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病例选自2008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有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306例,根据肝组织中脂肪变肝细胞〈5%小叶内肝细胞者为CHB组,脂肪变肝细胞〉5%者,为CHB合并脂肪肝组。对两组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306例CHB患者中,合并肝脂肪变141例(46.1%),不合并肝脂肪变165例(53.9%)。各种临床生化及病理指标中,高体重指数(P〈0.0001)和性别(P=0.008)是CHB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血糖、胆固醇和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和分期无关(P〉0.05)。结论 CHB合并肝脂肪变的发生主要与高体重指数及男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与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147例,另选取与其血清HBV DNA接近的无肝脂肪变的CHB患者149例,比较2组肝脏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脏损伤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与无肝脂肪变组相比,肝脂肪变组平均年龄和体质指数较高(t值分别=-3.31和-6.57,P值均<0.01),肝组织中重度炎性反应、明显纤维化及HBsAg强阳性染色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30.6%比15.4%、26.5%比12.8%、23.1%比6.7%,x2值分别=9.63、8.92、15.76,P值均<0.01),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亦呈下降趋势.与肝脂肪变程度F1至F2级者比较,F3至F4级者肝脏HBsAg、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肝脂肪变影响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随肝脂肪变的出现及加重,HBsAg、HBcAg表达及肝组织损伤程度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75例患者,通过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影响因素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高于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病毒载量、肝脾CT比值低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酶学及血糖之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TG水平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于单纯乙肝患者,应积极行肝组织学检查早期诊断,避免滥用抗病毒药物或贻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临床特点及脂肪肝对CHB的影响。方法收集11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患者,其中脂肪肝患者37例,CHB合并脂肪肝患者41例,CHB患者40例,对三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清学、病毒学指标及肝组织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Alb、ALT、AST、血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组GGT和CHO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TG水平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重度炎症的比例(72.5%)显著重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63.4%)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8.1%)和慢性乙型肝炎组(27.5%)相比,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肝组织中重度肝纤维化比例更高(39%),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脂肪肝能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和肝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5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CHB患者290例, CHB合并MAFLD患者155例, MAFLD患者84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FibroScan指标、病毒载量及病理组织学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HB患者发生M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1) CHB合并MAFLD组年龄、男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肝脏脂肪变受控衰减指数均高于CHB患者, 而高密度脂蛋白、HBeAg阳性率、病毒载量水平、肝脏纤维化等级(S分期)均低于CHB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 CHB合并MAFLD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肝脏脂肪变受控衰减指数均低于MAFLD患者, 而高密度脂蛋白高于MAFLD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30例CMV性肝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结果 婴儿CMV肝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伴发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CMV相关病毒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增大;肝穿刺活组织光镜观察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淤胆等一般性损伤,特征性改变为肝细胞内病毒包涵体、巨细胞样肝细胞形成和局部"假腺管"样排列,电镜观察找到病毒颗粒.结论 CMV DNA和抗体检查对于婴儿CMV性肝炎的诊断应用有限,疑似病例的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CMV性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临床特点及脂肪肝对CHB的影响。方法 收集11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患者,其中脂肪肝患者37例,CHB合并脂肪肝患者41例,CHB患者40例,对三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清学、病毒学指标及肝组织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Alb、ALT、AST、血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组GGT和CHO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TG水平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重度炎症的比例(72.5%)显著重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63.4%)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8.1%)和慢性乙型肝炎组(27.5%)相比,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肝组织中重度肝纤维化比例更高(39%),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脂肪肝能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和肝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HBeAg阴性CHB406例肝穿病理标本,常规HE、Masson三重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进行分级和分期,并比较其与ALT的关系.结果 病理诊断为HBeAg阴性CHB轻度292例(71.92%),中度96例(23.65%),重度18例(4.43%).其中73.65%的患者肝脏炎症损伤≥G2,64%患者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炎症活动度分级与ALT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367).结论 70%的HBeAg阴性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脏炎症损伤和(或)肝纤维化,且与ALT的增高程度没有相关性,约30%的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9.
666例肝穿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肝穿活检肝组织病理及临床检查结果,了解其中各种肝病的构成比,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 采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行HE、Masson染色;对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病理证实ASC及病毒性肝炎占96.5%,脂肪肝占1.9%,其它肝病占1.9%。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9%。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共48例,病理检查前经B超证实仅有7例。结论 ASC及病毒性肝炎仍居住院患者之首;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毒者,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之间临床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一致性还存在差异。病毒性肝炎是否合并脂肪肝须行肝组织病理才能明确。非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病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提示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各种肝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以血清 e 抗原状况和患者年龄分组对 ALT<2×ULN 的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 HBV DNA水平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对253例ALT<2×ULN 的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肝功能、HBV DNA定量和 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肝脏病理分级、e-抗原状态和 HBV DNA载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重度肝脏炎症、纤维化组中 HBeAg 阴性比例均较轻度组高(P=0.043,P=0.033);重度肝脏炎症、纤维化组患者年龄均较轻度组大(P=0.004,P=0.000)。HBeAg阴性患者中高病毒载量组中肝脏炎症、纤维化患者比例较高(P=0.001,P=0.007)。≥38岁的 HBeAg 阴性CHB患者中,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的患者重度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比例高(P=0.000,P=0.041),HBeAg 阳性 CHB 患者中,低病毒载量CHB患者比高病毒载量的患者重度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比例高(P=0.042,P=0.042),年龄<38岁的CHB患者无论是HBeAg阳性和阴性CHB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严重程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间均无相关。结论年龄是预测不同HBV DNA水平下CHB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对于ALT<2×ULN的CHB患者,均应积极建议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而对于≥38岁 HBeAg阳性低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行肝脏穿刺检查的CHB患者进行FibroScan检测,记录所检测到的肝脏硬度值。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无或轻度肝纤维化(S0~S1期)、显著肝纤维化(S2~S4期)、严重肝纤维化(S3~S4期)和早期肝硬化(S4期)。以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ROC),评价FibroScan对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硬度值与肝脏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s=0.739,P0.01)。FibroScan对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AUROC值分别为0.865、0.940和0.944。结论 FibroScan可以较准确地估计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部分替代有创性的肝脏活体组织检查,对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β(NF-κβ)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不同病变程度NASH患者肝组织NF-κβ表达,分析其与NASH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TNF-α、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并与39例酒精性脂肪肝、50例NASH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人肝组织中NF-κβ(1.13±0.05)表达比较,NASH(5.09±1.30)、酒精性脂肪肝(4.07±1.54)和NASH合并CHB(6.40±1.41)患者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在NASH肝组织中,NF-κβ表达于肝脂肪变区及炎症活动区的肝窦壁细胞及炎细胞中,其阳性表达随肝脏炎症损伤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5),与血清TNF-α水平和IR成正相关(P〈0.05),而与脂肪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脂肪性肝病均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肝组织NF-κβ的活化,NF-κβ的活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持续进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ARFI)无创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级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效能.方法 测定210例CHB患者(CHB组)和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声触诊组织量化值(VTQ),CHB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进行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并对各级VTQ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HB组病理检查无S0级,S1、S2、S3、S4级的VTQ分别为(1.43 ±0.24)、(1.67±0.45)、(1.67±0.45)、(2.54±0.80) m/s,均高于对照组的(1.05±0.14) m/s,P均<0.05; CHB组各级肝纤维化间比较,P均<0.05.ROC曲线分析,当VTQ阈值为1.20、1.50、1.60、1.95 m/s时,分别诊断肝纤维化程度≥S1、≥S2、≥S3、≥S4级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度及特异性.结论 肝脏超声弹性成像的VTQ阈值可作为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有助于临床CHB患者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疗效、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方法采用Menghini法快速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每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在1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经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166例(15.1%),经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脂肪肝252例(22.9%);在45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38例中度和109例重度患者,病理学检查脂肪肝的诊断率分别为17.9%(81/453)、20.6%(111/538)和55.0%(60/109)。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易合并脂肪肝,无创伤性B超检查为脂肪肝的诊断首选,肝组织活检是目前唯一的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功能异常是肝脏受到致病因素的损害而发生的生化和病理改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脏疾病。由于病因复杂,对于少数病例的诊断有时较为困难。归纳了肝脏生化指标在各种肝病中的改变情况以及不同指标联合诊断肝胆疾病的价值。认为肝脏生化检查为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此外,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还有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等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疗效及其对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25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96 w。经肝穿组织学检查行脂肪变分级,使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检测脂水比(LWR)以判断肝脂肪变变化。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问卷调查表调查生活习惯并予以量化。结果 25例CHB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脂肪变≥F1者16例(64.0%),被认为合并脂肪肝;治疗96 w末,21例(84.0%)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前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TBIL、ALT、体质指数、腰臀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根据治疗前后LWR变化,发现治疗后脂肪变变重者8例,未变者13例,改善者4例,而脂肪肝改善患者治疗后腰臀比显著下降(P0.05);对生活习惯得分分析发现,每日主食量对脂肪肝的影响比较大(P0.05),即每日主食量大者会加重脂肪肝。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未能改善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而这些患者在抗病毒的同时控制主食,降低腰臀比或许能减轻肝脂肪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ibroscan与APRI对CHB合并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161例经病理学确诊为CHB合并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生化学及Fibroscan、CAP检测。根据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将肝细胞脂肪变分为F1~F3,将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同时计算APRI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Fibroscan与APRI诊断CHB合并脂肪肝患者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161例CHB合并脂肪肝患者中,纤维化病理学分度为S0、S1、S2、S3、S4的分别为35例、39例、48例、28例、11例。LSM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LSM值与肝纤维化程度、ALT、AST呈正相关,与BMI、TC、TG、LDL-C、HDL-C、CAP等无相关性。Fibroscan、APRI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敏感度分别为83. 9%、73. 6%,特异度分别为74. 3%、67. 6%,Fibroscan诊断S≥2的AUROC为0. 853,明显优于APRI的0. 758(Z=2. 419,P=0. 0156); Fibroscan、APRI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S≥3)的敏感度分别为76. 9%、71. 8%,特异度分别为89. 3%、64. 8%,Fibroscan诊断S≥3的AUROC为0. 881,明显优于APRI的0. 742(Z=2. 892,P=0. 0038);诊断早期肝硬化(S=4)时,Fibroscan、APRI的敏感度分别为100%、72. 7%,特异度分别为69. 3%、66%,AUROC分别为0. 886、0. 717,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Fibroscan诊断CHB合并脂肪肝患者纤维化具有较高准确性,尤以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为佳,且优于APR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和HBV DNA等病毒学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6例CHB合并NAFLD患者及116例单纯CHB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糖、血脂、HBeAg、HBV DNA和肝脏B超检测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CHB合并NAFLD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单纯CHB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单纯CHB组降低。CHB合并NAFLD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CHB组(P=0.007),两组的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HB合并NAFLD组以中、重度脂肪肝为应变量,以HBeAg阳性、HBV DNA、ALT、TC、年龄及性别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阳性与中、重度脂肪肝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CHB合并NAFLD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CHB组。HBeAg阳性的CHB合并NAFLD患者ALT水平更高、TC水平更低、肝脏B超中、重度脂肪肝的比例更低。HBeAg阳性与中、重度脂肪肝的发生呈负相关。HBV DNA载量与肝脂肪变性无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新的脂肪肝诊断方法,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对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63例患者的肝脏通过电视腹腔镜进行观察,并对肝脏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在脏肝表面切取小块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将病理结果检查与腹腔镜下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诊断脂肪肝与病理诊断脂肪肝符合率达90.48%。认为电视腹腔镜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的一种新的、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穿刺活检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病毒载量和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的差异。结果在120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68例(56.7%),阴性52例(43.3%)。在HBeAg阳性组中检出合并脂肪肝者11例(16.2%),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18例(34.6%,P〈0.05);HBeAg阳性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清TG和GGT水平高于无脂肪肝的HBeAg阳性患者(P〈0.05);在伴脂肪肝患者,HBeAg阳性者平均年龄(28.2±11.3岁)和纤维化评分(2.0±0.7)较HBeAg阴性者低(分别为36.2±14.6岁和2.6±0.8,P〈0.05),而体重指数(BMI,27.3±4.0)、TG(3.7±0.4mmol/L)和HBV DNA定量水平(6.8±1.3 lgcopies/mL)高于阴性患者(分别为20.1±5.1,1.5±0.4 mmol/L,4.4±2.6 lg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比例较高,应尽早行肝穿刺活检,以便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