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刚 《中成药》2007,29(3):322-325
目的:建立广藿香挥发油指纹特征图谱在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方法,为中药GC-MS特征指纹图谱的实际应用提供一种可行模式。方法:利用广藿香挥发油11个特征指标成分(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顺式-石竹烯、反式-石竹烯、刺蕊草烯、α-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未鉴定A、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初步建立了石牌、高要、海南藿香3种“数字化”共有模式,用之与1992~2002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报道的24个广藿香样品进行相似度比对。结果:24个文献样品中21个的相似度比对结果与原产地相符(或能准确判断)。3个不相符的品种结果初步提示高要茎油与石牌藿香高度相似,雷州产藿香因土壤与栽培方法等不同可能产生变异。结论:本实验所建3种商品广藿香的“数字化”共有模式可用于广藿香商品的品种鉴定;利用挥发油特征指标成分群建立中药GC-MS特征指纹图谱,通过大样本分析,将图谱特征转化成数据信息,建立样品的数据信息共有模式,使在不同仪器、色谱柱、色谱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可以相互比对,将极大提高指纹图谱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5,(7):905-906
目的:对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别方法和合理应用进行研究,为澄清药源,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从基源、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特征、饮片特征等五个方面,及采用GC-MS测定两者挥发油成分,比较广藿香和藿香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总结两者的临床应用。结果:广藿香和藿香基源不同,在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鉴别、饮片特征、性味归经等方面大为相似,但是仍有不同;两者挥发油成分组成相差较大。结论:临床使用广藿香和藿香应注意区分,各以其名分别药用,不可混淆或统称"藿香"而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鉴别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山藿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山藿香进行显微鉴别。结果根次生构造不发达,可见表皮和内皮层;茎四棱形,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叶横切面各部细胞中常含有针簇状橙皮苷结晶;粉末中可见腺鳞、小腺毛、石细胞、非腺毛,气孔直轴式等。结论以上显微特征对山藿香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蓑衣,正确识别药材的真伪优劣,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水蓑衣茎稍四棱形;幼枝被短柔毛;单叶对生,纸质;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被毛。花萼管状,花冠二唇形,蒴果长椭圆形。老茎圆形,嫩茎四棱形,均被短柔毛;叶片易碎,卷曲。横切面根中皮层宽广,多由大型气室组成(显示出湿生植物的特征);茎类方形,表皮细胞晶细胞易见,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叶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气孔、腺鳞、非腺毛常见;上、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粉末中可见非腺毛、腺鳞、钟乳体、石细胞、纤维、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水蓑衣有生药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 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 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藏药灰枝紫菀的性状及显微特征,为其生药学鉴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方法研究藏药灰枝紫菀的生药学特性。结果:灰枝紫菀茎多分枝,帚状,皮灰褐色,撕裂,嫩枝纤细,被密短糙毛或柔毛。叶上表面被短糙毛,下表面被柔毛。头状花序在枝端密集成伞房状或单生;花序梗细,长1~2.5 cm,有疏生的苞叶。灰枝紫菀根皮层宽广,可见众多石细胞,皮层内侧可见4~6个分泌道。茎横切面呈圆形,外被角质层,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叶上、下表皮均有腺毛,厚角组织1~2层,栅栏组织紧密分布,气孔不定式,3~4个保卫细胞。粉末黄棕色。腺毛和非腺毛较多。冠毛为多裂性分枝状,各分枝为单细胞,花粉粒黄色,具3孔沟,表面具尖刺状雕纹,石细胞单个散在,呈类方形,层纹及孔沟较明显,无色。可见花冠裂片表面具棒槌状突起。导管多为网状纹理和螺纹导管。偶见草酸钙簇晶和方晶。结论:灰枝紫菀干燥药材性状特征,根、茎、叶横切面和叶表面显微特征,以及全草粉末显微特征均可显示其独特鲜明的生药学特性,以性状特征和全草粉末特征最为突出,为灰枝紫菀的生药学鉴定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荨麻叶进行形态组织学研究,为鉴定该植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结果:对荨麻叶的性状、叶柄、叶片、毛茸、粉末的显微特征及显微常数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发现荨麻中存在的一种大型分枝毛。结论:形态组织学特征可用于荨麻的鉴定。荨麻叶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盾叶薯蓣的育种筛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切片及组织化学研究的方法,对盾叶薯蓣茎叶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及组织化学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嫩茎叶在腺鳞、草酸钙针晶、气孔指数、表皮及中柱等特征方面与老茎叶有明显区别。幼嫩茎叶无显色反应,老茎有显色反应。结论:老茎含有薯蓣皂苷。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7,(10)
目的:对小凤仙花的性状与显微鉴定特征进行系统地描述。方法:采用基原鉴定、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方法。结果:小花凤仙花性状特征为须根较多,弯曲。茎节膨大处有对生的分枝,表面具纵棱。总状花序淡黄色。显微特征为叶、茎的表皮均含有草酸钙针晶束和油滴,栅栏组织未穿过主脉;根、茎横切面针晶束常见。粉末可见单细胞和多细胞的非腺毛;直轴式和不定式气孔为主;草酸钙针晶束、簇晶多见;导管类型多样;可见晶鞘纤维等。结论:性状与显微特征可为小花凤仙花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藿香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晓玲  冯毅凡  罗集鹏 《中药材》2004,27(12):903-908
目的:建立广藿香挥发油的特征指纹图谱,用于广藿香的品质控制及产地鉴别.方法:采用GC法对高要、石牌、吴川、遂溪、雷州及海南万年产广藿香挥发油进行GC图谱的比较分析.结果:以1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GC分析色谱条件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广藿香的主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其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结论:以11个共有峰作为广藿香挥发油特有的指纹图谱,以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的峰面积比值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的指标参数,建立了可用于广藿香道地性鉴别及品质评价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广藿香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广藿香遗传上的差异。方法采用46种引物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可鉴别广藿香RAPD图谱引物6条,发现引物S358能较好地反映不同产地广藿香多态性微小的差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有三条相同的扩增带,并且S358、S359、S443能将石牌广藿香与同科属其他药材区分开来。结果将不同产地广藿香进行聚类分析,高要的两个广藿香为一类,湛江和海南、石牌的四个广藿香聚为一类;采芝林的一个样品与附院样品聚为一类,而来自清平药材市场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结论RAPD分析可以作为不同产地广藿香的鉴定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3.
冯承浩  隋春花  吴鸿 《中草药》2007,38(1):116-119
目的揭示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的合成场所、转运方式和储存部位。方法超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广藿香茎内的薄壁细胞中,质体和线粒体内观察到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另外,在细胞质中观察到有一些灰色小泡,在小泡的外膜上附着一些小的、电子致密高的嗜锇滴;在液泡膜外侧,聚集着大量的附着嗜锇滴的灰泡。在叶中,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且细胞内密集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栅栏组织细胞内无大液泡,质体、线粒体和小液泡相邻分布,而前两者内分布有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结论在广藿香茎内,质体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主要通过灰色小泡转运到液泡内储存。在叶中,叶绿体不仅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而且还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小液泡内储存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不同钾肥用量对福田河白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钾肥施用量对福田河白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其GAP栽培合理施肥提供指导。方法在中等氮、磷和其他矿质养分为肥底的基础上,设置不同钾肥施用量进行土壤培养试验,分别测定菊花产量和花中的黄酮、绿原酸、可溶性总氨基酸和粗蛋白的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结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适量施钾能显著提高菊花产量与质量。在施钾(K2O)量为0~4.0g/株时,菊花产量和花中总黄酮的量与累积量同施钾量及花中钾的量成正比,而与花中N/K成反比;但施钾过高(6.0~8.0g/株)会抑制白菊生长,使菊花产量和花中总黄酮的量与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菊花中绿原酸的量同施钾量及花中钾的量成正比,而与花中N/K成反比。白菊不同花期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的量同花中可溶性总氨基酸和粗蛋白的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中等氮、磷和其他矿质营养条件下,综合考虑菊花产量和花中总黄酮与绿原酸的量及累积量等因素,福田河白菊钾肥施用量以4.0g/株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严振  丘金裕  蔡岳文  廖观荣 《中药材》2002,25(4):227-230
本文报道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广藿香基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藿香营养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土壤有效养分与藿香营养元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藿香叶片在不同生长时期营养元素含量和比例,叶片中营养元素的再利用等。研究结果可为藿香施肥及藿香专用肥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冯毅凡  郭晓玲 《中药材》1999,22(5):241-243
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广东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广藿香的质量评价提供药理学实验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为供试微生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精油的抑菌圈大小,用固体二倍稀释法测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牌广藿香精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效果与海南广藿香相近,而对3种供试真菌的抑菌作用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精油。结论:石牌广藿香是栽培广藿香中的优质品种,其抗真菌作用显著强于海南广藿香。  相似文献   

18.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广藿香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和应用历史追溯,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藿香药用品种本来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的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  相似文献   

19.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罗集鹏  冯毅凡 《中药材》1999,22(1):25-28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要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茎油中分离出107个色谱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8.83%;从叶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95%。茎和叶油中主要含广藿香酮(分别为30.99%和21.31%)、广藿香醇(10.26%和37.53%)反式-丁香烯(4.92%和6.75%)、α-愈创木稀(2.27%和6.18%)、反式,反式-法呢醛(2.04%和1.40%)、α-广藿香烯(1.13%和2.71%)、刺蕊草烯(1.56%和1.99%)等。茎与叶挥发油中亦存在一些差异:茎中有27个成分是叶中没有或含量极微而未能检出,叶中亦有11个成分是茎中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