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各型乙肝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指标,以分析各型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用血凝仪分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肝重度组、急肝重度组、肝硬化组PT、APTT、TT三项指标的均值均不同程度延长,Fbg降低(P<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慢肝重度和肝硬化患者Fbg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二项指(P<0.01或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严重肝损害的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167例肝炎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和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7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常规凝血四项指标的水平在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异常趋势呈现慢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结论患病毒性肝炎时凝血因子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水平的升降呈正相关,凝血四项的检测是判断慢性肝病病情变化敏感而又可靠的指标,对患者出血倾向的监测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PT、APTT、FIB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r,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阿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对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的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有显著性差异(0.05〉P〉0.02),对重度和重型性肝炎的APTT、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肝炎患者PT、APTT、FIB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的病理性变化和功能水平以及其检测对各类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96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机制及病程分为3组,再同期抽取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各项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的4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PT、TT、APTT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50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纤维蛋白原量(Fbg)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APTT、TT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血浆Fb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化疗后较化疗前PT显著延长,APTT、TT显著缩短,Fbg及D-D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化疗加剧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纤溶功能受抑状态,使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常规凝血试验PT、AFIT、Fbg、TT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26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和186例妊娠晚期妇女进行凝血常规四项检测。[结果]妊娠晚期PT、APTT凝血时间缩短,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试验PT、APTT、Fbg3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妊娠晚期常规凝血试验的检查及监测对积极预防和诊断分娩前后DIC的发生和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凝剂和离心条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条件下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6、1:7时,PT、APTT、TT、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1:10、1:11时,PT、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TT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bg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杜绝凝血功能检测的外界因素,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YSMEX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18例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及100例健康者的MCV、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两病例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MCV、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组,RDW、MPV值均显著高于慢性重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早期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PDW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CV、RDW及血小板4项指标的检测,对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本院I临床溶血标本40例、脂血标本32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以检测血浆甘油三脂每升高3mmol/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PT、APTT、TT、Fbg。对溶血和脂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溶血组PT、Fbg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溶血组P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血组PT、APTT、Fbg、TT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bg干扰较大,建议临床重抽复测。(2)临床检测中脂血标本对PT、APTT、TT、Fbg测定结果有影响,均建议患者禁食12h后重抽复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与正常人群作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有肝硬化,根据Child-Pus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SI),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跟骨SI(83.99±11.86)与对照组SI(98.73±13.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患者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I(98.73±13.19)(P〈0.001)。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SI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减少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数据说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合并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检测在慢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5例慢性肝病患者按病情程度分成慢性肝炎轻度组(32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8例),肝硬化组(62例),肝癌组(15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甘胆酸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各组及肝硬化、肝癌组血清甘胆酸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甘胆酸水平在慢性肝炎各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较正常人升高,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清甘胆酸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测定肝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Fn含量,同时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和肝癌组血清Fn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血清Fn含量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较其它肝病组血清Fn含量明显降低(P0.05);酒精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硬化组血清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组血清Fn较无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肝癌组血清Fn与TBA无相关性(P0.05),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Fn与TBA呈负相关(r=-0.593、-0.677、-0.714,P0.05);各组血清Fn与Alb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Fn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细胞的功能,对于肝纤维化,尤其是肝硬化、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Fn和TBA、Alb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常规在各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样本75例,健康对照者样本20例,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 PTI、NR、PTA、APTT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Child-Pugh 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IB对照组、急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组中逐渐减低,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PTA异常程度与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TA与重症肝炎、肝硬化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earman相关系数为0.41,P0.05),当PTA水平在20%-30%之间时,病死率为33.33%(1/3)预后不良,PTA低于20%时,病死率高达57.14%(4/7),PTA低于10%时病死率达100.00%。结论凝血常规尤其是PTA异常程度可成为判定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ysmex XE-5000自动化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例,慢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33例,肝移植术后5例]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组患者外周血PLT绝对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ITP、MDS、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P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组和肝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L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肝移植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和肝硬化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AA患者IP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PV、P-LCR和PDW虽低于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F%、MPV、PDW、P-LCR 检测的结果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观察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并研究自身抗体与HCVRNA、肝硬化发生率、年龄、性别以及和川』的关系。结果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95例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41.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65/95,68.4%)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6/125,36.8%)。而且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率更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较为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且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和肝硬化发生率明显相关,在丙型肝炎的常规诊疗中应加强检测自身抗体,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选取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计算二者血流量及血流量比值,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平均流速(Vp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的Vpv较对照组、轻度组减慢(P〈0.05)。重度组和肝硬化组的Vpv较轻、中度组及对照组减慢(P〈0.05)。重度组Dpv、Dsv较对照组增大(P〈0.05)。肝硬化组的Dpv、Dsv较其他组增大(P〈0.01)。肝硬化组脾静脉血流量(Qsv)和脾、门静脉流量比值(Qsv/Qpv)较其他组增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Vpv、Dpv、Dsv能反应肝脏功能损害程度,Qsv、Qsv/Qpv是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较好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时期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FN-λs水平,探讨其变化与慢性HBV感染进程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HBV相关肝癌患者各30例,以2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FN-λs (IL-29、IL-28A和IL-28B)水平。结果慢乙肝、乙肝肝硬化、HBV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FN-λ1(IL-29)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慢乙肝、乙肝肝硬化、HBV 相关肝癌患者血清 IFN-λ1(IL-29)水平明显低于 HBV 携带者(P 均<0.01);HBV携带者血清IL-29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近(P>0.05)。各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IFN-λ2(IL-28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FN-λ3(IL-28B)水平高于健康人、HBV携带者、慢乙肝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P均<0.01);HBV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间血清IL-28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FN-λ1(IL-29)水平明显下降,而且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FN-λ3(IL-28B)的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