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 女,2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无恶心、无胸闷气急,无呼吸困难,无四肢抽搐.外院就诊检查头颅CT示颅内占位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复查.颅脑MRI检查示右额叶巨大肿块,呈T1FLAIR像等低信号、T2FLAIR等高信号及DWI像高信号影,内见畸形血管流空信号影,边界欠清,周围脑实质水肿,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部分坏死灶,邻近脑膜增厚、强化,脑膜尾征可见,提示血管瘤型脑膜瘤可能(图1,2).入院后行颅脑CT增强示右额叶片状高低不均密度影,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显著不均匀强化,CTA示混杂血管团,提示“颅内动静脉畸形”可能(图3).术前行DSA检查,并行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图4).术中见肿瘤质地软,呈现鱼肉状,血供极其丰富,出血量约600 mL;术后病理结果为胶质肉瘤(WHOⅣ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质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1999~2008年间经神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病例54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共54例,其中51例住于大脑半球,占94.4%;在40~60岁年龄段多发,占75.9%;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其较胶质母细胞瘤生存期更短,并具有一定的颅外转移性。【结论】胶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颅内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预后较胶质母细胞瘤更差,其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胶质肉瘤     
胶质肉瘤是包含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及肉瘤两种成分的一种罕见的脑肿瘤,发生率约占多形胶质母  相似文献   

4.
我院收治1例胶质肉瘤患者术后出现左股骨病理骨折,骨折处取肿瘤经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考虑为胶质肉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48岁,持续性头痛4个月,突发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入院。发病初始外院CT示:脑出血,行"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即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偏瘫症状。入我院MR扫描:左侧侧脑室三角部扩大,内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影,大小约3.7 cm×3.4 cm,T1WI稍低信号为主(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夹杂斑片状短T1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环绕(图1B,  相似文献   

6.
7.
在体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体脑胶质瘤的1HMRS特点及其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8例经MRI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分成3组:良性组、过渡组和恶性组,采用2.0T,PRESS序列对肿瘤和对侧正常组织进行定位,测NAA、Cr、Cho和Lac波。结果:胶质瘤的波谱表现为NAA下降,Cho上升,12例有乳酸波。NAA?Cr显示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ho?Cr和NAA?Cho显示良性组与过渡组、恶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的信号与肿瘤的级别无确切相关性。结论:1HMRS可以为胶质瘤的影像分级提供一个定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岁以下儿童后颅窝神经胶质细胞瘤,其中学龄期儿童占65.63%,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占35.94%,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近一半肿瘤发生于小脑蚓部,颅内压增高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作者分析了本组病例延误诊治的可能因素。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病及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措施对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脑胶质瘤误诊为脑膜脑炎、脑梗死、脑出血、症状性癫痫、急性脊髓炎、蛛网膜囊肿、血管炎。病情好转6例,恶化自动出院2,死亡2例。结论:不典型临床表现的脑胶质瘤,易造成误诊,应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不明确的建议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33岁,头痛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三天,头痛持续存在,休息后不能缓解。头颅CT:左枕叶脑出血,合并大脑镰下疝形成;复查CT,血肿呈吸收期改变,但周围水肿呈进展、范围扩大表现(图1)。头颅MRI:早期磁共振平扫仅表现为脑出血  相似文献   

11.
脑胶质瘤病误诊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凤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438-8438
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rebri,G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属于胶质瘤的一种特殊类型。迄今为止。文献报道较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许多疾病相混淆。延误诊断及治疗,以至于尸检方确定临床诊断。现就我院2004-2010年收治脑胶质瘤病误诊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肉瘤脑转移的CT表现(附5例报告)江波,李荫太,韩新卫,李树新据研究[1],肉瘤中除白血病外,均罕见脑转移。颅内转移瘤中,90%以上为癌,仅5%左右为肉瘤。即使在白血病中,一般亦仅限于脑脊液细胞学中见到肿瘤细胞,出现大体病理改变者低于5%。淋巴瘤作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胶质瘤瘤周代谢物。材料与方法:回顾和分析经临床诊断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胶质瘤MR图像及1H-MRS资料,对瘤体水肿内外带和正常脑组织行1H-MRS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代谢物Cho、NAA、Cr的浓度和Cho/Cr、NAA/Cr、NAA/Cho的比值差异性。结果:正常脑组织、瘤周外带和内带的NAA/Cho比值分别为1.67±0.64、1.32±1.13和0.84±0.62,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脑组织、瘤周外带和内带的Cho分别为13.28±3.49,15.66±8.13和16.38±7.77,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脑组织、瘤周外带和内带的NAA分别为20.67±5.52,14.25±5.52和10.48±4.82,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脑组织、瘤周外带和内带的Cr分别为11.82±3.77,10.10±3.49和10.51±5.1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MRS分析可以反映脑胶质瘤瘤周的NAA和NAA/Cho比值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劲光  李东华 《临床荟萃》2003,18(14):794-796
目的 观察脑胶质瘤病的临床、病理、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寻找本病患者生前确诊的方法。方法 对高度怀疑脑胶质瘤病患者3例进行脑组织活检,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患者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力增高表现,并伴有智能与精神障碍、癫痫、偏瘫等症状。影像学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弥漫性病灶,并灰白质均受累,占位效应不明显,没有显著强化。肿瘤细胞在大脑半球灰白质中广泛增殖,主要在血管、神经元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不形成团块。结论 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合可帮助诊断,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大鼠C6脑胶质瘤VEGF,MMP-2,MMP-9表达与其MRI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磁共振成像动态监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生长并评价MRI所测某些参数及其与VEGF、MMP-2、MMP-9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并于接种后1周、2周、3周行MR扫描。在各序列图像上测算肿瘤体积、肿瘤强化程度和EI,分析三者之间及其与标本免疫组化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4只大鼠荷瘤成功,其MR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随着C6细胞植入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密度增加并血管生成增多,肿瘤体积增大、强化程度和瘤周水肿程度加重,并且彼此之间呈正相关。VEGF、MMP-2、MMP-9在肿瘤周边表达明显且表达区域相似,VEGF和MMP-9与肿瘤体积、肿瘤强化程度和EI均呈正相关,MMP-2与肿瘤强化程度和EI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能够比较清晰的显示大鼠脑胶质瘤的生长,所测肿瘤体积、强化程度和EI之间呈正相关,且与VEGF,MMP-2和MMP-9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脑胶质瘤是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表现为向外浸润性生长,具有侵袭性且容易复发,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分级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几项磁共振新技术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超选择性动脉化疗治疗脑恶性胶质瘤2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用化疗方法将其杀灭和抑制生长,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将替尼泊甙通过微导管技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24例中3例肿瘤完全消失,15例缩小,4例没有明显变化,2例复发增大。结论:脑恶性胶质瘤术后辅以超选择性动脉化疗,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9.
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 对象 1998-01~2002-12在我科接受放射治疗的高分级脑胶质瘤患42例。放疗前行肿瘤肉眼全切除术14例,部分切除术28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9~68岁,中位年龄46岁,病灶为多发及单发分别为4例和38例。病理分级采用WH0分级标准,全部病例均为Ⅲ~Ⅳ级,手术至放疗的中位时间为29d(12~184d)。  相似文献   

20.
对脑胶质瘤误诊为脑挫裂伤软化灶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0岁。因突发性癫痫大发作后不省人事1 h入院。患者2 a前曾因脑外伤于外院住院治疗。伤后头痛头晕,当时行CT及颅脑M R I检查,发现右额叶低密度病灶,诊为脑挫裂伤软化灶,给予对症等治疗,症状缓解好转后出院。近2 a来患者偶有头痛头昏,但症状轻微,未与治疗。5 d前患者再次脑外伤来本院诊,急诊科给予颅脑CT检查,发现右额叶低密度病灶,接诊者仍认为是2 a前脑外伤软化灶,给予对症治疗,患者于急诊科观察24 h后回家对症治疗。本次入院前家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癫痫大发作并不省人事。查体:中度昏迷,鼾声呼吸,刺痛无反应,双侧瞳孔等圆,直径2 mm,对光反应存在,双肺闻及大量干湿口罗音,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肌力0级,肌张力略亢,肌腱反射未引出,病理症阴性。入院后颅脑CT发现右额叶低密度病变灶。给予对症治疗,适当应用甘露醇及抗癫痫治疗,患者病情渐好转,入院2 h后清醒,感头昏,头晕,全身酸痛感,双肺干湿口罗音消失。无明显其他不适。仔细阅CT片,发现低密度病变灶略有不均匀,周围似有轻微水肿改变,不象一般的脑挫裂伤软化灶。阅2 a前其外伤时CT及M R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