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Osler提出“恶性心内膜炎”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但心内膜炎一直是临床和基础各领域中饶有兴趣而又棘手的问题。抗生素的问世降低了它的病死率和发病率。但是,近二十年来,由于心脏外科的发展,各种侵袭性导管的广泛应用以及重危儿存活率的提高,使小儿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又有所上升。目前,将心内膜炎分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非感染性心内膜炎(NIE)二大类。前者又分为细菌性心内膜炎(BE)和非细菌性心内膜炎(NBE)。IE中,细菌性约占95%,真菌性约占5%,其它立克次体、病毒及衣原体总计不及1%。本文拟对近年来欧美在小儿IE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及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是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或心瓣膜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由于其相对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目前IE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该院近10年来收治的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儿。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占住院病儿的 0.23%,男女比例为2∶1。≤2岁者10例,>2岁者19例。两组患儿在病原学和预后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先天性心脏病是22例患儿的易患因素。金黄色葡萄球(13例)和草绿色链球菌(6例)是最常见的病原菌。6例病变存在于修复后的瓣膜上。结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治疗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它仍为一种严重的疾病。年龄小于2岁、致病菌为金葡菌、经历瓣膜手术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50-1993年间92例尸检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病史,其中误诊、漏诊40例(43.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我院26年来住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儿55例,按有无超声心动图(2D-ECHO)检测,把前15年及近11年分组对比。表明小儿IE住院率有增多趋势(0.28‰~0.52‰)。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仍然是引起IE的最主要原 因。但近11年来复杂先心病术后引起IE比例和死亡率均较单一心脏畸形为高。本文2D-ECHO检测赘生物阳性率为41%,血培养阳性率为83%,治愈率72%均较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小儿先心病伴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小儿先心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诊断明确,及时进行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我科于1992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这类患儿11例(不包括术后并发心内膜炎患儿),占同期心脏手术病人0.43%(11/257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6例,女5例,年龄2~12岁(平均7.2±3.2岁);体重9~31.5kg(平均20.5±7.15kg)。原发心脏疾病包括:法洛四联症(TOF)3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儿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近年IE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IE的临床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使得IE的诊断及处理面临新的挑战.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小儿IE的诊断标准(试行)[1].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上述试行标准对IE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以前的诊断标准[2].近年来国外已有多项新的IE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发表[3-7],但内容不尽相同.小儿IE的临床表现及病程,因病原微生物、患者年龄、有无基础心脏病及并发症等而异,临床处理只有多学科(小儿心脏内、外科、感染病科、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治效果.为了有助于IE的临床诊断及处理,根据国内临床经验,并参考国外IE诊断治疗指南,达成专家共识,制定了"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为威胁小儿健康的严重疾病,早期诊断较困难,漏诊、误诊率甚高。现回顾我院1980~1991年收治的IE患儿53例,院内外漏诊、误诊23例,占43.4%,现对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病原谱特征、耐药状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确诊为IE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结果研究年限内共确诊IE 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56±0.81)岁。原有先天性心脏病23例(65.7%)。赘生物形成24例(68.6%)。57.4%的患儿有长期发热。血培养阳性19例,占54.3%;其中83.3%为革兰阳性球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所有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IE的易感因素,感染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且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内皮损伤及菌血症的发生导致了IE。怀疑IE时应进行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IE需联合应用杀菌类抗生素治疗,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需及时手段。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采取预防性的药,疗效地减少I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因疾病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呈多样必,这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探讨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10年收治的52例先心病合并IE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断、抗生素选择、手术指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作一分析。结果:发热、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杂音改变、皮肤瘀点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常半数以上有贫血、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培养阳性28例(54%),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82%,二维超声(2DE)检查发现螯生物34例(65%);26例(50%)因瓣膜受累造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和周围血管栓塞并发症;死亡14例(27%);7例经抗生素联合治疗后接受外科手术,均获痊愈。结论:先心病患儿包括已经外科手术纠治者,如存在不明显原因持续1周以上的发热,无明显心外病灶时,应仔细检查心脏杂音的变化,观察末梢血管栓塞表现,并及时及连续做规范的血培养检查及2DE检查,以明确I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但儿童IE不易早期诊断,病死率较高。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对我院1991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32例IE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近14年来收治的符合中国小儿IE诊断标准[2]的患儿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10·3岁(7个月~14岁);病程3 d~4年。1·2方法对32例患儿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结果2·1基础疾病分类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19例(59%):室间隔缺损(VSD)9例,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治疗时机。方法 收集儿童IE病例43例。其中合并基础心脏病38例,予手术治疗28例,药物治疗10例;无基础心脏病5例,予手术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结果 行手术治疗IE者31例,全部治愈;药物治疗12例,近期死亡2例。手术治疗患儿随访27例,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等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儿童感染IE的临床特征和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与成人患者心内膜炎表现相似,外科手术是治疗IE的有效手段,掌握手术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急症手术治疗指征为:心力衰竭恶化,心腔赘生物或瓣膜赘生物大于10mm者,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感染。儿童感染IE大多数有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应早期治疗,以减少I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IE)致病菌的变迁及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  将 1972— 1986年确诊的IE患儿19例 (Ⅰ组 )与 1987— 2 0 0 1年的IE 5 6例 (Ⅱ组 )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分析Ⅱ组患儿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近 14年来IE的致病菌发生了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IE由Ⅰ组的 10 5 %增至Ⅱ组的 17 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IE明显增多 ,占Ⅱ组的 46 4%。条件致病菌引起的IE有所增加。血培养阳性率近年来明显增高 ,Ⅱ组达到 87 5 %。药敏试验的开展为临床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提供了参考 ,从而使IE患儿治愈率提高至 82 14 % ,死亡率降至 17 86%。 结论  对IE患儿及时合理进行细菌培养 ,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对提高IE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原地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儿科一种不常见的心脏疾病,病死率高。本文对近11年来我院收治的青海高原小儿IE40例临床及其中4例尸解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本地区小儿IE的临床特点。 资料与方法 一、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器质性心脏病者不明原因的脏器栓塞或发热1周以上,或原来心脏正常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具有新出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s,IE)是指心脏瓣膜、心内膜或血管内膜的炎症,多发生在有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但亦可发生在心脏正常者。心血管手术后,尤以有人工瓣膜或心内补片者更为易发。IE是小儿常见心脏病之一,近20多年来IE在小儿有明显增加趋势,其原因可能为:1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1月~1992年5月根据临床症状、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金葡菌感染性心内膜炎(IE)1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临床资料 男6例,女5例;8个月~1 3/12岁4例,3~7岁3例,10~12岁4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含VSD、PDA、TOF)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诊断依据:在有或无先天性、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上长时间(2周以上)不规则发热,可除外其他发热性疾病;血培养生长金葡菌;同时具备下述1项以  相似文献   

18.
<正>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心功能不全,血管栓塞以及免疫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以及抗生素使用、手术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现重点探讨儿童IE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抗生素使用和手术管理。1流行病学概述IE是一种相对罕见但是可以威胁生命的疾病。据2010年全球疾病系统回顾报告,IE的粗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经验,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2002年住院28例IE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心脏杂音多变、心力衰竭、贫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为主.血培养阳性9例(32.1%)。发现心内赘生物22例(78.6%)。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后均治愈。治愈20例(71.4%),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无基础心脏病感染发热患儿发现心脏杂音,均应及时做连续规范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IE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心内赘生物不消失或出现顽固性、进行性心衰时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对改善这类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变迁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病菌的变迁及抗生素的应用。方法 将1972-1986年确诊的IE患儿19例(Ⅰ组)与1987-2001年的IE56例(Ⅱ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Ⅱ组患儿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近14年来IE的致病菌发生了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IE由Ⅰ组的10.5%增至Ⅱ组的17.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IE明显增多,占Ⅱ组的46.4%。条件致病菌引起的IE有所增加。血培养阳性率近年来明显增高,Ⅱ组达到87.5%。药敏试验的开展为临床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了参考,从而使IE患儿治愈率提高至82.14%,死亡率降至17.86%。结论 对IE患儿及时合理进行细菌培养,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对提高IE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