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中新型可移动遗传元件ISCR1的携带情况及其下游基因环境,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播散机理。方法收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34株和敏感株21株,PCR扩增ISCR1基因及其下游的基因环境,扩增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3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中,携带ISCR1基因14株,其中11株ISCR1阳性多重耐药株,在ISCR1基因下游携带氨基糖甙类耐药基因armA基因;21株敏感株中,ISCR1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ISCR1元件可能参与了armA耐药基因的水平播散。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质粒携带的qnr基因及其介导的喹喏酮类药物耐药机制;qnr基因表达对喹喏酮类药物活性的影响;qnr基因的表达不仅可单独引起细菌对喹喏酮类药物的耐药,还可明显增加其它耐药机制的作用,使细菌呈现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观点认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由于细菌染色体上的药物靶蛋白突变造成,但1998年发现了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uinolone resistance,qnr),后命名为qnrA1,它可以通过质粒在细菌水平传播转移,Qnr蛋白能够保护DNA螺旋酶不受喹诺酮类药物的影响[1].随后另外两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新亚型[ aac(6′)- Ib-cr]和喹诺酮外排蛋白基因(quinolone efflux protein A,qepA)也相继发现[ 2-4].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1].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快速获得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多重耐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不断在医院中出现,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对其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2].鲍曼不动杆菌的固有耐药途径包括:酶的降解作用,靶位修饰或保护,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或增加对抗菌药物的主动泵出;获得性耐药的途径为携带耐药决定簇的遗传元件的水平传播,或是由于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细胞功能失活或修饰改变.其中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通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可移动元件的水平传播;染色体基因编码的外排泵系统的高表达[3].外排泵也可以在质粒、整合子等遗传元件上存在,即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可以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包括外排泵编码基因),使多重耐药性快速传递.现将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子与ISCR1分布情况及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的种类,从而分析其结构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煮沸法提取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DNA,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记录结果,根据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图谱进行RFLP分型,最后进行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PCR扩增51株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扩增阳性45株,其中包括可变区阳性32株。并且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扩增出的目的片段大小各不相同,有28株扩增片段约为2.3kb,2株扩增片段约为2.4kb,2株扩增片段为3kb;ISCR1扩增阳性22株,其下游扩增阳性5株,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kb。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ISCR1扩增阳性菌目的片段大小约为2kb。酶切图谱显示,大小为2.3kb的Ⅰ类整合子可变区产物为同一带型;序列分析显示,大小不同的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各片段所含的基因盒各不相同;耐药基因序列分析显示,5株ISCR1的下游扩增片段为qnrA1-ampR。同时显示Ⅰ类整合子和ISCR1两种元件以串联的形式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结论Ⅰ类整合子与ISCR1大多以串联形式同时存在于骨髓炎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中,该结构对耐药基因在不同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间的水平传播可能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临床多种细菌中的Ⅰ型整合酶编码基因int1和ISCR1的分布情况,探究其与细菌多药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2012年河北省某医院临床菌株,应用VITEK(R)2 COMPACT金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利用PCR方法进行int1基因和ISCR1筛查;两种可移动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的多药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计算.结果 共收集临床菌株372株,包括325株革兰氏阴性菌和47株革兰氏阳性菌;int1基因和ISCR1在22种(属)175株和18种(属)90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同时在17种(属)7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检出,革兰氏阳性细菌int1基因和ISCR1检测均为阴性;通过对数据分层对比,统计分析发现,在int1基因不存在时,ISCR1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为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nt1基因存在时,ISCR1的存在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ISCR1不存在时,int1基因的存在与否与菌株是否多药耐药的关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存在亦能介导更广泛种类药物耐受,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ISCR1存在的情况下,上述两种关系不明显.结论 基因捕获元件int1基因及ISCR1在革兰氏阴性临床菌株中分布广泛,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明显相关,特别是ISCR1;应加强可移动元件int1基因或ISCR1流行状况的监测,为其在耐药基因捕获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控制多药耐药细菌在临床散播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Ⅰ类整合子在耐三代头孢菌素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进一步探讨Ⅰ类整合子与CTX-MM型ESBLs的关系.方法运用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临床株的耐药表型,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初筛产ESBLs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确证产CTX-M型ESBLs和含有Ⅰ类整合子的临床菌株,套式PCR及序列测定寻找携带CTX-M型ESBLs基因盒的Ⅰ类整合子.结果37株耐药菌中,21株菌产生CTX-M型ESBLs;20株菌含有Ⅰ类整合子;在13株同时产生Ⅰ类整合子和CTX-M型ESBLs的临床株中,3株菌CH4、CH11和Q1的CTX-M型ESBLs基因盒分布在Ⅰ类整合子上.结论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增加了ESBLs在临床株中水平播散的危险,是造成多重耐药株在院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阴沟肠杆菌对广谱头孢菌素的严重耐药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其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就是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1],尤其是质粒介导的AmpC酶,具有可在不同菌属细菌之间水平传播的特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2].因此检测、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基因型别株对于研究和了解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产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枸橼酸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以期发现新型PMQR基因.测定临床分离的PMQR基因阳性枸橼酸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2009年临床分离的枸橼酸杆菌,PCR扩增qnr、aac(6′)-Ib-cr和qepA基因,产物纯化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并行转移接合实验.对收集的PMQR基因阳性枸橼酸杆菌及其接合子,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收集的枸橼酸杆菌共31株,8株菌株扩增出qnr,qnr基因阳性率为25.8%;其中6株扩增出qnrB.4株qnr阳性菌株的qnr基因转移接合成功.在qnr阳性的枸橼酸杆菌中,测序发现1种PMQR基因新亚型,命名为qnrB24.所有qnr阳性临床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87.5%,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62.5%、37.5%和87.5%,所有qnr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表型为敏感.喹诺酮类药物对qnr阳性的接合子最低抑菌浓度升高10~23倍,敏感性下降.结论 安徽地区枸橼酸杆菌中qnr基因型的检出率较高,以qnrB基因型为主,qnr阳性枸橼酸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宋内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相关耐药基因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31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并对PCR结果进行测序分析,同时用PCR法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结果 131株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达100%,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全部敏感,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3.9%、92.8%和93.2%.94%的萘啶酸耐药宋内志贺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出现下降.萘啶酸耐药菌株gyrA均发生单点83位丝氨酸→亮氨酸(Ser→ Leu)突变,但parC未发生突变;未检出qnr和aac(6')-Ib-cr基因.结论 萘啶酸耐药宋内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其产生的主要机制为gyrA发生83位Ser→Leu替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分析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年11月~2003年3月从临床分离的142株阴沟肠杆菌采用琼脂平皿对倍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耐药情况。结果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达99.30%、88.03%。对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高于87%,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40%,亚胺培南对90%的分离株具有抗菌活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严重。结论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高耐药率和高耐药水平,多重耐药现象较普遍,亚胺培南是对其最稳定、最可靠的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一株多重耐药沙门菌SM846的遗传背景,研究其对喹诺酮耐药的机制。方法 测定SM846对14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用三代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耐药数据库注释SM846序列中的耐药基因。使用NCBI的BLAST工具搜索与耐药质粒相似的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SM846对14种测试抗生素中的12种表现出耐药,包括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和环丙沙星。SM846包含1条染色体和1条质粒。染色体序列不含可导致耐药的基因和突变,质粒携带13个耐药基因,包括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epA1和qnrS1。qepA1和qnrS1位于质粒内部的可移动原件I类整合子上。13条相似质粒的分析表明中国分离的此型别的质粒耐药性强于美国和加拿大分离的。结论 QnrS1和qepA1基因通过IS6和可移动元件整合到质粒的I类整合子上,说明SM846可能迫于抗生素压力通过获得耐药基因来快速适应环境。中国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强,地区间的耐药情况差异,尤其是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提示我们应当继续监测各地区的耐药表现型,以制定本地的耐药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40株,琼脂稀释法与纸片扩散法检测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12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将该院检出的40株阴沟肠杆菌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琼脂稀释法与纸片扩散法行药敏试验,而后采用序列分析法与PCR(聚合酶反应)对12种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经分析后的药物敏感结果显示,40株阴沟肠杆菌标本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以15.0%为最低,而对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耐药率范围为42.0%~92.5%;耐药基因共8类,分别为sull、Int I 1、aac(3,')-I、Amp C、CTX-M-9、CTX-M-3、SHV-2a、TEM-1,sull+Int I1为大部分菌株所携带;耐药谱分为9型(A-I),其中以A、D占比较高,且基因分型与其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阴沟肠杆菌有高度与多重耐药性特征,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且为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喹乙醇是一种喹噁啉-N1, N4-二氧化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而被广泛使用,曾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抗菌药物。随着该药物在养殖业中的长期使用,其耐药问题也逐步被认识。2003年从丹麦猪粪中分离出一株大肠杆菌,含有介导喹乙醇耐药的接合型质粒pOLA52。次年研究发现质粒pOLA52携带外排泵基因oqxAB,不仅介导喹乙醇耐药,还能降低细菌对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因此,2009年oqxAB基因也被归为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本文对喹乙醇耐药基因oqxAB的发现与流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新型变种(Hv KP)临床感染分布和耐药机制。方法肺炎克雷伯菌180株为实验菌株并筛选Hv KP菌株;多位点序列分析和ERIC-PCR检测Hv KP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检测实验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梅里埃ETEST药敏纸条检测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MIC值;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型、血清荚膜分型、毒力基因;黏液丝试验检测菌株高黏液型表型。结果共分离出11株Hv KP菌株,其中医院获得性Hv KP菌株感染率明显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率(P<0.05);明确Hv KP菌株感染前碳青霉烯类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类抗生素(P<0.05)。11株Hv KP中检出5种ERIC-MLST克隆分型,主要为A/ST23、B/ST263分型。PCR和测序显示,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中,9株携带bla TEM-1、5株携带bla CTX-M-3、5株携带bla CTX-M-14、3株携带bla SHV-12;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8株携带qnr A1、6株携带qnr B4、6株携带qnr S4、2株携带acc-Ib-cr。荚膜血清型为K1的10株、K2的1株。毒力基因中mag A、rmp A、产气菌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毒力基因(P<0.05)。结论 A/ST23、B/ST263型分子克隆是引发多重耐药Hv KP菌株的机制之一且存在强毒性血清型和多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临床分离株可转移多重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E-试验条进行药敏检测,电转化试验筛选、分离耐药质粒,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及其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9个产ESBLs耐药质粒中有8个检测出了插入序列,其中7个携带了1~2种抗药性基因盒。包括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acA4、aadA2和aadA5;甲氧苄啶钝化酶dhfrA12和dfrA17;利福平钝化酶arr-3;氯霉素外排蛋白cmlA6。基因盒功能与转化子耐药表型一致。结论 质粒定位和整合子介导的抗药性基因盒可能是导致ESBLs产酶株多重耐药性产生和(或)播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宋丰贵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0):1264-1267
随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迅速.研究发现,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为靶位改变及主动外排,两者均为染色体介导.近年发现与两者完全不同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且越来越多的临床菌株得以证实.本文主要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及如何采取相应对抗防御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香港海鸥型菌淡水鱼与蛙来源分离株磺胺类耐药性以及Ⅰ类整合子介导耐药的情况。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香港海鸥菌耐复方新诺明药物菌株,PCR方法扩增耐药菌株sul1、sul2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128株香港海鸥菌中共有20株耐复方新诺明药物,耐药率15.6%,耐药菌株中检测sul1阳性率90%,sul2阳性率55%,Ⅰ类整合子携带率80%。 结论 淡水鱼与蛙来源香港海鸥型菌菌耐磺胺的机制可能与Ⅰ类整合子、sul1、sul2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连续分离的产气肠杆菌耐药性及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用Vitek2-Compact仪对临床连续分离的240株产气肠杆菌进行鉴定和常规药敏试验,并筛选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方法分别检测耐药菌株的ESBLs与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扩增法检测3种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结果 240株产气肠杆菌对2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在3.8%~100%之间,最高为头孢西丁(100%)、最低为亚胺培南(3.8%);筛选出10株耐碳青霉烯类产气肠杆菌;三维试验10株菌ESBLs 及AmpC酶均为阳性,Hodge试验阳性7株。PCR结果示,携带blaKPC基因7株;携带blaCTX-M基因7株,携带blaSHV基因2株;携带blaDHA基因6株,携带blaACT/MIR型ampC基因4株; 16SrRNA基因定量确定ampC基因的表达增加的3株。结论 产气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ESBLs与AmpC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人类、动物、植物中的滥用,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病原菌耐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积累,或者在水平方向上获取耐药性基因,或者两种机制并存引起的。而整合子(integron)是水平传播的重要因子,整合子的传播借助于转化、转导及接合作用来完成。整合子这一概念是 1989 年由 Stokes[1] 等首次提出。整合子是一种基因单位,包括位点特异性重组功能的基因决定簇,在整合酶的作用下能识别并俘获或删除移动性基因盒[2],并在位于整合子上游的启动子的作用下得到表达,使细菌具有耐药及多重耐药性。在过去20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