无明显关系.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TIA史 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与脑梗死(C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98例体检健康人群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并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患者为主,颈动脉分叉处(BIF)常见。不稳定斑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TC、TG、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C、TG、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血脂异常是独立于年龄之外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0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和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无斑块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患者中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型患者(P<0.05),中型患者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5);轻型患者中无斑块和有硬斑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型和重型患者( P<0.05);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有硬斑患者(P<0.05),有硬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有硬斑和无斑块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有软斑和混合斑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与患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有软斑和混合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活能力缺失症状更加严重、预后情况更差,有硬班和无斑块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较轻,预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