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并探讨其与高血压等有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结合省情作局部修改的卫生部预防医学科学院设计的健康行为调查表 ,应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社区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及其与高血压、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关系作统计分析。结果本社区 15岁以上人群超重肥胖率已达 4 3.4 % ,人群体质指数 (BMI)均值不论男女在 5 5岁以前有随增龄而增加倾向 ;女性 35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平均 BMI已接近或超过2 4 ,且均显著高于男性 ,4 5岁以上更加明显 ;本社区的平均 BMI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 ;汉族男性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 ;随文化程度的低下 ,超重肥胖率显著增高 ;随体质指数增大 ,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防治超重肥胖已经成为预防高血压刻不容缓且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沂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为防控超重和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抽取并调查≥18岁居民4 296人,通过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获得调查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调查人群BMI均值为(25.80±3.93) kg/m2。随着年龄增长,居民BMI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超重率为40.01%,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加,成年居民超重率呈现上升趋势,50~60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学历较低的居民超重率高于学历较高的居民;成年居民肥胖率为26.33%,不同年龄组居民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P<0.01),居民肥胖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成年居民向心性肥胖率为72.84%,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P<0.01)。结论:临沂市≥18岁居民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居民超重及肥胖现状,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对调查点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及问卷调查,共完成居民调查1 879人。结果总体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2.91±3.3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8.79%、5.64%和28.10%。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率均存在年龄差异,40岁组超重肥胖率最低。每周运动情况调查表明,每周运动5次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率最高,为38.90%。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病率分别为42.96%、12.06%和12.52%,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超重及肥胖在居民中呈流行态势,男性群体的超重及肥胖率较为突出,同时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对其他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较高。根据超重及肥胖的不同原因,不同程度和不同危害,应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及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西城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抽取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问卷调查。结果2004年收回有效问卷1974份,2007年收回有效问卷1766份。2004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39.8%和30.6%,肥胖率为12.4%和14.3%,2007年男女超重率分别为43.8%和32.1%,肥胖率为10.5%和13.4%,不同性别人群超重、肥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004年、2007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超重肥胖率是逐渐上升的,有统计学差异(P0.01)。2004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0.9%、39.0%和42.5%,肥胖率分别为28.9%、22.1%和24.1%,2007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的超重率分别为48.6%、40.4%和47.6%,肥胖率分别为19.8%、20.8%和21.2%,两年纵向对比,高血压患病人群的超重率、肥胖率(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4年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2007年锻炼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低于不锻炼人群,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及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体型人群中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控制率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江苏省成年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t检验、F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高达47.6%。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分别为51.2%、60.6%、54.3%,均高于其他体型人群。BMI<18.5/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治疗控制率最高,为6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及吸烟饮酒状况后,与BMI = 18.5~23.9/非中心性肥胖相比,BMI≥24/中心性肥胖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3.111倍(aOR = 3.111,95%CI = 2.665~3.632)。BMI = 18.5~23.9/中心性肥胖人群以及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风险显著增加,调整OR值分别为0.362(95%CI = 0.155~0.845)和0.579(95%CI = 0.394~0.851)。结论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较高,且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中心性肥胖增加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陕西省居民不同职业人群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现状,为改善其膳食结构,防止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评价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超重或肥胖比例;测量不同职业组、不同年龄组血压值,评价各类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状况。结果陕西省成人超重率为26.36%,肥胖率为7.51%。超重与肥胖的比例为3.51∶1,女性的肥胖、中心性肥胖(8.69%、29.58%)比例高于男性(5.9%、26.53%)。离退休人员和行政领导人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发生比率较高,分别为36.92%、15.38%、55.04%和40.00%、9.07%、42.40%。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7.52%,学生最低(0.46%),离退休人员最高(38.74%)。高血压发病主要集中于45岁以后,45岁组、55岁组和65岁组患病率为23.64%、33.87%和48.08%。75岁以后,患病率反而降低为42.77%。结论陕西省成人超重和肥胖形势比较严峻,离退休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家务劳动者是肥胖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需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居民体重监测,掌握成都市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新都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新都区10个街道/镇的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居民共11366人。结果本次调查人群超重率22.87%,肥胖率6.31%,经2012年新都区人口标化后,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33%和5.96%。男性超重率(25.61%)高于女性超重率(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P<0.01);男性肥胖率(5.69%)低于女性肥胖率(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6,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5,P<0.01;χ2=99.28,P<0.01)。结论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人数估计结果接近全区人口的1/4;且超重和肥胖的趋势明显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烟台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烟台市芝罘区抽取12个街道办事处,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个人问卷填写、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3046人,超重率39.95%,肥胖率27.58%,中心性肥胖率48.72%。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5)。年龄≥30岁是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升高。吸烟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是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烟台地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不容乐观,这应成为烟台市慢病防控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正确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患病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年人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2011年多阶段随机抽取四方区2个街道办事处的6个居委会社区18~69岁社区居民6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600人中,超重发生率为36.33%,肥胖发生率为17.67%,腰围超标者占60.67%。随着体质指数与腰围的增加,血压、血脂和血糖平均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患病率也随之增长(P〈0.05)。所有调查对象的BMI和WC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7、0.495、0.399、0.208、0.275、-0.310、0.344和0.506、0.514、0.453、0.214、0.299、一0.385和0.340,(P〈0.01)。[结论]青岛市四方区18~69岁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腰围超标率较高,肥胖和腹型肥胖均可增加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南京市部分社区居民,分析居民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18周岁以上居民812名进行体格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体质指数及腰围身高比,计算超重及肥胖率与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关系。结果共调查居民812名,超重率为39.4%,肥胖率为17.6%,中心肥胖率为62.9%,高血压患病率为36.8%,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8.3%,糖尿病患病率为13.6%。高年龄组超重肥胖率、中心肥胖率、血脂异常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低年龄组。超重肥胖组(或中心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异常及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显示南京市某区超重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人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操作指南,随机抽取城市社区的20~92岁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2010年8—10月对北戴河区3 572人进行调查,其中有效资料为3 569份,有效率99.92%。高血压患病率为15.19%(男21.26%,女9.16%%)。超重、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总患病率分别为19.73%、30.38%和16.63%;不同体重指数(BMI)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1,P0.01)。随着BMI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按照BMI标准,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人群血糖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9.50%、25.74%和16.01%,不同BMI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8,P0.01),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共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掌握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社区居民高血压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抽样人群采用入户调查方式,集中测定血压,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结果北戴河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5.1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上人群明显高发;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患病率呈现出文化程度高患病率低的态势;不同收入人群中的患病率差异不明显;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体重正常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结论高血压是该区社区居民中一种常见、高发病。性别、年龄、体力活动情况、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和肥胖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7年9月—2009年7月抽取天津市内18岁及以上23 533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1%,37.5%和52.2%,青年人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风险更大(男性OR值分别为2.737和5.236;女性OR值分别为3.744和7.360),大于中年组(男性OR值分别为1.913和4.090;女性OR值分别为2.099和3.942)和老年组(男性OR值分别为1.671和2.848;女性OR值分别为1.674和2.685)。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危险增加。控制青年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对于降低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昆明市20岁及以上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水平和高血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08年1—4月随机抽取昆明市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昆明市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为25.73%,肥胖率为8.09%。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居民的平均血压和血糖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同时,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高(P0.05),正常体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9.08%,5.35%和4.15%,而超重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0.38%,6.70%和8.23%,肥胖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1.10%,6.36%和14.56%,超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1.59倍、1.25倍和1.98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5倍、1.19倍和3.51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潮州市居民肥胖状态与高血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提出适宜的血压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潮州市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高血压间剂量-反...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apacity of waist circumference (WC) to identify subjects with overweight (BMI >/=25) and obesity (BMI >/=30), in agreement with internationally recommended levels of action.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791 women, 15-59 years old. After identify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ccording to WC values,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calculated to verify whether WC could be a good risk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s were tes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controlling for confounding. WC cut-off points of 80cm and 88cm correctly identified 89.8% and 88.5% of wo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espectively. Abdominal obesity (WC >/=88cm) was stat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R = 2.88; 95% CI: 1.77-4.67). Hypertension was identified with a sensitivity of 63.8% and 42.8%, and with a specificity of 68.0% and 83.3%, for WC >/=80 and >/=88, respectively. The proposed cut-off points for abdominal obesity can potentially distinguish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future obesity, but has only moderate power to predict individual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