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联合脾切除治疗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0.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胃癌D2根治术中联合脾切除与否对胃上部、上中部及全胃癌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1989年1月至1994年12月问,对112例肿瘤位于胃上部、上中部或全胃的患者施行了D2根治术.其中61例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保脾组),51例接受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切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T分期和N分期及TNM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脾组和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0%和39.2%(P〉0.05)。保脾组Ⅰ、Ⅱ、Ⅲ、Ⅳ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6.7%、27.8%和17-4%.切脾组分别为100.0%、70.0%、26.7%和5.6%,两组各分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脾组和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和2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27.3d)长于保脾组(20.3d)(P=0.057)。结论对于胃上部、上中部或全胃癌,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的D2全胃根治术不仅能取得与联合脾切除的耽全胃根治术相当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治疗T3期胃上部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CM  Lu HS  Li P  Xie JW  Lin BJ  Zhang XF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9):681-684
目的 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T3期胃上部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6月对613例T3期胃上部癌患者施行D2根治性手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102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511例.对两组患者No.l0、11淋巴结转移率、术后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切脾组和保脾组No.l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5%、1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O.11组淋巴结转移率相当.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9.8%、32.3%,复发率分别为55.9%、6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中No.l0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与无转移的患者相似;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9.6%、4.9%和13.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T3期胃上部癌患者,发生No.10淋巴结转移时,应施行联合脾切除术,彻底清扫No.l0、11淋巴结,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联合脾切除术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3年12月间108例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保脾与切脾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切脾组38例,保脾组70例,最后随访日期2004年12月。本组淋巴结转移率68.5%(74/108),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16.7%。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vs14%,χ2=0.318,P=0.573)、肿瘤复发率和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保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切脾组(38.7%vs16.9%,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保留脾脏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85),只有肿瘤浸润程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除脾脏受侵犯者外,贲门癌根治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脾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近端胃癌D2根治术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近端胃癌D2根治采用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脾脏切除组21例病人资料相对比。结果保脾组2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中转切脾病例。保脾组与切脾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1.6±30.3)m l和(72.9±31.6)m l,脾门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7.9%(5/28)和19.0%(4/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分别为(3.6±0.4)h和(4.8±0.8)h,住院时间分别为(10.9±1.8)d和(14.0±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脾组术后无一例脾坏死、脾扭转或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近端胃癌脾门淋巴结有较高的转移率,保脾清扫既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又保留了脾脏对肿瘤的免疫作用。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实属必要亦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保脾术式对胰体尾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保脾术式对胰体尾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保留脾脏与切除脾脏的胰体尾癌术式的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生存期。结果保脾组的术中出血量(240±70)ml明显少于切脾组(610±120)ml(t=-12.132,P=0.000);保脾组发生并发症2例,切脾组发生并发症6例,但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χ^2=1.586,P=0.208)。保脾组中位生存期29.1月,切脾组中位生存期为22.4月,2组有统计学差异(χ^2=3.942,P=0.043)。术后14 d保脾组CD3、CD4+显著高于切脾组[(61.08±4.80)%vs(56.03±2.56)%,t=4.172,P=0.000;(31.11±2.63)%vs(28.32±2.22)%,t=3.675,P=0.000],CD4+/CD8+、CD8+2组无统计学差异[(24.10±1.93)%vs(25.12±1.36)%,t=-1.909,P=0.064;(1.32±0.85)%vs(1.12±0.65)%,t=0.843,P=0.404]。结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明显,生存期满意,适用于脾脏及脾动、静脉未受侵的胰体尾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胃癌根治手术联合脾切除的必要性。方法以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作为已发表国外文献的主要来源.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作为已发表国内文献的主要来源:检索时间:2010年10月12日。收集1990-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与保留脾脏两种术式疗效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12项(2628例)。切脾组900例,保脾组1728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R=1.91,95%CI:1.28~2.87,P〈0.05);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0,95%CI:0.73。1.11.P〉0.05)。结论联合脾切除的胃癌根治性手术不能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且使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A群链球菌制剂联合化疗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肝转移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行根治手术的132例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0例(A群链球菌制剂联合腹腔灌注及全身静脉化疗)和对照组72例(单纯化疗,给药方式和化疗方案同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腹腔局部复发、肝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年内有9例(15.0%)发生肝转移,11例(18.3%)出现局部复发,均低于对照组(30.6%和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和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群链球菌制剂联合腹腔灌注及全身静脉化疗可降低结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6月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实施的183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81)和开腹手术组(n=102),对2组患者在不同分期下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5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腹腔镜手术组少于开腹手术组外(Ⅰ/Ⅱ期,7.0%vs22.6%,P=0.036;Ⅲ期,7.9%vs24.5%,P=0.042),2组患者在切口疝、种植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累积存活率比较,Ⅰ/Ⅱ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7.4%,开腹组为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Ⅲ期腹腔镜手术组为71.8%,开腹手术组为65.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但术后远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以及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施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8例胰体尾良性病变和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脾组23例(实施Kimura法20例,Warshaw法3例),切脾组15例;围术期均实施ERAS措施,并分析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具体术式、ERAS实施方法、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 保脾组和切脾组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位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5~7)d,保脾组为7(4~7)d,切脾组为6(5~7)d;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8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体尾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实施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围术期可按照ERAS策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进展期胃癌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癌全胃切除手术34例(对照组),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6例(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和1、3、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vs 5.9%,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5%vs64.7%,P0.05);两组的3年和5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10和11组转移淋巴结(6/23.1%)明显高于对照组(4/8.2%,P0.05)。结论: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不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无脾转移或10、11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谨慎选择联合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FOLFOX4和XELOX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近期治疗效果以及毒副反应。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FOLFOX4新辅助化疗组25例,XELOX组20例,单纯手术组25例。新辅助化疗组行术前化疗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4周进行胃癌根治术;单纯手术组行胃癌标准根治术(D2或D2+)。结果:FOLFOX4组总有效率为52.0%,XELOX组总有效率为55.0%(P〉0.05)。FOLFOX4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口腔黏膜炎等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而XELOX组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仅表现为轻度的手足综合征。新辅助组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88.9%,单纯手术组为72.0%(P〈0.05)。结论:作为胃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XELOX组与FOLFOX4组相似,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根治率和切除率,但XELOX方案毒副作用较轻,化疗时间短,对机体损伤小,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高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114例早期高龄(≥60岁)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乳腺癌局部扩大泛切除术组,即保乳手术组(57例)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保乳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总引流量少,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手术组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4.74%,远高于传统手术组(3.51%);保乳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机体损伤小、恢复快,可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因此,保乳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可在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行胃全系膜切除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行全系膜切除,对照组57例行常规胃癌根治术。结果两组在术后病理TNM分期、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3年累计生存率、转移率分别为38.8%和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8%和12%(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应用网膜囊外剥离技术进行全系膜切除治疗,疗效显著,有利于降低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概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切除的穿孔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2例行一期切除的穿孔性结直肠癌患者(穿孔组)的临床资料,其中TNM分期Ⅱ期21例,Ⅲ期11例。以同期择期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556例(TNM分期Ⅱ期412例,Ⅲ期14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穿孔组17例行Hartmann手术,15例一期吻合;5年总存活率为21.9%,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28.6%,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9.1%;复发主要为腹膜种植(69%)。对照组5年总存活率为52.7%,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70.1%,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12.5%。对照组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穿孔组(P〈0.05),而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结直肠癌复发形式主要为腹膜种植,且5年存活率低。术后辅助化疗很重要,尤其是腹腔内灌注化疗可能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肛门局部切除Ⅰ期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的Ⅰ期(T1-N0M0)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局部切除术组),其中T1期20例,T2期9例;以23例行根2治术的Ⅰ期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根治术组,1期8例,2期15例)。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年复发TT5率、年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T1期5年生存率均为100%,2期5年存活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T88.9%,根治术组为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5年复发率局部切除术组为5.0%,2根治术组为0,T2期5年复发率分别为44.4%和6.7%,2期5年复发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局部T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根治术组为30.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结论:对于T1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合理选择,而T2期直肠癌不宜单纯采用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Pepsinogens,PG)Ⅰ、PGⅡ含量变化与胃癌的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PGⅠ、PG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术后复发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癌术后患者PGⅠ、PGⅡ的含量及PGⅠ/PGⅡ比值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PGⅡ明显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水平有所下降(P〈0.05);胃癌患者PGⅠ、PGⅠ/PGⅡ明显下降(P〈0.01),胃癌患者术后及术后无复发患者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而术后复发患者与胃癌术后患者比较PGⅠ、PGⅡ水平都明显升高(P〈0.01)。以PGⅠ〈35ng/mL或PGⅠ/PGⅡ〈1.5为阳性指标,其确诊率和特异性分别为72.5%和82.3%。结论:PGⅠ、PG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去类泛素化蛋白酶1(SENP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方法以兔抗人SENPl抗体和鼠抗人HER-2抗体为一抗,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5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中SENPl和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SENP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5%(7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6%(1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O.05)。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4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8%(19/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SENP1蛋白和HER-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O.208,P〈O05)。结论:SENP1、HER-2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度表达,它们参与了胃癌的演进;SENP1调节HER-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ENP1、HER-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及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法)检测P-gp、GST-π、TOPO-Ⅱ、LRP在60例胃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P-gp、GST-π、TOPO-Ⅱ和LRP按各自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将P-gp阳性、GST-π阳性、LRP阳性和TOPO-Ⅱ阴性作为4个可能与胃癌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考察,并将患者分为高危耐药组(2~4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及存活率。结果:P-gp、GST-π、TOPO-Ⅱ、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3%(32/60),73.3%(44/60),83.3%(50/60),38.3%(23/60)。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局部浸润深度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4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耐药组与低危耐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时间早于低危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为44.0%和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GST-π、TOPO-Ⅱ及LRP是胃癌多药耐药产生的基础,联合检测对胃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