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戊型肝炎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方法将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及重叠乙型肝炎感染患者273例分为5组.A组127例,为戊型肝炎病毒(HEV)-IgG阳性;B组9例,为HEV-IgM阳性;C组64例,为HEV-IgM和HEV-IgG均阳性;D组32例,为HEV-IgM和HEV-IgG均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E组41例,为HEV-IgG阳性并重叠乙型肝炎感染.另选戊型肝炎抗体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用速率法测定各组ALT值.结果各组ALT异常增高百分率及异常增高者ALT值分别为:A组21例(16.5%),ALT(183±89)U/L;B组3例,ALT(203±112)U/L;C组16例(25.8%),ALT(217±119)U/L;D组11例(34.4%),ALT(234±128)U/L;E组13例(31.7%),ALT(210±98)U/L;对照组51例(10.2%),ALT(112±68)U/L.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戊型肝炎抗体阳性各组ALT异常增高者ALT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戊型肝炎抗体阳性组ALT异常增高率和增高者ALT值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HEV-IgM阳性或重叠乙型肝炎感染较单纯HEV-IgG阳性者,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分析病毒Pre-S/S区基因序列变异或缺失情况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共1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HBV DNA含量,其中HBV DNA阳性者60例, HBV DNA阴性者40例。将60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0例HBsAg(+)HBsAb(-)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体外扩增两组患者HBV Pre-S/S基因序列并测序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两组Pre-S/S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41例,对照组患者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42例。实验组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0±16.3)岁]大于C基因型[(34.0±13.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32)。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10.8%和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1,P=0.046)。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为41.6%,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68,P=0.006)。结论 HBsAg(+)且HBsAb(+)并伴有HBeAg(+)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增高。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与pre-S/S区基因突变具有显著关性,且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8岁,因“反复乏力、纳差3年,加重伴尿色加深1月“于2003年3月4日人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和腹泻,ALT 80U/L,HBsAg阳性,按“肝炎“给予苦参碱治疗3个月,肝功能正常停药.以后多次出现肝功能异常,ALT波动于100U/L左右,先后应用甘草酸二铵、氧化苦参碱治疗,效果不理想.ALT162U/L,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HBV DNA 1.6×107拷贝/ml,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正常.服用拉米夫定9个月时,ALT 70U/L,HBV DNA 3.4×106拷贝/ml,HBV DNA多聚酶YMDD变异.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S、P基因变异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术后随访1.5~3年,发生HBV再感染者14例(再感染组),移植前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采用拉米夫定和抗乙型肝炎球蛋白(HBIG)预防HBV再感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中HBV DNA水平,基因测序法分析HBV基因型、S基因及P基因变异,微粒子捕捉酶免法检测血清HBIG浓度.随机选取同期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而未发生HBV再感染者20例为对照.结果 再感染组移植前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占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再感染组移植前HBV基因型有B型(2例)和C型(12例),移植后基因型不变;对照组B型11例,C型9例.再感染组3例术前发生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者,9例C型者在P区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以外发生多位点氨基酸变异,且变异位点差异较大.再感染组50%的患者HBIG浓度为0,其S区"a-决定簇"的基因均发生变异.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的HBV再感染与HBV基因型有关,C基因型者更易发生HBV再感染;再感染可能与P基因区存在多位点变异及S区的"a-决定簇"基因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湖南省怀化市少数民族及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对湖南省怀化市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并分析相关流行病学、病例构成、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该地区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检测到B型及C型,其中B型90例(81.08%),C型19例(17.12%),2例(1.80%)无法分型. B、C基因型分布情况:33例少数民族组患者B基因型31例(93.93%),C型2例(6.07%);76例汉族组患者B基因型59例(77.63%),C基因型17例(22.37%).C基因型患者肝硬化及肝癌构成比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球蛋白水平高于B基因型,而白蛋白水平低于B基因型.结论 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少数民族与汉族患者HBV基因型构成有显著差异,C基因型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可能较易发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海市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与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上海华山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HBV DNA阳性(荧光定量PCR法)的HBV感染者45例,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检测HBV基因型,并分析相应的前-C/C基因序列特点.根据患者的HBV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判断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45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共15例,C型30例,无A、D、E、F、G、H基因型.15例HBV/B均为Ba亚型,其中2例的前-C/C基因与HBV/C在nt 1975~nt 2293之间发生重组.HBV/C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B(分别为83.3%,33.3%;P<0.05),抗-HBe阳性率则显著低(分别为53.3%,73.3%;P=0.02).2种基因型的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次抽样检查结果中HBV基因型为B型和C型,以C型为主,未发现A、D、E、F、G、H型.HBV/C型与B型相比有较高的HBeAg阳性率和较低的抗-HBe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基因型与其患HCC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条带分析与基因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500例HBsAg阳性患者(其中HCC患者150例)的HBV DNA进行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V DNA B型和C型基因型是HBsAg阳性HCC患者和非HCC患者的共同优势基因型.但HCC患者中C型基因型所占比例为65.33%(98/150),明显高于非HCC患者的25.14%(88/350),而B型则相反,分别为28.67%(43/150)与68.86%(241/350),x2=75.45,P<0.05.HCC患者中,HBV的B型与C型基因型分布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DNA C型基因型在HCC患者中多见,可能与HC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耐药变异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特异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在湖南128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中,HBV基因型B为107例,占83.6%;基因型C为21例,占16.4%,未发现基因型A、D、E、F、G、H型.总的耐药变异发生率48.4%(62/128),发生在12、24和36个月者分别为4.7%(6/128)、16.4%(21/128)、42.9%(55/128),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P<0.01).基因型B、C感染发生YMDD突变率分别为49.5%和42.9%,无显著差异(P>0.05),但YMDD变异类型在两基因型中不同,基因型B、C发生YVDD变异分别为64.2%(34/53)和0.0%(P<0.01),YIDD变异分别为22.6%(12/53)和88.9%(8/9),P<0.01.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一年尚未检测到耐药变异,45例经阿德福韦酯治疗24月时变异发生率为4.4%(2/45),变异率在B、C基因型患者中分别为0% (0/38)和28.6% (2/7),变异型均为N236T.结论 基因型B为湖南省的优势基因型,HBV基因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部分地区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HBV基因分型(B、C基因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或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亚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TNF-α-238及-30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B、C分别占58.6%、41.4%,其中150例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Ba亚型81例,Ce亚型69例;B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小于C型(P=0.020)。HBV基因型B、C的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CHB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仅见Ba和Ce亚型;B基因型患者较年轻,BMI小于C型;但HBV基因型B、C与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NAFLD模型,分批于造模第8、12、16、24周处死,同期设普通饮食喂养大鼠作对照.通过H-E染色和苦味酸VG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应用RT-PCR对肝脏t-PA和PAI-1 mRNA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于实验8、12、24周分别形成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炎并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PAI-1 mRNA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强,于实验24周达高峰(1.02&#177;0.11比0.51&#177;0.09,P&lt;0.01),并与其肝脂肪变及肝组织学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2和0.372, P分别&lt;0.01和&lt;0.05).肝脏t-PA mRNA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于实验24周降至最低(0.89&#177;0.11比1.62&#177;0.10,P&lt;0.01),但其仅与肝组织学损伤程度总积分呈负相关(r=-0.368, P&lt;0.05).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肝脏PAI-1及t-PA基因表达改变可能参与NAFL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177;53.0)^o和(8.6&#177;3.1)^o,B组分别为(-40.0&#177;30.0)^o和(7.3&#177;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177;5.3)mm和(10.3&#177;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177;2.2)min,B组为(4.1&#177;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77;1.6)周,B组为(8.1&#177;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177;3.1)^o和(18.0&#177;8.2)^o,B组分别为(11.0&#177;4.7)。和(16.0&#177;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7;〉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漳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以巢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271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2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B型228例,占84.1%;C型38例,占14.0%;D型4例,占1.5%;B、C混合型1例,占0.4%。入选患者中未检出A、E、F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不同程度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与肝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B、C型肝炎患者的年龄,性别,ALT、AST、TBil、DBil、TP、ALB水平,HBVDNA载量及HBe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漳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有少量的D型及B、C混合型。B、C基因型与乙型肝炎患者ALT水平、HBVDNA载量、HBeAg阳性率等临床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HBV基因型与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疾病进展、病情预后、以及抗病毒疗效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HBV感染者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6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分析,并对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前-S1抗原)、HBVDNA定量和T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北方人基因型以C型为主,南方人基因型以B型为主.在无症状携带者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进展顺序中,基因型B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基因型C的比例则逐渐增多.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白蛋白水平(前-A)、白蛋白水平(ALB)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较基因型B显著降低(分别为P=0.03、P=0.03、P=0.01和P=0.005、P=0.001、P<0.001),基因型C的胆碱酯酶(CHE)水平较基因型B降显著低,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球蛋白水平(GLO)较基因型B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和P=0.013);而在ALT、AST、TBil、GGT、ALP和TBA水平则差异不显著(P>0.05).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1.3%和66.7%),而基因型B的则低(阳性率30%);相反,基因型B的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阴性率高(66.7%),而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S1抗原阴性率低(分别为26.6%和25.9%).结论 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基因型C较基因型B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高.基因型C的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基因型B的前-S1抗原阴性率高,它们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 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 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 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 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 尺偏角(20.8±2.9)°, 桡骨高度(10.9±1.8) mm;对照组掌倾角(9.1±1.6)°, 尺偏角(17.1±2.9)°, 桡骨高度(8.1±1.5) 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 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 研究组优20例, 良25例, 可3例, 差2例;对照组优16例, 良14例, 可10例, 差10例, 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肾炎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抗病毒治疗对策以及原发病的缓解情况。方法:HBV DNA阴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不加用抗乙肝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 DNA转阳性再加用拉米夫定100mg/d;HBV DNA阳性组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拉米夫定治疗失效者换用恩替卡韦1mg/d治疗。两组患者定期随访肝肾功能、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HBV DNA、HBV病毒变异情况。结果:HBV DNA阴性组8/12例出现HBV DNA转阳性,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后,6例HBV DNA转阴,2例下降;HBV DNA阳性组9例HBV DNA滴度逐步下降,但12月后3例出现病毒变异,改用恩替卡韦治疗后HBV DNA重新转阴。结论:肾炎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风险大,无论治疗前HBV DNA是否复制表达,都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严密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50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逆转录聚合酶(RT)区域耐药变异位点特征,并分析耐药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RT区检测的15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基因型CHB患者RT区耐药变异位点特征,根据HBV DNA RT区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突变组)与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未突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的影响因素。 结果150例CHB患者中74例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76例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耐药变异位点突变发生在B和C基因型中,其中B基因型3例,C基因型71例;以rtM204I/V/S、rtL180M + rtS202G/I + rtM204I/V/S、rtL180M + rtM204I/V/S、rtA181T/V占比最高;B基因型CHB患者仅有rtM204I/V/S、rtL180M + rtS202G/I + rtM204I/V/S、rtL180M + rtM204I/V/S突变,C基因型患者RT区耐药变异位点较多;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状况为持续治疗(χ2 = 57.075、P < 0.001)、不适当停药(χ2 = 5.543、P = 0.019)、基因分型C基因型(χ2 = 3.062、P = 0.003)占比高于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HBV DNA(t = 14.579、P < 0.001)、HBsAg(t = 21.863、P < 0.001)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HBeAg、饮酒史、家族CHB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是否同期接受其他治疗、肝纤维化、病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OR = 5.765、P < 0.001)、不适当停药(OR = 2.757、P = 0.021)、HBV DNA(OR = 1.617、P = 0.004)、HBsAg(OR = 2 296.820、P < 0.001)以及基因分型(OR = 12.307、P < 0.001)均为CHB患者耐药发生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OR = 11.141、P = 0.006)、不适当停药(OR = 5.962、P = 0.019)、HBV DNA(OR = 1.849、P = 0.040)、HBsAg(OR = 5 490.477、P < 0.001)以及基因分型(OR = 12.456、P < 0.001)为CHB患者耐药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入组不同基因型CHB患者HBV DNA RT区耐药变异位点存在差异,C基因型患者占比较高,耐药变异位点多;患者耐药受不适当停药、HBV DNA及HBsAg水平影响,临床可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并在治疗期间为患者更换抗病毒药物,以减少病毒突变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YMDD野毒株及变异株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例CHB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8周的10份血清标本,先用PCR法扩增包括YMDD基序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部分核苷酸序列,然后进行DNA序列测定,同时分别进行克隆,每份标本随机挑选20~24株单克隆,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YMDD野毒株及其变异株.结果 5例CHB患者治疗前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未检出YMDD变异,治疗48周时有4例检出YMDD变异,但对每株克隆的分别检测显示:治疗前YMDD变异株(YIDD/YVDD)所占比率分别为0%、9.5%、0%、4.5%、5.6% ;治疗48周时所占比率分别为100%、100%、65%、100%、0%.其中1例患者治疗前检出YIDD变异株,而治疗48周时YVDD变异株则变成优势株.治疗52周时,4例YMDD变异患者中2例HBV DNA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突破,1例患者ALT突破,但HBV DNA为阴性.结论 YMDD变异株在拉米夫定治疗前的血清中已存在,在服用拉米夫定后,由于选择性抑制了野毒株,使YMDD变异株由弱势株变成优势株,部分患者可导致拉米夫定临床耐药.YVDD变异株可能比YIDD变异株的复制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广州市胸科医院慢性HBV感染合并初治肺结核患者102例.所有病例分为3组:A组33例,采用恩替卡韦联合抗结核治疗;B组29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抗结核治疗;C组40例,为单纯抗结核治疗组.观察3组患者肝损伤、中止治疗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例(6.1%),B组6例(20.6%),C组22例(55.0%)出现肝损伤,3组间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26,P<0.01),但A组与B组的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24,P>0.05).A组1例(3.0%),B组3例(10.3%),C组15例(37.5%)在观察期间中止抗结核治疗,3组中止治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08,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10,P>0.05).A组和B组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C组接受抗结核治疗后ALT、AST水平均较A组和B组明显升高(Z=18.306,16.821,P<0.01).治疗前3组间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0,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213,P<0.01).其中,治疗1个月后,A组病毒载量较B组下降明显(Z =8.109,P<0.01).结论 早期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明显减少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确保抗结核治疗与抗HBV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WeberA型踝部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及优势。方法选用2005年6月-2006年10月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含完整膝关节)48个,男26个,女22个;年龄18~55岁。将外踝以线锯于踝关节平面处横行截断,制备WeberA型骨折模型。随机将模型分成4组(n=12),A、B、C、D组分别采用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螺钉、1/3管型钛合金钢板和标准张力带固定。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n=6),A1、B1、C1、D1组进行压力实验,A2、B2、C2、D2组进行抗扭矩实验,测量各自的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A1、B1、c1、D1组的压力实验峰值分别为(799.83&#177;105.47)、(699.17&#177;63.81)、(598.83&#177;123.14)、(453.00&#177;111.67)N,A1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2、B2、C2、D2组的扭矩实验峰值分别为(37.17&#177;1.81)、(30.33&#177;2.22)、(20.50&#177;2.92)、(24.83&#177;3.47)Nm,A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外踝骨折的诸多固定方法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