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应用抗生素预防和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该院行普外科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0例普外科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22例,感染率6.88%,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3%(2例),7.21%(15例),13.89%(5例);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P<0.01);二、三联给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11.11%)高于单独用药(2.22%),差异显著(P<0.01).结论:通过采用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手术方法。论证M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我院1993年3月至2003年2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612例的临床分析,介绍美蓝蓝染法在MC手术中的应用。结果 全组小切口手术成功2530例(96.86%),延长切口82例(3.14%),严重并发症有:胆道损伤5例(0.19%),十二指肠及横结肠损伤3例(0.11%),术中大出血4例(0.15%),漏胆18例(0.69%),死亡1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的基础上施行MC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比较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改良皮内缝合与传统缝合的愈合效果.方法 先后对216例(对照组)下腹部手术切口以传统方法缝合和对256例(观察组)手术切口以改良皮内连续缝合,观察两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切口瘢痕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基本一致(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观察组明显延长(P<0.001);对照组切口满意度为44.44%,观察组达98.44%(P<0.001).结论 改良皮内缝合法腹壁不留针眼,缝线在皮内、切口愈合好,保留皮肤完美性,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891个小儿手术切口进行分析研究。切口感染39例(4.38%)。手术性质、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类型、预防用药时间等因素,均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细菌学调查提示,1类手术切口感染以外源性感染为主;2、3类手术以术中内源性感染为主。强调无菌观念、正确操作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刘永  孟强  孙杨  王为文  张伟  马炜 《重庆医学》2018,(16):2239-2240
目的 比较择期翼点入路开颅手术不同切口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收集在该院接受择期翼点入路开颅手术的患者164例,依据不同切口缝合方式分为3组:A组49例,切口采用传统缝合;B组55例,切口采用皮内缝合;C组60例,切口采用钉皮机缝合.比较组间切口缝合速度、切口愈合程度、拆线疼痛程度、切口瘢痕宽度及皮下缝线外露率的差异.结果 切口缝合速度:A组(7.2±1.7)cm/min,B组(3.3±1.1)cm/min,C组(44.6±7.3) cm/min.切口甲级愈合率:A组83.7%,B组100.0%,C组96.7%.拆线比较疼痛:A组8例,B组0例,C组17例.切口瘢痕宽度:A组(2.3±0.5)mm,B组(0.8±0.3)mm,C组(1.1±0.6)mm.皮下缝线外露率:A组12.2%,B组0%,C组3.3%.3组间切口缝合速度、切口愈合程度、拆线疼痛程度、切口瘢痕宽度及皮下缝线外露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内缝合方式切口愈合最佳,切口瘢痕最小;传统丝线缝合切口愈合最差,切口瘢痕最明显;钉皮机缝合切口愈合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3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腹联合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360例。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223例(61.9%),开腹探查137例(38.1%),术后并发症28例,发生率7.8%.死亡2例,死亡率0.6%。结论 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贲门癌显露好,有利于肿瘤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肿瘤不能切除的病例只需开腹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及比较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76例(78只眼)白内障,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121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l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49只眼(62.82%)、58只眼(74.36%)、62只眼(79.49%)、67只眼(85.90%),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细菌学监测方法对80例择期手术病例进行外科切口感染与手术环节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25%(9/80)皮肤消毒不彻底,某些手术人员不按时间,程序洗手,手术室空气消毒达不到规定标准,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存在于皮肤的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切口感染的最主要菌株。并提出了控制切口感染的关键在手术室,科学管理,综合预防措施和动态细菌学检测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较妇科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阿斯利康; 75mg/10mL)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80例行妇科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0.75%)、B(0.5%)、C(0.25%)、D(NS)4组,每组20例,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后,记录4组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腹壁疼痛的VAS评分,并纪录使用曲马多镇痛的例数及恶心、呕吐例数.结果 A、B两组在各时间点的镇痛作用差异不大,C组患者6小时后腹壁疼痛明显加重.结论 应用0.5%、0.75%罗哌卡因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术后镇痛作用类似,但0.5%罗哌卡因药物使用量更小,应用于术后切口浸润麻醉镇痛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符合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921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调查921例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43.11%;使用最多的是头孢呋辛(52.9%)、克林霉素磷酸酯(18.89%);术前0.5 ~2小时未用抗菌药物而术后使用率9.57%;术后用药3~7使用率32.24%.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采用乳腺腔镜经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行乳腺腔镜经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5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随访3个月,比较2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上肢水肿、上肢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80.56±6.74)vs(105.64±12.34)min]、住院时间[(8.67±1.30)vs(12.58±2.03)d]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41.25±4.36)vs(90.35±8.41)mL],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4.06±1.03)vs(12.14±2.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乳房美容优良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腔镜经腋下小切口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短,提高乳房美容效果,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了解不同手术切口类型、不同危险指数术后切口感染率,确定该院感染管理控制的重点干预方向.方法 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对该院纳入监测范围的手术科室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手术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结果 1 331例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术后感染率为0.60 %,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0.31%,Ⅱ类切口感染率为0.69%,Ⅲ/Ⅳ类切口感染率为1.78%;危险指数评分0分者感染率为0.13%,1分者感染率为0.84%,2分及以上者感染率为1.74%,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不同类型切口、不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患者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Ⅲ/Ⅳ切口类型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2分及以上患者术后感染率最高,应加强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干预,通过主动监测,有效降低切口术后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临床观察用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行白内障摘除253例263眼,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半月视力≥0.5者254眼(96.6%)。术中后囊膜破裂4例(1.52%),瞳孔变形5例(1.90%),术后角膜水肿63例(24.5%),术后葡萄膜反应10例(3.81%)。结论 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钟晓  肖丽华  汪东篱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96-1498
目的 比较干预前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积极干预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3个月的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共521份,调查干预前后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合理率、选药时机合理率、选药品种合理率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3.9%降至干预后的19.0%(x2=219.9,P<0.01),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1.6%上升至干预后的87.2%(x2=4.980,P=0.026),疗程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6.6%上升至干预后的48.9%(x2=9.158,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杜绝了联合用药现象,但用药时机合理率有所降低,仍有待改善.结论 加强对医生规范用药的宣传与培训、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控制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48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誉勇  李永红 《西部医学》2005,17(4):346-346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经验。方法对248例小切口胆囊切除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住院4-6天,24小时后能下床活动者占92%;48小时内开始进食者占88%;切口甲级愈合233例(94%);乙级愈合15例(6%);术中延长切口5例(2%);全组无术后出血、漏胆及胆管损伤。结论MC创伤少,痛苦小,费用低,恢复快,深受患者青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687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有41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5.97%,其中泌尿系统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60%,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62%,肝胆胰脾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75%.经统计,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性质、基础疾病患病史、术后出血量及切口的类别呈正相关,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发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各项预防工作及措施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前后联合双切口入路与膝前正中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双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均进行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联合双切口组行前后联合双切口入路,正中切口组行单纯膝正中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手术指标、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78±30.01)min、(115.92±28.95)min,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双切口组术中出血量(310.67±43.20)mL,较正中切口组(254.20±45.11)mL增多(P<0.05);术后引流量(120.06±28.47)mL,较正中切口组(145.21±30.29)mL减少(P<0.05);骨折愈合时间(118.36±2.30)d较中切口组(155.20±2.17)d缩短(P<0.05);联合双切口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56%,高于正中切口组的80.00%(P<0.05);术后12个月联合双切口组膝关节屈膝度(110.27±8.20)°、伸膝度(1.75±0.23)°,均高于正中切口组的(98.24±8.15)°和(0.83±0.20)°(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1.1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双切口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良好,复位更加满意,可促进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恢复,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和应用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的腹壁Ⅲ类手术切口患者618例,随机分为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组(A组,n=309)和常规缝合组(B组,n=309).A组采取腹壁切口清创术后缝合腹壁并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B组采取常规术后缝合腹壁各层,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等级情况.结果 A组中甲级愈合296例,愈合率95.7%( 296/309),B组中甲级愈合252例,愈合率81.5%(252/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乙级愈合8例,愈合率2.5%( 8/309),B组中乙级愈合29例,愈合率9.3%( 29/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1.61%(5/309);B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28例,发生率为9.06%(28/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采取清创术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预防切口的感染,促进切口的甲级愈合,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