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 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每组5只):空白组、常氧BMSC外泌体组、低氧BMSC外泌体组、IRI组、常氧BMSC外泌体+IRI组、低氧BMSC外泌体+IRI组。缺血25 min, 再灌注24 h后行肾脏功能和组织病理检查。另取小鼠30只, 分为三组(IRI组、常氧+IRI组、低氧+IRI组, 每组10只), 观察各组存活率。同时, 检测肾内炎性因子, 巨噬细胞的极化, 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水平。结果常氧+IRI组小鼠的血肌酐及尿素氮低于IRI组(P<0.05), 且病理损伤轻。IRI组, 常氧+IRI和低氧+IRI组的7 d存活率分别为20%, 50%和80%(P<0.05)。RT-PCR结果示IRI造成肾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IL-10的表达水平增加, 而低氧可降低TNF-α、IL-1β、MCP-1(P<0.05), 但升高IL-10(P<0.05)。低氧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 SCs成骨活性及牛长情况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F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低氧三维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方法 P5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分别在三维常氧(20%)和三维低氧(4%)条件下共同培养,24 h后CCK-8法测定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1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HIF-1α基因表达水平;24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同培养24 h后,CCK-8法检测显示低氧组OD值显著大于常氧组(0.455±0.027 vs. 0.352±0.090,n=12,P0.05);低氧培养12 h后,低氧组的HIF-1α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低氧培养24 h后,同常氧组(0.47±0.05)比较,低氧组(0.63±0.06)HIF-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增高(n=3,P0.05)。结论低氧三维微环境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这种效应可能与HIF-1α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氧对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将第三代小鼠BMSCs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常氧条件下培养);1%O2组(B组,1%O2条件下培养);OGP组(C组,常氧条件下添加OGP培养)、1%O2联合OGP组(D组,1%O2条件下添加OGP)。分别于培养后1天、2天、3天、4天收集细胞,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观察BMSCs增殖能力;培养7、14天后收集细胞,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ALP);培养1天后收集细胞,ELISA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培养3、7天后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UNX2、Osterix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2、3、4天D组能明显促进BMSCs增殖(P0.05)。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7、14天D组能明显上调ALP表达(P0.05)。与C组相比,在培养第3、7天D组能明显上调RUNX2、Osterix信使RNA表达(P0.05)。在培养后1天,A组及C组未能检测到HIF-1α蛋白,B组与D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P0.001)。结论低氧明显增强了OGP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分化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增殖、分化为软骨样细胞的影响。方法 24只兔等分为4组,抽取骨髓,分离基质干细胞,体外连续传代培养,A组为基础培养液,B、C、D组分别加入TGF-β1、b-FGF、TGF-β1和b-FGF,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阿新蓝染色,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结果B组细胞形态变化、C组增殖速度、D组增殖速度及形态变化均较A组加快。阿新蓝染色:原代阴性,传代细胞,A、c组淡染或阴性,B组呈蓝色,D组呈深蓝色。Ⅱ型胶原mRNA表达:A、c组未检出,B组阳性,D组有较强阳性表达。结论 兔BMSC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样细胞,TGF-β1能诱导BMSC向软骨方向分化,b-FGF不仅能促进BMSC的增殖,且能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及增殖特点,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BMSC,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Ⅰ型胶原表达,并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矿化作用。结果:体外培养的兔BMSC贴壁生长,10~14天后形成克隆。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阴性,CD44阳性。免疫组化可检测到Ⅰ型胶原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BMSC,操作简单,细胞易于成活,诱导条件下成骨能力肯定,适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 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法从3~6周年轻C57小鼠(年轻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中提取、分离 BMSCs,传代至第6代,部分于37℃、5%CO2条件下中常规培养,连续5 d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部分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另取第6代BMSCs,随机分为低氧处理组(37℃、5%O2条件下培养30 min,再常规培养)和阴性对照组(不行低氧处理,仅常规培养),常规培养8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全骨髓法提取18~24个月老龄C57小鼠(老龄组)的骨髓细胞常规培养,连续12 d 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老龄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处理方法同年轻小鼠低氧处理和阴性对照组,于常规培养24 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结果:年轻 C57小鼠 BM-SCs 增殖能力强,可传代至第6代,经过5 d的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并具有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但经低氧处理后,BMSCs呈片状脱落。老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增殖能力差,经过12 d 的原代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且只有一个集落形成;经低氧处理,贴壁细胞数量锐减,无新的集落形成。结论:低氧处理不能在体外扩增阶段提高C57小鼠BMSCs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对体外共培养的骨膜细胞、髓核细胞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兔骨膜细胞,胰酶、胶原酶消化法获取髓核细胞,传至3代进行共培养实验,实验分为2组:正常氧组(20%O2)、低氧组(5%O2),共培养后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AKP试剂盒、BCA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RUNX2以及HIF-1a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试剂盒检测Ι型胶原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盐沉积或钙结节。[结果]骨膜细胞和髓核细胞在体外成功分离和培养,共培养后保持了较高的增殖率,经过成骨诱导培养后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细胞增殖曲线为"S"型,两组在1、3、5、7、9 d的光吸收值(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组的骨钙素、Ⅰ型胶原、RUNX2以及HIF-1a mRNA表达水平高于常氧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高于常氧组(P0.05),细胞成骨染色(茜素红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氧组较常氧组表达增多。[结论]低氧条件下体外共培养的骨膜细胞和髓核细胞经成骨诱导后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氧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向雪旺细胞(SCs)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AD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鉴定。将成功分离的ADMSCs随机分为3组:常氧诱导组,在常氧条件下(5%CO2,21%O2,37℃)诱导;低氧处理+常氧诱导组,低氧处理(5%CO2,0.5%O2,37℃)后在常氧条件下诱导;低氧诱导组,低氧条件下(5%CO2,0.5%O2,37℃)诱导。观察各组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SCs标志物GFAP和S-100的表达。结果细胞分离后,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细胞表面CD44阳性、CD45阳性、CD90阳性,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MTT法检测结果:低氧处理+常氧诱导组A值为0.861±0.039,高于常氧诱导组0.837±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诱导组A值为0.931±0.041,均高于常氧诱导组和低氧处理+常氧诱导组(P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常氧诱导组和低氧处理+常氧诱导组大量细胞GFAP和S-100表达阳性,低氧诱导组仅少量细胞S-100和GFAP表达阳性。Westernblot检测发现常氧诱导组S-100蛋白表达最高,低氧处理+常氧诱导组GFAP蛋白表达最高,低氧诱导组S-100蛋白、GFAP蛋白表达均最低。结论低氧抑制ADMSCs向SCs的分化,低氧处理后的ADMSCs在常氧条件下仍可向SCs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4-粘着斑激酶(CXCR4-FAK)信号通路在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向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迁移和粘附中的作用.方法 第一部分重组腺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成功的大鼠原代BMSC,以1×106个/ml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1 ml/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8):对照组(C组)、常氧培养组(N组)、低氧预处理组(H组)、低氧预处理+ CXCR4拮抗剂AMD3100组(HA组)和低氧预处理+FAK抑制剂粘着斑相关非激酶组(HF组).N组BMSC在常氧环境中培养36 h;H组BMSC在低氧环境中培养24h后在常氧环境中继续培养12 h;HA组和HF组于低氧预处理前分别加入5 μg/ml AMD3100和10 μg/ml粘着斑相关非激酶.测定BMSC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XCR4和磷酸化FAK(p-FAK)表达、BM-SC向SDF-1α迁移能力和BMSC与纤维粘连蛋白(FN)粘附能力.第二部分 雄性SD大鼠216只,体重300 ~ 350 g,其中210只采用阻断胸主动脉合并体循环低血压的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取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36只,分别于模型制备前、再灌注12h、1、3、5、7 d(T0-5)时处死6只大鼠,取腰段脊髓组织,检测SDF-1α含量.其余脊髓缺血再灌注大鼠1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36),于再灌注即刻分别鞘内注射C组DMEM培养液300μl和N组、H组、HA组、HF组1×106个/ml BMSC悬液300μl.分别于T0-5时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然后取腰段脊髓组织,测定BMSC聚集度.结果 与C组比较,N组BMSC的SDF-1α、CXCR4、p-FAK表达及其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H组BMSC的SDF-1α、CXCR4和p-FAK表达上调,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升高(P<0.05),HA组和HF组BMSC的p-FAK表达及其向SDF-1α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HA组和HF组BMSC的p-FAK表达下调,向SDF-1x迁移能力、与FN粘附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脊髓组织BMSC聚集度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2.3时脊髓组织SDF-1α含量升高(P<0.05).结论 低氧预处理通过CXCR4-FAK信号通路促进BMSC向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迁移,并与之粘附,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低氧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军  徐斌  刘毅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100-1102
目的:研究低氧(2%O2)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成脂肪分化的影响,为脂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条件有低氧(2%O2)、常氧(20%O2)、10%FBS完全培养基(GM)、10%FBS成脂培养基(DM);将第3代hUCMSCs根据培养条件分为3组,对照组(常氧+GM5天,常氧+DM2周)、实验组1(低氧+GM5天,低氧+DM2周)、实验组2(低氧+GM5天,常氧+DM2周);在诱导后2周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并观察其成脂效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脂肪样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实验组2脂肪样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将hUCMSCs预先进行低氧处理再转换为常氧培养可显著提高其成脂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找到一种既能够避免对自体软骨进行取材又能够达到稳定软骨构建目的的方法呢?本研究尝试利用少量同种异体羊软骨细胞作为软骨诱导微环境提供者,与扩增后的羊自体BMSC混合共培养并植入皮下环境,探讨利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共培养构建软骨皮下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本实验对山羊软骨细胞和BMSC分别进行取材和分离培养扩增,并将以上细胞分为以下四组进行混合并接种在PGA支架材料上:A组:100%自体软骨细胞;B组:30%自体软骨细胞+70%自体BMSCs;C组:30%同种异体软骨细胞+70%自体BMSCs;D组:100%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经过体外构建6周后植入羊皮下进行体内构建12周,对所形成的组织块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染色等评价。结果:自体软骨细胞组和自体软骨细胞混合自体BMSC组皮下移植后可见成熟软骨组织形成,但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参与的两组(包括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混合自体BMSC的实验组和单纯异体软骨细胞组)在皮下环境中都因为较强的免疫反应未能形成软骨组织。结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以及PGA支架材料的存在对于组织工程软骨在羊皮下环境的构建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MP-1重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方法,并检测LMp-1基因对BMSC增殖能力的影响及表达。方法:选取清洁级4周龄SD大鼠6只(雌雄不限),无菌条件下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至第3代,设立空白对照组(未经特殊处理,只有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在未经特殊处理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PGC-FU-GFP及转染试剂Polybrene)和重组基因转染组(在未经特殊处理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加入PGC-FU-LMP.1-GFP及转染试剂Polybrene)进行转染。转染48h后,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的转染效率,采用MTY法评价慢病毒转染对BMSC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成功培养出第3代SD大鼠BMSC,以100的感染复数(MOI)转染,48h后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转染效率达67%;②不同时间点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和重组基因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WestemBlot检测示重组基因转染组72kDa处有条特征带,其大小与LMP-l融合蛋白(~50kDa+28kDa=78kDa)基本吻合。结论:经LMp-1基因慢病毒重组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增殖活力没有影响并可有效表达LMP-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培养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包皮组织获得真皮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Podoplanin+和Podoplanin-/CD34+细胞.所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表达,低密度脂蛋白吞噬、鼠尾胶原三维培养检测功能特点,MTT法及氚标记法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低氧条件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人真皮细胞中CD31+,CD34+和Podoplanin+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6.0%,4.4%和1.4%。Podoplanin+CD34+细胞在单层培养时形成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l及吞噬DiI-Ac-LDL和三维培养微管形成功能。Podoplanin+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Prox-1,Ang2和VEGFIR-3.和CD34+细胞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均于接种至培养板后的3~5d逐渐进入对数生长期,接种后的6—8d均进入停滞期。在缺氧环境下,氯化钴浓度为50μM和100μM时刺激细胞增殖,当浓度大于200μM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富集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尽管两者表达特异性分子标志不同,其在三维培养和缺氧条件下生长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构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提供优质种子细胞。方法采用血管内膜外翻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并传代;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紧密排列、短梭多角形的"鹅卵石"形态;透射电镜可见内皮细胞特征性Weible-Palade小体;经免疫荧光法鉴定证明该细胞CD31抗原阳性。结论采用血管内膜外翻等方法制备的兔血管内皮细胞的成活率高,且纯度高、数量多、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该法可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利用直接贴壁法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检测其分化效率。方法人胚胎干细胞以1×10’个/cm2的细胞密度传代到铺备有基质胶的培养皿中培养,用带8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条件培养基培养6d后,更换为RPMI1640.B27培养基,同时加入100ng/ml的人重组activinA处理24h,接着再加入10ng/ml的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处理4d,之后更换为不带诱导因子的RPMI1640.B27培养基,每隔2~3d换1次培养基,持续2~3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出现跳动心肌细胞的时间和跳动频率,并计算跳动克隆百分比,24孔板一组,共记录4组96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膜片钳实验检测心肌细胞自发性动作电位;跳动心肌细胞经过24h缺氧刺激后,用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例。结果大量的自发跳动心肌细胞在诱导分化13d左右开始出现。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时间为(13.0±1.1)d,百分比为66.7%,跳动频率为(63.0±7.0)次/分;跳动心肌细胞cTnT染色阳性;跳动心肌细胞检测到自发性动作电位;跳动心肌细胞缺氧24h后检测到凋亡比率为8.0%±0.5%。结论国内首次利用直接贴壁法在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效率达到66.7%,分化时间13d左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构建血管瘤疾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永生化HUVEC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别在普通的DMEM培养液(含10%FBS)中贴壁培养至完全融合后,胰酶消化为单细胞悬液;细胞计数后按不同细胞组合分组,与Matrigel混合后分别注射至裸鼠皮下,移植后1周及5周取材,HE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周后HE所见:空白组与单纯注射BMSC组均无管样结构形成:单纯注射HUVEC组和注射混合细胞组均有管样结构形成。5周后HE所见:空白组被吸收;单纯注射BMSC组可见大量的脂肪组织;注射单纯HUVEC组以及混合组可见血管样结构存在。结论HUVEC在裸鼠皮下注射具有形成血管的能力,有望构建增生期血管瘤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肠缺氧上皮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Caco-2细胞分别进行1%O2浓度缺氧6h(缺氧组)和常规处理(常规组)及加浓度为40μmol/L Resveratrol(SIRT1激动剂)预处理6h后再缺氧6h(观察组),分别检测3组肠上皮细胞跨上皮电阻(TER),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SIRT1及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缺氧组SIRT1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0±0.02比0.70+0.07,P=0.001;0.37±0.03比0.76±0.03,P=0.001),也明显低于观察组(0.50±0.02,P=0.026;0.54±0.02,P=0.011)。缺氧组3种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均低于常规组(P〈0.05),也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ZO-1及Claudin-1表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常规组最高,观察组次之,缺氧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缺氧组和观察组的TER分别为(142±7)Ohm/cm^2、(94±3)Ohm/cm^2和(119±7)Ohm/cm^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SIRT1水平降低,而SIRT1的激活可通过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mRNA与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缺氧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