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式剖宫产术及改良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善敏 《河北医药》2009,31(18):2405-2406
目的研究二次剖宫产手术方式,提高剖宫产技术,减少粘连。方法我院行二次剖宫产68例,分成腹膜外手术组和改良Stark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2组术中下腹壁各层次组织粘连及腹腔粘连情况,以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腹膜外手术组患者腹壁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Sta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Stark组腹壁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愈合良好病例数明显高于腹膜外手术组(P〈0.05)。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采取最佳手术方式.减少盆腹腔粘连.加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孕妇再次行剖宫产分娩的术中情况与粘连情况,为剖宫产术式选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妇320例,所有产妇均为首次剖宫产术后且本次分娩方式为再次剖宫产,以初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将产妇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再次剖宫产的情况。结果腹直肌粘连、腹膜粘连情况,B组与C组相比A组明显较高(P〈0.05),C组与B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情况,A组相比B组、C组明显较高(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端横切口剖宫产在各个方面较为均衡,盆腹腔粘连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是剖宫产术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及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利弊.方法 对198例二次剖宫产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按既往剖宫产术式分为新式剖宫产史组(A组)100例、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史组(B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T);开腹时出血量;膀胱下推情况;盆腹腔黏连状况;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1)观察组开腹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开腹出血量亦明显多于后者.(2)观察组与盆腹腔黏连状况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腹直肌黏连对再次开腹手术有一定的影响;不缝合腹膜并不会加重腹腔黏连;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多数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进腹手术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进腹手术时腹壁切口愈合及腹壁、腹膜粘连情况,比较不同术式的利弊。方法观察近6年来我院新式剖宫产与纵切口破剖宫产术后再次进腹手术时腹壁切口愈合及腹壁、腹膜粘连情况。结果新式剖宫产再次手术时腹壁粘连严重,但切口愈合好,外形美观,患者易接受。纵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腹壁粘连不严重,腹腔有粘连,切口愈合慢,外形不美观,患者不易接受。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快捷,术后恢复快,切口愈合好,但腹壁粘连严重,给再次手术时进腹造成难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58例再次剖宫产术中腹壁及盆腹腔粘连情况。方法:选择改良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31例(A组)为观察组,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29例(B组),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剖宫产98例(C组),B组和C组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A组31例中只有2例轻度粘连;B组29例中有22例粘连。其中8例为重度粘连;C组98例有50例粘连,均为重度粘连。A组轻度粘连、重度粘连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重度粘连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剖宫产术中将壁层腹膜缝合,阻断了腹直肌与子宫切口的粘连,也保留了新式剖宫产的其他优点,特别是不扰乱和损伤膀胱,不给再次剖宫产带来困难.不失为一种好的新式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2000例行再次剖宫产术患者,根据前次手术腹壁切口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0例,其中前次手术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A组,前次手术行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为B组,比较腹壁纵横切口再次手术的开腹时间、总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 和B组比较,A组的开腹时间及总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及新生儿窒息例数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壁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具有切口瘢痕纤细美观的优点,但盆腹腔粘连严重,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率增加,对可能需要再次剖宫产的孕妇,首次剖宫产术选择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6年Stark新式剖宫产引入我国.其独有的剖宫产方法,以术中不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壁腹膜的简捷性,被许多医院广泛应用,但新式剖宫产手术对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的影响也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的利弊,以期改良现有手术方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58例为研究组,其中改良新式剖宫产28例为A组,新式剖宫产30例为B组,腹壁纵切口剖宫产32例为C组,二次手术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对比三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腔粘连情况、术中总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及腹腔粘连差异均有显著性,而术中出血量及总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可使腹直肌与子宫致密粘连,导致再次手术进腹时分离粘连时间长,腹直肌损伤大,粘连较传统子宫下段剖产术严重,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通过新式剖宫产术壁层腹膜缝合的改良,不但保留了新式剖宫产的优点,而且阻断了腹直肌与子宫切口的粘连,特别是不扰乱和损伤膀胱,不给再次剖宫产带来困难,是一种很好的新式剖宫产改良术。腹壁纵式手术切口创伤小,再次手术操作简单,进腹时间短,对有二胎指标可能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患者盆腹腔粘连情况。方法对147例再次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剖宫产手术方式、腹壁切口以及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三个方面比较各组的术后粘连情况。结果改良Stark剖宫产术后粘连较为严重,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壁横切口与腹壁纵切口相比,以及两次手术不同间隔时间相比,术后粘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方法是引起术后盆腹腔粘连差异的主要因素,改良Stark剖宫产术后粘连仍较为严重,临床上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白桦 《河北医药》2014,(13):2019-2020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后对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例为观察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子宫与腹膜、大网膜及膀胱粘连情况、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完成时间及术后情况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组子宫与腹膜、大网膜及膀胱粘连情况、术中出血情况、手术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切口感染及住院时间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新式剖宫产较改良新式剖宫产对母体远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方法。方法89例骨转移患者行放射治疗分A组49例:2Gy/次,5次/周,每日放射治疗1次,总量40~60Gy/4~6周,B组40例:3~5Gy/次,3次/周,隔日放射治疗1次,总量30~50Gy/2.5~4周方案。结果全部患者止痛显效率(完全缓解率+明显疼痛缓解率)为81%。放疗方案A组:止痛显效率为79.59%(39/49);放疗方案B组:止痛显效率为82.5%(33/40)。全部患者生存3个月以上,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23.6%(21/89)、16.85%(15/89)、5.6%(5/89)。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主要根据病情来决定,低分割放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而止痛效果与常规分割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术式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将90例120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0例(35眼),B组30例(40眼),C组30例(45眼).A组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疗法;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C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三种方式均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观察12-24个月,观察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胬肉复发10例.B组:胬肉复发3例.C组:胬肉复发2例.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均较低,其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更是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50例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护理配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前护理配合对急性左心衰急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院前急救组(A组)50例,自行来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B组)48例.结果 院前急救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发病到救治护理的时间明显缩短,24h的病死率降低,治疗1h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可较早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阻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甲氨蝶呤(31例)、米非司酮(31例)及联合(32例)治疗异位妊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 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将94例病人分为甲氨蝶呤 单次注射(A组,31例)、单服米非司酮(B组,31 例)及口服米非司酮后再单次注射甲氨蝶呤(C组, 32例)进行比较。A组:单次肌内注射甲氨蝶呤 50mg·m-2,1wk后血绒毛膜促性腺素(β HCG)无 下降趋势,可再注射1次。B组:单服米非司酮 50mg,bid×3d。C组:口服米非司酮50mg,bid,连 服2d,d3肌注甲氨蝶呤40mg·m-2。结果:A,B, C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8%,64%,88%。A组与B 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与C组之 间有明显差异(P<0.05)。血绒毛膜促性腺素(β HCG)转阴时间:A,B,C三组分别为(20±s7)d, (21±7)d,(12±4)d。C组与A,B两组间有明显 差异(P<0.05),而A组与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C组较A,B两组能明显缩短血β HCG降至 正常范围的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腹腔内出血而 行手术病例,A,B两组各2例,C组1例。结论:甲 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不良 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n=20)。分别使用0.2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A)组,0.4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B)组,0.6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C)组。术后行PCEA即负荷剂量(5ml)+持续剂量(3ml/h)+PCA剂量(1ml/次),锁定时间15min。观察:(1)记录术后0—3、3-6、6~12、12~24h各时段切口痛,宫缩痛VAS评分,挤压PCA次数。(2)记录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瘙痒、运动阻滞、嗜睡、呼吸抑制。结果产科术后PCEA,24h内随舒芬术尼浓度增大,切口痛VAS评分和宫缩痛VAS评分降低,其中B组、C组与A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垆〈0.05),B组与C组两者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3~6h、6~12h和24h内总按压PCA次数,B组、C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其中B组、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CEA24h内不良反应中恶心、瘙痒的发生率随舒芬太尼浓度的增大而增多,C组与B组、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的呕吐、运动阻滞、嗜睡无显著差异(P〉0.05),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剖宫产术后PCEA,0.4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罗哌卡因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液体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食管癌手术患者90例,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30min,A组按15~20ml/kg,以20ml/min速率静脉滴注6%羟乙基淀粉(200/0.5);B组以同样的剂量、速率静脉滴注6%羟乙基淀粉(130/0.4);C组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分别记录AHH前(t.)、插管即刻(t2)、插管后10min(t3)、AHH后10min(t4)、手术3h(t5)、手术结束(t6)的MAP、CVP、HR和各时间点的Hb、Hct、Pit、PT、APTT及FIB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组内与AHH前(t1)比较,A、B组在t4、t5时点CVP、MAP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t显著下降;A、B组在t4、t5与c组比较,CVP、MAP升高,Hct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变化:组内与t。相比,A、B组P1t在t3、t4、t5时点显著下降;C组无明显变化;PT、APTT明显延长,FIB亦明显下降,而C组仅在t5时点延长或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在t4、t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B组之间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输液、输血量显著高于A、B组(t分别为2.99、24.63、3.58、24.20,均P〈0.01)。结论6%羟乙基淀粉(200/0.5)和6%羟乙基淀粉(130/0.4),AHH对老年食管癌手术循环稳定、凝血功能抑制轻,减少输血量,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在阻断母婴传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拉米夫定能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方法对87例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A)45例与对照组(B)42例,A组45例在妊娠24周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至分娩后停药。B组42例孕妇在28周、32周、36周各肌肉注射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两组中所生的新生儿在分娩2小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6小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并且在分娩后1、6个月按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结果A组45例孕妇所生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1例HBsAg阳性,阻断率97.78%。B组42例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的1岁婴儿中外周血清检测6例HBsAg阳性,阻断率85.71%。结论A组阻断率明显高于B组,拉米夫定能降低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配合对急性左心衰急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院前急救组(A组)50例,自行来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B组)48例。结果院前急救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发病到救治护理的时间明显缩短,24h的病死率降低,治疗1h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可较早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阻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最终完成295例,其中治疗A组113例给予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照B组98例给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对照C组84例给予莫沙必利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A组总有效率为89.4%,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3%,对照C组总有效率为70.2%,治疗A组优于对照B、C组(P〈0.01),对照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莫沙必利治疗STC的疗效较单纯复方阿嗪米特或奠沙必利治疗更为显著.并能显著缓解腹胀等相关疖状.佰得临床椎广及讲一步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