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外胆管癌、壶腹部癌和胰头癌常导致梗阻性黄疽,诊治较为棘手。近年来、随着影象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术前诊断率已显著提高,疗效亦有改善。1984年以来,作者采用B超,CT和PTC等影象技术诊断梗阻性黄疸,发现肝外胆管癌、壶腹部癌和胰头癌60例,现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分析如下,并就有关诊治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1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了临床分析,重点总结讨论了手术治疗方法,比较了影象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就1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了临床分析,重点总结论了手术治疗方法,比较了影象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胆管癌一般是指肝外胆管癌,包括总肝管和肝管交叉处癌肿、十二指肠上段总胆管癌、以及广泛型胆管癌;胰内胆管癌和壶腹部癌常归在壶腹周围癌肿。临床上胆管癌虽少见,但它是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日前本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新诊断技术相继使用,早期诊断及疗效较前有所改善,但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切除率和生存率,仍是肝胆外科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一、发病率胆管癌在尸解中的发生率为1.01~0.54~0.85%。Schivarts氏报道胆管癌约占消化道癌的第四位,或第五位的常见癌。多数文献指出胆管癌在各部位的发病率不同,以  相似文献   

5.
肝外胆管癌临床少见,约占尸检材料的0.01~0.85%,近年来随着胆道系统影象诊断技术的进展展,临床病例有增加趋势。其特点为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1974年8月~1987年4月我们共收治肝外胆管癌32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强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311-1314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进步,高位胆管癌外科切除的范围确定和手术方法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本文对过去50年中高位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外科是高位胆管癌治疗的首选,也是唯一具有治愈希望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确保上切缘阴性是一种重要的指标.依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如完整切除高位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龚程 《实用癌症杂志》2016,(12):1977-1979
目的 探讨术前诊断评估及临床治疗对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内胆管癌患者106例,所有患者行术前诊断评估,并对治疗后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癌患者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8.2%、86.8%和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辅助检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ALT以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白蛋白以及合并结石与预后无关(P>0.05).106例肝内胆管癌总生存影响因素行Cox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CA19-9、AJCC分期、肿瘤多发以及谷丙转氨酶为肝内胆管癌患者长期生存不良预后因素.肝内胆管癌采用根治术后1年、3年以及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根治手术或保守非手术治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对疾病准确诊断评估具参考价值,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非创伤性影像学诊断胆管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癌是一种原发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肝外胆管癌可分为上段、中段及下段胆管癌三类。上段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肝总管、肝门左右胆管的裸部及两方汇合处的癌肿,后者亦称肝门部胆管癌(Klatstin瘤)、近端胆管癌、肝胆管癌;中段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水平以下及十二指肠段胆总管上界以上的肿瘤;下段胆管癌是指十二指肠段胆总管上界以下至Vater乳头的胆总管肿瘤。胆管癌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但来自于国内外不同的病例报告提示其发病率目前似呈上升的趋势。由于胆管癌主要诊断手段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检出率增加有关。PTC和ERCP等创伤性影像学检查在胆管癌诊断中曾经有较大优势。但由于造影、诊断效果与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及病变部位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侵袭性检查易引起出血、胆汁漏、胆道感染、膈下感染等并发症,使部分患者失去一期手术切除机会,因此,凡考虑手术者,应主张避免术前进行侵入性检查,以免诱发严重并发症而使患者错过手术良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壁炎性假瘤(intestin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IP)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共63例IIP(本院2例,文献报道6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学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IIP常发生于成年人,以男性多见,大部分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无明显贫血,影象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包块(93.7%,59/63),B型超声、CT检查示腹部实性或囊实性肿块,有钙化,本院2例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且进行性强化,延迟增强。钡灌肠显示肠腔不规则或圆形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钡剂可通过,边缘光滑,黏膜完整无破坏,肠镜检查大部分肿物向肠腔内突出,肠黏膜完整(71.4%,20/28),部分为溃疡型肿块,病理为肠黏膜中——重度慢性炎症;镜检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多种成分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SMA、MSA等表达阳性;6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月~4年,无复发与转移。结论IIP是较罕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内镜检查无特征性,综合分析临床、检查,有一定特点,术前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肝外胆管癌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通过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探讨MR胆胰管造影(M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地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其中行超声波检查(US)60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52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20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9例,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20例。根据各种检查方法显示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定位诊断准确率US为81.7%,CT为84.6%,ERCP为75.0%,PTC为88.9,MRCP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US为73.3%,CT为82.7%,ERCP为75.0%,PTC为88.9%,MRCP为95.0%。结论 MRCP对肝外胆管癌诊断定位和定性优于US、CT、ERCP及PTC。  相似文献   

11.
李明科 《肿瘤》1994,14(3):158-159
本文报告2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其中肝门区癌2例,胰头癌11例,胆管癌7例,壶腹癌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1例。在术前作B超和PTC检查,对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性质和病因诊断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B超和PTC诊断与手术和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4%和91.6%。结果表明,PTC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病因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B超,其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更适合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2.
马力文 《癌症进展》2011,9(1):68-71
<正>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大约只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4%,但是恶性度高,进展快,2年生存率13%~26%。东南亚发病率相对较高,非洲最低,韩国胆管癌较常见,约占所有癌症死亡率的6%。在我国,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尚无确切数字,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6位。胆管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切除,但是诊断时仅有1/3的患者是可以切除的。即使手术切除,术后几乎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复发,因此大多数胆管癌患者都将面临姑息性全身化疗,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胆汁引流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对伴有阻塞性黄疸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及手术不能根治的肝门胆管癌者21例,经胆汁引流后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通过临床症状、影象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疗效。结果 经胆汁内外引流1~3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局部病变再配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个月有效率为76.2 %(16/21),6个月有效率为71.4 %(15/21),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结论 对伴有阻塞性黄疸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经皮肝穿胆汁引流后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间叶组织瘤,免疫组化与影象学检查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而完整的手术切取是治疗的关键,格列卫作为治疗无法切除的和已发生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线药物,在延缓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史、确诊时间、误诊疾病、影象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结果确诊时间4-18个月,平均10个月;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占71%(15/21),肺癌胸膜转移19%(4/21),肋软骨肿物4%(1/21),肝癌4%(1/21);平均查胸水脱落细胞7次,方见恶性间皮细胞.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因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特异的影象学征象,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结合临床和辅助检查,综合诊断是早期和正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 ,获取病变胆管的组织病理学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 ,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减黄术中 ,PTC下胆道活检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有 1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敏感性 ,94 74% )。病理报告为胆管癌n =13 ,胰腺癌n =2 ,转移瘤n =2 ,肝细胞癌n =1,阴性结果n =1,阳性结果率为 94 74%。结论 PTC胆道活检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获取组织病理学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17.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脾脏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手术切除脾脏NH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结果:男8例,女2例.年龄16-72岁,平均44.7岁.患者以乏力消瘦,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热、脾肿大为主要症状.临床Ι期8例,Π期2例.影象学检查提示脾内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多结节4例,单结节4例,粟粒样结节1例,无明显肿块1例.来源于 B细胞9例,其中SMZL 3例,SLL 2例,DLBCL 4例,T细胞PTL 1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超声、CT、MRI影象学检查对脾脏NHL早期发现有很大帮助,明确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经手术证实的33例肝外胆管癌的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均行ERCP检查,并与B超和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3例肝外胆管癌病变位于上段者20例(60.6%),中段者6例(18.2%),下段者7例(21.2%)。ERCP成功32例(97.0%),定性准确率为96.0%,B超定性准确率为70.8%,CT定性准确率为78.8%。结论ERCP在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方面明显优于B超和CT检查,并能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的全貌,对治疗和手术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外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胆管的恶性肿瘤.在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指南中,肝外胆管癌被分类分为肝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两部分.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在治疗中的局限性逐渐体现.在胆管癌的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方法6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值都呈现为高位状况,术后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低氧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1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能促进胆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