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TGF-β1对兔耳伤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以及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形成的影响,探讨PKC的作用.方法在兔耳腹侧伤口和瘢痕组织使用TGF-β1,测定正常兔耳皮肤、伤后3d、6d、创面上皮化时(11~16d),上皮化后14d、30d、45d和60d组织中PKC活性.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非增生性瘢痕和组织PKC活性上皮化后均高于伤前皮肤组织(P<0.001或0.05).增生性瘢痕的PKC活性均高于非增生性瘢痕(P<0.01或0.05).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P<0.01),且加速伤口愈合并显著刺激瘢痕增生(P<0.05).上皮化前后使用TGF-β1的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组织间分别比较时无差异(P>0.05).结论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TGF-β1进一步活化各种组织的PKC提示PKC介导TGF-β1的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 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 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 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 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 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 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 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0 d, 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 可见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木犀草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9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3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左右耳各3个直径约0.7cm瘢痕创面,相距约1cm。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药物干预组给予木犀草素乳膏,瘢痕组织于给药前和给药后40d取材,Masson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瘢痕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BB)、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Masson染色显示木犀草素干预后瘢痕组织中胶原沉积减少,胶原纤维致密且排列规则。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瘢痕组织中TGF-β、PDGF-BB、CTGF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MMP-2表达升高,而Collagen Ⅰ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犀草素能够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PDGF-BB、CTGF的分泌、上调MMP-2、减少Collagen Ⅰ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反义TGF-β1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罗梅  姬永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1):18-21,C002
目的:探讨反义TGF-β1脱氧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局部使用反义。TGF-β1的有效给药途径。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反义TGF-β1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影响,并用原位杂交法技术检测兔耳增生块内TGF-β1 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mRNA、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兔左耳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反义TGF-β1后,按时间段取材,HE和Masgon染色显示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增生块的相对增生高度低于对照组。原位杂交显示TGF-β1 mRNA、collagenⅠmRNA、collagenⅢ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反义TGF-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注射裸DNA治疗瘢痕的给药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局部注射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在兔耳双侧分别构建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36只兔子随机平均分为溶剂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实验组(B组)和曲安奈德阳性对照组(C组)。待创面完成上皮化后开始给药。B组注射含150μg吡非尼酮的DMSO溶液,共30μl;A组注射等体积的DMSO;C组注射曲安奈德30μl,1次/d,连续注射3 d后改为1次/周,共2次。给药后第45天取材固定,常规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通过Masson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排列,PCR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吡非尼酮和曲安奈德均可显著降低兔耳瘢痕增生指数,减少瘢痕的高度,其颜色更加接近正常皮肤,胶原组织排列也更为整齐有序;瘢痕组织中TGF-β1、TGF-β2和Col-Ⅰ等的m RNA表达也均明显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瘢痕组织中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有关。吡非尼酮可能通过下调TGF-β1与TGF-β2等基因的表达抑制了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黑布膏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为该药临床推广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黑布膏药是一种外用中药制剂,其药物组成为黑醋、五倍子、蜈蚣、蜂蜜、冰片.利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将瘢痕随机分为实验组、康瑞宝埘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将药膏作用在兔耳瘢痕表面,分别于用药14 d和28 d取材,进行局部标本形态比较,应用HE染色进行瘢痕指数比较,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比研究TGF-β1、aFGF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瘢痕彤成较厚,实验组和康瑞保组较薄,实验组和康瑞保对照组瘢痕增生发生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康瑞保对照组的瘢痕增生指数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明显降低;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表达增高.结论 "黑布膏药"有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增生瘢痕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转录因子Smad 2,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胎儿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8份,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8份,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份.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β1、Smad 2 和Smad 3三种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这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TGF-β1基因有5对,Smad 2基因有8对,而Smad 3基因有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TGF-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2.2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t=4.26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t=6.685,P<0.01),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 2,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这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组织纤维化.TGF-β1和Smad 3基因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内低表达可能是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己基可可碱对兔耳瘢痕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己基可可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后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己基可可碱或生理盐水,49d后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yper trophicindex,HI)的影响及采用图像系统分析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胶原含量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己基可可碱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使胶原合成减少,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iumtoxintypeA,BT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P,SP)、β1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一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musleactinA,αSMA)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2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3kg,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BTA注射组(I组)和瘢痕组(S组),每组72个创面。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统计术后14d时的创面愈合率。术后28d时,同法另取6只兔子的兔耳腹面正常皮肤为空白对照组(C组),收集3组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标本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1)术后14d,Ⅰ组与S组的创面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组SP和TGF一β1、α—SMA的mRNA含量较S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C组(P〈0.05);(3)蛋白水平上,3组的α—sMA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组〉Ⅰ组〉C组。结论BTA注射不延迟创面愈合,并减少了兔耳增生瘢痕中SP、TGF-β1和α—SMA的mRNA表达,为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uth factro,CTG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只大耳白兔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为A组,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B组,注射CTGF为C组,先后注射TGF-β1和CTGF为D组,注射反义CTGF为E组,每个治疗组又分为治疗7、14、20d3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中CTGF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蛋白表达,HE、Masson染色观察切片内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算切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结果E组中CTGF mRNA、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数密度和胶原纤维面密度均降低,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CTGF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探索新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方法 19 只日本大耳白兔,体重2.0~2.5 kg,制备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其中8只于创面上皮化后10、30、60及90 d行微血管计数、微循环监测及HE染色观察.另11只选择每只兔的左、右侧耳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上皮化后10 d,实验组兔耳瘢痕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 (adenovirus 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 1domains,Ad-METH1) 重组腺病毒4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空载腺病毒.取 1 只兔于注射后3 d,采用 RT-PCR 和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瘢痕组织中 METH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余 10 只兔注射后30 d,行两组大体观察、微血管计数及 HE 染色. 结果 上皮化后10、30、60 及 90 d 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分别为(42.37±3.89)、(49.46±4.13)、(33.12±4.34) 及 (13.24±2.31) 支;瘢痕组织微循环灌注分别为(37.75±2.11)、(59.87±6.46)、(44.53±6.14) 及 (29.21±1.84) PU;上皮化后10~60 d微血管计数及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上皮化后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30 d组织学为瘢痕增生早期和增生期表现;60 d时仍为增生期表现,但已出现成熟迹象;90 d时大部分瘢痕软化,为成熟期表现.Ad-METH1 注射后 3 d,实验组 METH1 mRNA 及蛋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对照组未检测到靶基因表达;注射 Ad-METH1 后 30 d,大体观察:实验组瘢痕颜色接近正常兔耳肤色,质地接近正常;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腹侧皮面,质地坚硬;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实验组为(12.38±2.56)支,对照组为(48.12±6.46)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瘢痕微血管分布较少,成纤维细胞散在,胶原排列有序;对照组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 结论 血管生成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曲安奈德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方法 新西兰兔共18只,随机选取其中的14只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4只作为正常兔耳皮肤组织标本,共8例;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28例,随机分为曲安奈德组(10例)、生理盐水组(10例)、空白对照组(8例).制模术后6周予曲安奈德原液(1 ml:40 mg)分点注射于瘢痕样组织内,每处2~3点,总量0.3~0.4 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制模术后9周取材,显微镜下记数成纤维细胞,并用测微尺测量瘢痕的相对增生厚度,以计算瘢痕增生指数,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丙二醛含量变化. 结果 ①大体形态学变化:曲安奈德局部治疗3周后,瘢痕颜色接近兔耳的正常肤色,略高出皮面,表面平整,触之质软.②组织学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比较,曲安奈德组胶原纤维多为平行排列,数量减少.③成纤维细胞密度与瘢痕增生指数变化:与正常皮肤组比较,空白对照组以及生理盐水组成纤维细胞密度增高(P<0.05),而曲安奈德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成纤维细胞密度及瘢痕增生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两组比较,曲安奈德组则显著降低(P<0.05).④丙二醛含量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正常皮肤组比较,曲安奈德组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P<0.05);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皮肤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丙二醛含量增高(P<0.05). 结论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引起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褪黑激素对增生性瘢痕Fb分泌TGF-β1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褪黑激素组、褪黑激素+Luzindole(褪黑激素受体拮抗剂)组、Luzindole组和对照组(仅以细胞培养液培养),前3组每孔细胞分别添加相应物质与细胞培养液培养,褪黑激素终浓度为1×10-3 mmol/L、Luzindole终浓度为1 mmol/L.每组10个复孔.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TGF-β1、Smad 7和Rho激酶(ROCK) mRNA表达.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Nemneyi法. 结果 褪黑激素组Fb上清液中TGF-β1含量为(2.8±2.4) pg/mL,低于褪黑激素+Luzindole组的(23.9±2.7)pg/mL、对照组的(28.9±2.0) pg/mL和Luzindole组的(24.9 ±2.8)pg/mL(F=94.58,P<0.05).褪黑激素组细胞TGF-β1 mRNA表达量为11.9±1.2,明显低于其他组(F=20.79,P<0.05);褪黑激素+Luzindole组TGF-β1mRNA表达量(14.9±1.8)与对照组(17.2±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褪黑激素组Fb Smad 7 mRNA表达量(0.076±0.080)明显高于对照组(0.023±0.024)、褪黑激素+Luzindole组(0.026 ±0.026)、Luzindole组(0.037±0.021),x 2=9.567,P<0.05.褪黑激素组ROCK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02 30±0.002 70)、褪黑激素+Luzindole组(0.001 30±0.001 20)和Luzindole组(0.001 10 ±0.001 20),x 2=9.420,P<0.05. 结论 褪黑激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上调瘢痕Fb中Smad 7表达、下调ROCK表达,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Fb表达TGF-β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血管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用微循环显微镜检、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转染血管生成抑制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结果 Ad-METH-1注射后30 d,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为12.38±2.5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7.64%,bFGF阳性细胞为18.24%;对照组微血管计数为48.12±6.46,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1.34%,bFGF阳性细胞为28.26%.结果 显示,实验组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瘢痕组织VEGF及bF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血管生成及VEGF、bFGF表达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早期行血管抑制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基因转染血管抑制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将转染TGF-β3c2s2基因的兔BMSCs移植于兔耳瘢痕模型,观察转基因BMSCs对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体重1.7~2.5 kg,雌雄不拘.取第3代兔BMSCs,经Ad-TGF-β3c2s2在感染复数150下转染,培养孵育24 h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mL备用.将纯化、浓缩的Ad-TGF-β3c2s2颗粒,DMEM/F12(不含FBS)稀释为1×108pfu/mL备用.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兔耳分别制备两个2 cm×2 cm大小的腹侧全层皮肤、软骨缺损创面.将每只兔的4个创面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Ad-TGF-β3c2s2组(B组)、BMSCs组(C组)和BMSCs/Ad-TGF-β3c2s2组(D组),并以自身正常皮肤作为正常对照(E组).将备好的细胞及病毒液分别按创面分组进行局部移植.于术后21、45、90 d行大体观察、瘢痕硬度和厚度测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大体观察A、B、C组上皮化后创面均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伤后45 d瘢痕增生程度达高峰,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持续至90 d,D组在观察期内均无明显高出周围皮肤的瘢痕形成.术后45 d和90 d,A、B、C组瘢痕厚度和硬度明显高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愈合后创面厚度和硬度与正常皮肤接近.HE染色观察A、C组伤后45 d可见浅层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粗大,呈交错网织状排列;B组和D组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但较E组胶原排列致密,表皮较A、C组薄;90 d各组结构与45 d相似.BrdU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伤后21、45 d,C、D组均能见到散在分布、胞核染色阳性的棕色细胞,A、B、E组均为阴性. 结论 创面局部移植人TGF-β3c2s2基因修饰的BMSCs,具有抑制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只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将兔耳制作成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将兔的左右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实验组行多点注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meth1),对照组注射空载腺病毒,30d后行成纤维细胞核仁区嗜银颗粒染色(AgNOR)、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析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 AgNOR颗粒计数:实验组为1.86±0.34,对照组为2.53±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脯氨酸含量:实验组为(4.335±0.156)mg/g,对照组为(5.259±0.169)mg/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的WesternBlotting分析:实验组为0.56±0.15,对照组为0.8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ETH1对兔耳瘢痕组织增生及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而对早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VEGF表达的抑制是其抑制瘢痕增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提取物制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术后28天将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药物(康瑞保)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外用琵琶甲制剂、康瑞保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各组瘢痕形态、瘢痕增生指数(HI)、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密度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瘢痕增生指数(HI)均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密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康瑞保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减少(P0.05)。结论:傣药咪多领(云南琵琶甲)可抑制兔耳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他莫昔芬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96只新西兰长耳兔共576个耳创面随机分为实验A、B、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创面144个,实验A、B、C组分别外涂不同浓度(0.5%,1%,2%)的他莫昔芬软膏,D组则涂以空白软膏,分别于术后30、60、90 d切取增生的瘢痕组织,测量瘢痕厚度、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及瘢痕组织中TGFβ2 含量变化.结果 ①30 d时,A、D组与B、C组瘢痕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B组<C组;成纤维细胞密度与TGF-β2 含量则相反,A、D组>B组>C组(P<0.05).② 60、90 d时,4组瘢痕厚度、成纤维细胞密度及TGF-β2 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TGF-β2含量60 d时分别为:(43.97±3.63)μg/L、(41.92±3.91)μg/L、(36.69±4.15)μg/L、(54.90±4.71)μg/L,90 d时分别为:(45.69 ±2.63)μg//L、(40.43±3.87)μg/L、(38.76±3.24)μg//L、(52.59±4.92)μg/L;成纤维细胞密度60 d时A、B、C、D组分别为:(4 392.07±327.84)个/mm2、(4 208.57±329.76)个/mm2、(4 033.44±427.91)个/mm2、(4 863.03±387.98)个/mm2,90 d时分别为:(4 418.41 ±432.52)个/mm2、(4 077.65 ±386.70)个/mm2、(3 844.53 ±354.29)个/mm2、(4 838.64±390.52)个/mm2,D组>A组>B组>C组(P<0.05).结论 外用他莫昔芬可降低TGF-β2,减少成纤维细胞数目,引起瘢痕萎缩,从而防治瘢痕增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Tamoxifen ointment on the fibroblasts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2) of hypertrophic scar at rabbit ears, so 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with Tamoxifen. Methods The hypertrophic scar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96 New Zealand rabbits' ears. The wound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 B, C and D) , with 144 wounds in each group.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tamoxifen ointment(0. 5% ,1% ,2% ) was topically administered in group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and blank ointment in group D. On postoperative (54. 90 ±4. 71) μg/L, respectively, on 60th day; and (45. 69 ±2.63) μg/L, (40. 43 ±3.87) μg/L, (38. 76 ±3. 24) μg/L, (52. 59 ±4. 92) μg/L, respectively, on 90th day. The fibroblasts density of scar in groups A, B, C, D was (4 392. 07 ± 327. 84 ) point/mm2, ( 4 208. 57 ± 329. 76 ) point/mm2, (4 033.44 ±427.91) point/mm2, (4 863.03 ±387.98) point/mm2, respectively, on 60 th day; and (4 418. 41 ±432. 52) point/mm2, (4 077. 65 ±386. 70) point/mm2, (3 844. 53 ±354. 29) point/mm2,(4 838.64 ±390.52) point/mm2, respectively, on 90th day. The content of TGF-β2 and fibroblasts density of scar were lined up as group D > group A > group B > group C ( P < 0. 05 ) . Conclusions Topical Tamoxifen'can reduce the content of TGF-β2 and fibroblast, decrease fibroblasts dens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 at rabbit ears. It offers a new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hypertrophic scar.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分别将生理盐水、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 CTGF、CTGF、ASODN作用于动物模型。7、14、20天后观察瘢痕体积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CTGF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结果:注射TGF-β1、CTGF后瘢痕体积、CTGF蛋白表达、PCNA阳性表达均增高,TUNEL阳性细胞减少,其中以联合注射TGF-β1 CTGF最为显著;ASODN作用后瘢痕体积、CTGF蛋白表达、PCNA阳性表达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加。结论:CTGFASODN能够有效抑制CTGF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增殖,并且加快了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对兔耳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及瘢痕增生的影响, 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切取42只2~3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完整脂肪垫, 制备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并于每只兔双耳腹侧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将左耳创面纳入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组(以下简称基质胶组)、右耳创面纳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 分别注入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和PBS。计算伤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 并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行创面形成瘢痕组织(以下简称瘢痕组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真皮厚度;行Masson染色观察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胶原排布, 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计数(MVC)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并行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α-SMA与TGF-β1表达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