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现,爱茜蓝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2周出现;空肠、回肠的黏膜肌层在10周时已开始形成,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此后,随着胎龄的增加,杯状细胞的数目增加。黏膜肌层α—SMA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在10周时开始发育,可分为4类:①含中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②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③既含中性黏多糖又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④既不含中性黏多糖也不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黏膜肌层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人胎儿喉黏膜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特点。【方法】收集9—40周胎儿喉标本33例。应用连续切片HE染色、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黏膜上皮。【结果】9周胎喉黏膜由1—2层低柱状细胞组成,仅表层细胞表达微弱的角蛋白,13周后出现多种类型的上皮细胞.上皮全层均表达细胞角蛋白;会厌舌面、声带被覆鳞状上皮,会厌喉面、室带、喉室及声门下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基底细胞和中间细胞的胞浆内含有丰富的胞浆泡状系统、张力原纤维和桥粒:过渡上皮和纤毛上皮中均散在岛状鳞状上皮但出现时间不一致。【结论】人喉黏膜上皮细胞的分化发生于胎儿9-13周期间;纤毛上皮的基底细胞和中间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过渡上皮和纤毛上皮中出现岛状鳞状上皮是生理现象,前者由复层立方上皮分化而来,后者由纤毛上皮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免疫阳性(corticotrophin releasingfactorreceptor limmunoreactive,CRF1 IR)神经元在豚鼠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分布及CRF1与其他神经元标志物的共存情况。【方法】 RT~PCR、Western blot检测CRF1在肠道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或双重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分布。【结果】 小肠黏膜下层和肠肌层神经丛均有CRF1表达;CRF1 IR神经元分布于从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的黏膜下神经丛及肠肌层神经丛;细胞形态为Dogiel Ⅱ型;CRF1与Calbindin、P物质、NF200可共同表达于同一神经元。【结论】CRF1 IR神经元可能是肠道神经系统的内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参与应激时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CRF1 IR神经元在豚鼠胃肠道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免疫阳性(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 1 immunoreac-tive,CRF1 IR)神经元在豚鼠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分布及CRF1与其他神经元标志物的共存情况。【方法】RT-PCR、Western blot检测CRF1在肠道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或双重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分布。【结果】小肠黏膜下层和肠肌层神经丛均有CRF1表达;CRF1 IR神经元分布于从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的黏膜下神经丛及肠肌层神经丛;细胞形态为Dogiel Ⅱ型;CRF1与Calbindin、P物质、NF200可共同表达于同一神经元。【结论】CRF1 IR神经元可能是肠道神经系统的内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参与应激时胃肠道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用引产的14周~36周新鲜胎儿标本138例,取十二指肠分上部、降部和下部三段石蜡切片,光镜观察组织发生。结果表明:14周肠壁已有四层,厚100μm~150μm,绒毛和肠腺短小,其上皮均由柱状细胞组成。15周绒毛上皮和肠腺内出现少量的杯状细胞。16周见环形皱襄。17周~18周上部出现十二指肠腺。19周~20周绒毛增宽和加长,中轴内见少量平滑肌细胞,降部和下部均出现十二指肠腺。21周粘膜上皮的杯状细胞和粘膜下层的十二指肠腺增多。22周壁厚600μm~750μm,绒毛呈叶状,粘膜肌成薄层,十二指肠腺开始有分泌特征。23周~25周绒毛内可见中央乳糜管,肠腺底部见少数潘氏细胞。26周后十二指肠的组织结构特点逐渐与成人近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胃肠排空延迟和空回肠P物质分布的关系,及这一改变是否影响局部寡肽转运体PEPT1的水平.[方法]Wistar大鼠24只,分为3组(n=8).1型糖尿病模型加胰岛素治疗组,左脲链霉素(streptozocin,STZ)单次股静脉注射(60mg/kg)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并每天给予1次长效胰岛素(20U/d,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模型组,左脲链霉素(STZ)单次股静脉注射(60mg/kg)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个月后检测胃肠排空功能,选取胃肠排空明显延迟的动物,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SP分布变化.刮取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的黏膜细胞,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EPT1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胃肠推进率低于60%的,其空肠起始段和回肠末端SP分布明显减少(P<0.05),其中SP在空肠起始段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肌层未发现阳性染色,回肠末端除分布于黏膜下层外,黏膜上皮多见阳性染色.与同月龄正常大鼠及STZ加胰岛素注射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大鼠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黏膜细胞PEPT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导致的胃排空延迟和空回肠P物质分布下调关系密切,同时也出现空肠起始端与回肠末端PEPT1的表达减少.上述变化可能和糖尿病胃肠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胃肠排空延迟和空回肠P物质分布的关系,及这一改变是否影响局部寡肽转运体PEPT1的水平。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分为3组(n=8)。1型糖尿病模型加胰岛素治疗组,左脲链霉素(streptozocin,STZ)单次股静脉注射(60 mg/kg)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并每天给予1次长效胰岛素(20 U/d,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模型组,左脲链霉素(STZ)单次股静脉注射(60 mg/kg)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个月后检测胃肠排空功能,选取胃肠排空明显延迟的动物,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SP分布变化。刮取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的黏膜细胞,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EPT1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胃肠推进率低于60%的,其空肠起始段和回肠末端SP分布明显减少(P<0.05),其中SP在空肠起始段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肌层未发现阳性染色,回肠末端除分布于黏膜下层外,黏膜上皮多见阳性染色。与同月龄正常大鼠及STZ加胰岛素注射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大鼠空肠起始段与回肠末端黏膜细胞PEPT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糖尿病导致的胃排空延迟和空回肠P物质分布下调关系密切,同时也出现空肠起始端与回肠末端PEPT1的表达减少。上述变化可能和糖尿病胃肠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在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下的病理变化。方法 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浓度为10%溶液作为致敏剂滴鼻,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8例。另取8例正常豚鼠作对照。致敏结束、模型成功后,取两组鼻黏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①光镜下见对照组鼻黏膜上皮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连续、完整,可见正常的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模型组鼻黏膜上皮脱落,杯状细胞增生,鳞状上皮组织转化,上皮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增生,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并见特征性的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②透射电镜见对照组鼻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完整,纤毛整齐,微管规则,胞质内细胞器丰富。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破损,杯状细胞破损,纤毛微管紊乱,微绒毛消失,细胞体积、核、细胞器改变,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的改变,可见巨噬细胞及浆细胞,血管扩张,浆液腺体旺盛增生。结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出现变态反应性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在Hirschsprung病(HD)肠壁中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9例HD及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 在正常结肠的肌层和粘膜下层内偶见细小的GLUT-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肠壁外的外源性神经纤维呈阳性染色;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相应区域内GLUT-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增粗。在正常结肠肠壁内有大量NOS阳性神经节细胞,环肌层内含有丰富的阳性神经纤维;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肠壁内缺乏NOS阳性神经元,肌层内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肠壁内GLUT-1阳性神经可能为外源性神经,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对HD具有诊断价值。NOS阳性神经在病变肠壁中的分布异常可能与H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凝集素亲和组织化学ABC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法对15~38周的人胚胎胃肠道粘膜上皮SBA结合位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BA的标记阳性定位于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粘膜上皮糖尊和杯状细胞核上区。定量分析显示在升结肠和胃、回肠、横结肠以及升结肠和直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胃肠道中相关酶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保存人羊膜及兔眼表结膜基质上分化的情况。【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培养有人MSCs的羊膜移植组,将人MSCs接种在保存人羊膜上培养4d,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移植到兔眼表结膜缺损区;对照组,单纯羊膜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1,2,3,4,6和8周,摘取各组实验眼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组织学检查移植到兔结膜基质的MSCs的存活、形态变化以及移植局部的反应等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到结膜基质的带有BrdU标记的细胞角蛋白3/12(CK3/CKl2)和角蛋白13(CK13)的表达。【结果】MSCs接种到羊膜后能在羊膜上生长,与羊膜共培养4d后,MSCs贴附羊膜生长迅速,组织学特征无明显改变。用羊膜负载MSCs移植到兔结膜缺损区,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膜上皮层CK13表达阳性,CK3/CK12表达阴性,在重建的结膜上皮层可检测到BrdU核阳性细胞,未见异常增殖细胞。【结论】人羊膜可作为MSCs的载体,采用人羊膜负载MSCs行兔结膜移植,MSCs能在兔结膜上皮层存活并增殖。  相似文献   

12.
转胰岛素基因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基因转染构建分泌胰岛素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PhMSCs);移植IPhMSCs治疗大鼠糖尿病。方法将人胰岛素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NCX/hIns,经包装细胞PT67包装后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经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后培养,获得IPhMSCs。将IPhMSCs移植到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包膜下观察疗效。结果重组表达载体pLNCX/hIns转染hMSCs后,人胰岛素基因在hMSCs中稳定表达3周以上,但IPhMSCs体外葡萄糖刺激释放试验阴性。糖尿病大鼠在移植IPhMSCs后,血糖水平下降(P〈0.05),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体质量增加,糖尿病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腹腔糖耐量试验(IPGTT)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外源性胰岛素基因在hMSCs中有效表达;构建的IPhMSCs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杨建英  张勇法  乔晓岚 《医学综述》2009,15(14):2093-2094
睾丸间质细胞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睾酮)的主要场所,大约95%的雄激素是由它合成和分泌的,对间质细胞的研究是所有有关男性生殖及内分泌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睾丸间质细胞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较多,如睾丸间质细胞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进行同种异体移植以补充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治疗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症及其在生殖方面的其他作用等。本文对近年来睾丸间质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MPP)患儿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表达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江门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MPP病例38例(MPP组),另选择非MP患儿28例为非MP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不同辅助性T细胞亚群相关的细胞因子(INF-γ、IL-4及IL-17)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ELISA法检测MPP组患儿血清INF-γ为(60.93±17.88)ng/L,IL-4为(67.67±14.69)ng/L、IL-17为(72.64±33.80)ng/L,与对照组和非MP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PP组IL-4/IFN-γ比值为1.21±0.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肺炎患儿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临床上检查该类患者辅助性T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检测患儿病情进展以及治的效果,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陈  肖玉周 《医学综述》2014,(8):1371-1373
施万细胞是组织工程修复损伤神经的种子细胞,获得大量且高纯度的施万细胞对组织工程学至关重要。施万细胞的培养纯化技术日趋完善,近年来出现了三维培养,纯化方法为免疫选择法、抗有丝分裂法、神经刺激因子法等,最近比较新的提纯方法有磁性活细胞纯化法、条件培养基纯化法、层粘连蛋白纯化法等。施万细胞的培养和提纯方法已取得初步进展,目前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周期长、细胞活性低、在传代培养中细胞生物学特性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成骨分化(DOC)后在干扰素-γ(IFN-γ)刺激下对猪白细胞表面抗原(SEA)的变化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未分化的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MSC、MSC+IFN-γ、DOC+IFN-γ的SLA分子的表达,采用单向混合淋巴反应观察各组细胞对外源凝集素(PHA)刺激PBMC的每分钟脉冲值(CPM)变化。结果:MSC+IFN-1组和DOC+IFN-1组SLA—Ⅰ表达上调(P〈0.05),SLA—Ⅱ表达明显上调(P〈0.01)。MSC成骨分化后能抑制PHA刺激的PBMC增殖反应。结论:在体外实验中,DOC后的MSC在IFN-γ刺激下仍具有低免疫原性,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不同的注射途径可引发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决定了T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分布,从而产生不同的抗肿瘤效应。该文通过查阅DC疫苗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及瘤内注射等途径治疗肿瘤的相关文献,阐述注射后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及DC疫苗在机体不同部位皮内注射产生免疫功能和疼痛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后的扶正方组、祛邪方组急性白血病干细胞Fh3和N-ras基因的表达,以期阐明Flt3和N-ras基因表达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中药益气养阴方组、扶正方组、祛邪方组及对照组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h3和N-ras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Fh3和N-ras基因表达阳性率益气养阴组、扶正组、祛邪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益气养阴组与扶正组和祛邪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扶正组与祛邪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FAB亚型AML间Fh3与N-ras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养阴方可降低Flt3和N-ras基因在AML细胞的表达水平,抑制AML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对AML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摸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含20%FBSDMEM养基培养,待细胞80%融合后,以O.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并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对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在接种4h后开始贴壁生长,3-5天后融合成单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结论:用胰蛋白酶消化脐静脉可获得内皮细胞且成活率较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能否诱导胃上皮肿瘤SGC 7901细胞凋亡,以及凋亡诱导与细胞周期改变的关系。方法:亚硒酸钠溶液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分别处理SGC 7901细胞,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亚硒酸钠溶液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应用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 (TUNEL)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亚硒酸钠作用于SGC 7901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等。流式细胞仪DNA直方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的“凋亡峰”。TUNEL染色法细胞凋亡指数在8.4%~33.4%。结论:亚硒酸钠能够诱导SGC 7901细胞凋亡,亚硒酸钠诱导SGC 7901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