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设野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1987年1月鼻咽癌患者CT扫描102例,重点讨论:(1)咽旁间隙解剖;(2)咽旁间隙侵犯率53/102(52%),茎突后间隙侵犯率22/102(21.6%),并综述其它作者咽旁间隙侵犯率;(3)咽旁间隙侵犯对鼻咽癌T分期影响;由于临床对咽旁间隙侵犯无法作出估计,所以过去对T分期偏低,本文对超腔概念作了讨论,一旦咽旁间隙侵犯应列为T_3;(4)咽旁间隙侵犯鼻咽癌放射治疗设野的探讨:本文提出常规耳前野、鼻前野照射咽旁间隙侵犯常被遗漏或剂量不足,建议耳前野后界往后移至乳突前缘,鼻前野X轴(水平轴)改为7—7.5cm(即患侧4—4.5cm,对侧3cm),布野方式:采用二耳前野,一鼻前野,一耳后野的四野布野方式,本方式等剂量曲线分布满意,靶区(鼻咽,咽旁间隙)剂量分布在100%、90%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64例鼻咽癌双侧咽旁间隙侵犯放射治疗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放射治疗,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64例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全部病例经病理和CT证实。面颈联合野治疗28例,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6例,原发灶DT60—70Gy/6—7周。结果:全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及36.7%,面颈联合野与非面颈联合野治疗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治疗远期效果良好,治疗后CT检查咽旁间隙病变消失与否对判断运期疗效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17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治疗前有CT检查的177例鼻咽癌,对咽旁间隙侵犯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124例有咽旁间隙侵犯者中前区侵犯63例,后区侵犯61例。全组2年、4年无瘤生存率为73.8%和54.6%。咽旁间隙后区侵犯时颈淋巴结转移率86.9%,4年局控率和生存率为62.8%和43.4%,均比咽旁间隙无侵犯和(或)前区侵犯差(P<0.05)。咽旁间隙后区侵犯病例的治疗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放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鼻咽癌CT扫描应用以来,可发现45.7~919%鼻咽癌病例有咽旁间隙侵犯,根据CT扫描,结合治疗计划系统(TPS),针对各个具体的病例给予最优选的放疗方案,以改进传统设野的研究报道不多。为此,我们使用PHILIPS~TPS,研究了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时应用TPS优选放疗方案的问题。 1 优选方案的重要性 传统的鼻咽癌放疗的基本野是耳前野,这对于病变局限在鼻咽腔内的患者仍然是一种良好的设计,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时不同射野放射治疗的消瘤率.方法经病理及CT确诊为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的55例病人,分为双耳前野和面颈联合野为主野的两个不同照射组.放疗后,定期CT复查1年.两组咽旁间隙肿瘤消退情况经卡方检验.结果放疗后半年内两组咽旁间隙肿瘤消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放疗后1年显示面颈联合野组咽旁间隙肿瘤消退率明显高于耳前野组(P<0.05).结论面颈联合野照射可提高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肿瘤的消退率.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放射治疗我们已作过报道,但对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的病人放射治疗比较复杂,本文对此8例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本文采用1988年5月至1989年4月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病人,共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59岁。临床分期,Ⅲ期4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6例,乳头状腺癌、低分化癌(未能分类)各1例。每例病人放疗前鼻咽部CT扫描均显示有双侧咽旁间隙侵犯。治疗及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鼻咽癌侵及咽旁间隙时,其放射治疗的远期效果极差。1974年本院作鼻咽癌首程放射治疗,共1302例,放疗后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各为47%和33.03%,而伴有下组颅神经损害即咽旁间隙茎突后区侵犯者的生存率最低,分别仅为22.22%和11.11%;本文第一部份检讨了过去咽旁间隙侵犯检出率低的原因,提出其疗效差与放疗设计不当、耳前野和耳后野剂量匹配不合理和茎后区剂量不足有关;对于咽旁间隙受累时恰当的放射治疗设计并获得较好的等剂量曲分布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份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1988年5月至1989年4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并有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两侧耳前野、鼻前凸形野和一侧耳后野;对照组采用常规两侧耳前野和鼻前凸形野。放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相同,均为13.3%(4/30)。放疗结束后3个月,CT结果显示,治疗组鼻咽原发灶残留率为6.7%(2/30),对照组为10%(3/3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咽旁间隙残留率为16.7(5/30),对照组为53.3%(16/3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提示新的设野方案能明显减少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残留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引言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易于在黏膜下向邻近器官和组织直接浸润的生物学行为,咽旁间隙是最常见的受侵犯部位之一。本文通过对16 7例鼻咽癌的旁间隙侵犯程度以及放射治疗等因素来分析,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1992年7月~1997年6月经病理确诊、CT检查发现有咽旁间隙侵犯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男女比例2 .7∶1(12 2 / 4 5 ) ,年龄为16岁至79岁,中位年龄为4 9岁,其中低分化鳞癌14 9例,高分化鳞癌14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1例。根据92’福州分期确定的咽旁间隙分区和受侵标准[1] ,把本组患者分为茎突前区(前间隙)受侵组90例,和茎突后区(后间隙)受侵组77例。茎突前后区同时受侵时归入茎突后区组。1.2 放疗及随访 所有患者均予根治性放疗。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耳前野或面颈联合野。60 Co γ线放疗,鼻咽部肿瘤量(6 0~78)Gy ,颈部肿瘤量(5 0~70 )Gy ,如放疗结束仍有局部肿瘤残留则予192 Ir后装治疗1~2次。有4例失访按死亡记,其余病例均随访五年以上。1.3 统计方法 采用Kaplan Mei...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 1995年 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侵犯的鼻咽癌 34 8例 ,按放射治疗设野不同分为面颈联合野组和耳前野组 ,对 5年生存率、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急慢性放射损伤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 5年局控率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咽旁后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咽旁前间隙受侵 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发生放射性咽炎、口干反应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脑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鼻咽癌咽旁后间隙受侵应选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与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关系中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与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中的关系,探讨其受累程度.方法本文收集经活检病理证实43例鼻咽癌病变,均经鼻咽部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结果 CT能显示鼻咽癌患侧的咽隐窝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鼻咽癌的生长方式和蔓延途径,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T对鼻咽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鼻咽癌对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侵犯的程度,结合CT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朱小东  王安宇 《癌症》1992,11(4):302-304
作者对本院1985年12月至1988年8月首次治疗前的196例鼻咽癌临床及CT扫描发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分别为65.42%(70/017)及62.62%(67/017),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灶<3cm者,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率仅为15.63%(5/32)及12.5%(4/3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受侵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4.27%(75/89)及84.52%(71/84)。4例后组颅神经受累者全部有咽旁间隙受累,其它颅神经受累者咽旁间隙受侵者仅为35.71%(10/28)。我们的资料表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与颈动脉鞘关系密切,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原发灶直接侵犯颈动脉鞘后产生的。在缺少CT扫描的情况下,根据颈部淋巴结大小,我们提出鼻咽癌放疗设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65例鼻咽癌患者的CT扫描和颅底照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CT扫描在诊断上明显优于颅底照片,CT扫描对鼻咽癌咽旁间隙,颅底侵犯、颅内病变的发现可作为指导设野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65例鼻咽癌患者的CT扫描和颅底照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CT扫描在诊断上明显优于颅底照片,CT扫描对鼻咽癌咽旁间隙,颅底侵犯、颅内病变的发现可作为指导设野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为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鼻咽癌腔外侵犯特别是咽旁间隙和颅底侵犯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咽旁间隙后区侵犯时局控率和生存率均比咽旁间隙无侵犯和或前区侵犯差(P<0.05)[1]。近期的一组资料显示(另文发表)茎突后区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鼻咽癌腔外侵犯的情况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总结3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27例,横断加冠状位扫描4例。层厚、层距各5mm。(结果)38例均有鼻咽腔变形、局部隆起、粘膜下增厚肿块、咽隐窝挤压、消失等变化。参照黎福祥的咽旁间隙划区方法,94.7%有不同程度咽旁间隙侵犯。咽旁间隙后区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63.3%(19/30)。口咽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0%(10/10)。受侵部位大于3个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6.6%(13/15)。(结论)CT扫描对鼻咽癌诊断及明确侵及部位具有重要价值。合理扫描可增加肿瘤侵及范围的检出率。咽旁后间隙受侵、口咽受侵及部位多者其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这对放疗设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05例鼻咽癌放疗前后作了CT扫描和临床检查结果的比较及其正常组织放射反应,以便进一步了解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变化规律,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 鼻咽癌CT检查结果,除2例鼻咽腔内活检证实鼻咽癌外,其余103例在CT图象上都有鼻咽腔内、或腔外形态的改变。其中咽旁间隙受侵者84例,占80.0%。鼻腔侵犯者45例,占42.9%,茎突后区受侵者  相似文献   

19.
CT检查对鼻咽癌设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91年7月~1992年6月单纯放疗的鼻咽癌病人120例,分析其放疗前CT图像,我们认为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后区、口咽及前区完全填塞时有下行性生长倾向,最好采用面颈联合野;累及鼻腔者有向前上生长的倾向,鼻前野上半要包及后组筛窦;累及颅底者,要从入侵路径加量;累及前组颅神经者,多无颅底破坏,加量野可比正常颅底野低,以减少颅内受量,累及后组颅神经者,均有后区受累,设野要包及后区;为包及茎突内软组织。鼻前野面积最好采用7cm×7cm。  相似文献   

20.
钱秋平 《癌症进展》2018,16(6):773-775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者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结果 在对鼻咽部位的侵犯情况判断中,MRI检查对侵犯口咽、咽旁间隙、海绵窦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与MRI检查对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头长肌、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对侵犯颅底部位(蝶骨大翼、破裂孔、卵圆孔、斜坡)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及T分期的判断中,CT与MRI检查均有效,但MRI检查对鼻咽部位局部侵犯的总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