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残余肾功能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和存活率有重要影响,不能将残余肾功能和透析清除率等同看待,然而随着血液透析时间的逐渐延长,患者的残余肾功能逐渐丢失,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加强对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仍然是肾脏病学家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残余肾功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意义,残余肾功能丢失的机理以及如何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和SOD水平,并与正常人比较,分析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与C反应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明显相关,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透析患者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有动脉硬化并发症者升高更明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能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 3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组(n=16)和低通量血液透析组(n=16),分别每2周透析5次,每次4.5h.分别于首次透析前、透析后取血检测患者血清BUN、Cr、K+、Na+、Ca2+、P3++、β2-MG、Alb及iPTH.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治疗1年后复查并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高通量透析组对iPTH及β2-MG的清除高于低通量血液透析组(p<0.05).两组Urea、Cr清除率及KT/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透析前后两组K+、Na+、Ca2+、P3+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通量透析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低通量透析组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明显优于低通量血液透析,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引起蛋白质过多的丢失,对小分子物质清除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具有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指标的影响,探讨肾性骨病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骨化三醇冲击治疗,使用低钙透析液.普通透析组患者采用常规透析,血液透析滤过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周透析3次,其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周1次.血液透析灌流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周透析3次,其中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周1次.结果 3组患者使用不同透析方式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前3组患者血钙、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血液透析灌流组患者血磷与普通透析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透析滤过组患者的血磷与普通透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组患者的血甲状旁腺激素、血磷、血钙水平与普通透析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灌流组间血甲状旁腺激素、血磷、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存在高磷血症以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的升高等肾性骨病的指标异常,可以应用血液透析滤过以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因探亲、旅游、开会、学习等原因需在外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为方便外地医院透析医护人员及时、全面掌握患者的透析资料,笔者自行设计外出血液透析卡,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探讨治疗肾性骨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普通透析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2周1次;血液透析灌流组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2周1次.所有患者均使用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检测治疗0、1、3个月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血液透析组患者血钙、血磷下降水平,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及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3个月和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甲状旁腺素水平血液透析滤过组与血液透析灌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的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透析灌流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肾性骨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患者血清中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的效果.方法 选择长期维持并规律性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20例),每2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5次,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1次;血液透析滤过组(20例),每2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5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1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记录首次透析前、后及治疗4、12周时患者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可使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值下降.首次治疗清除效果均显著(P<0.01);治疗4、12周时,血清钙、磷的下降不及甲状旁腺激素下降明显,但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较血液透析滤过组清除血清钙、磷明显(P<0.05),清除甲状旁腺激素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能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患者血清中的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且优于血液透析滤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方法 60例终未期肾病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每组15例患者.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再联合血液灌流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所有患者血压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中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再联合血液灌流组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比较,血压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持血液透析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灌流能有效的控制终未期肾病难治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病和致死的一个重要病因,近年在不同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率从1.9%~84.6%相差很大,我们旨对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的途径、危险因素、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特殊性、肝组织学特征、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及原因。方法检测10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空腹血脂,并对影响血脂水平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B(Apo-LB)水平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TG与血清白蛋白(Alb)、透析时体外循环血流量显著负相关(r=-0.398,r=-0.219);HDLC水平与Kt/V显著相关(r=-0.305)。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73.6%,心血管病变为25%。伴心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TG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者。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TG、Apo-LB水平增高,HDLC水平降低。透析充分及透析时体外循环血流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两种治疗方法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脏瓣膜钙化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施以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钙化相关指标、生化指标监测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瓣膜钙化预防及控制中,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要显著优于血液透析滤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3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各20例。血液透析组每周行血液透析治疗3次;血液透析并滤过组每周行血液透析并滤过治疗3次;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每周行血液透析治疗2次,血液透析并滤过治疗1次。观察治疗4周和8周后血压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组治疗4周和8周后和治疗前相比,患者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并滤过组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组中,治疗4周后两组血压都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与治疗4周时相比,两组患者血压均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明显进一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及血液透析并滤过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而且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并滤过比血液透析并滤过方式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与微炎症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目前仍是威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致死率及最高的发病率是心血管疾病,而又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首,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和细胞因子的活化。本文总结了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及与血液透析心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提高越来越的尿毒症患者选择了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的确能够有效挽救病人生命并且能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得到延续,但患者可能受疾病本身、透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而动脉顺应性被认为是ESRD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导致动脉顺应性改变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脉顺应性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戴丽  刘殿强 《中国科学美容》2011,(8):139-139,15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并发急性肺水肿的诱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次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肺水肿主要诱因为摄水过多体重增加过快、血压过高及肺部感染有关。急诊血液透析成功率远高于内科综合治疗(P〈0.01)。结论急诊血液透析是抢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肺水肿的主要方法,快速、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治疗鱼胆中毒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鱼胆中毒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并观察临床症状、记录尿量、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心肌酶、肝功能。结果30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痊愈;10例肾功能好转出院。结论血液透析对鱼胆中毒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对挤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例挤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给予常规内外科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HD),治疗组给予血液透析滤过(HDF),同时测定两组血白细胞(WBC)、肌酐(Scr)、尿素氮(BUN)、肌红蛋白(Mb)、血钾(K^+)、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并分析比较两组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并发症及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血液透析滤过较血液透析对治疗挤压综合征有更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目前仍是威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致死率及最高的发病率是心血管疾病,而又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首,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尿毒症患者存在着微炎症状态,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和细胞因子的活化。本文总结了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及与血液透析心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膜糖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前,尿毒症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Ⅱb/Ⅲa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增加,但其血小板膜GPⅠb、GPⅡb/Ⅲa量明显增高。血液透析前后,以ADP活化血小板,患者血小板表达的GPⅡb/Ⅲa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液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血液透析可使血小板活化,导致其膜糖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