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21眼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出院时眼压均〈21 mmHg。术后视力0.1~0.3者5眼,0.4~0.5者12眼,〉0.5者4眼。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严重虹膜炎症反应及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10例120眼青光眼患者在术前或术中实施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或观察手术效果等。其中22眼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眼压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降低眼压;98眼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常规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以调节眼压,促进前房及滤枕形成,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急性高眼压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症状迅速缓解,眼压下降,视力提高;青光眼做小梁切除术后除2例2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前房穿刺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中是降低眼压、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在用药物尽可能降低眼压的前提下,先行前房穿刺放液,虹膜根部切除,然后作小梁切除术,并在术中使前房形成。结果 持续性高眼压及时行小梁切除术在挽救视功能方面取得满意效果,33例中31例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用各种药物均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应力争早日手术。  相似文献   

4.
姜中铭 《山东医药》2011,51(31):103-104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54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仍〉40mmHg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应用抗生素眼水及皮质类固醇眼水点眼,常规阿托品散瞳。术后7—14d根据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及滤过泡功能拆除可调整缝线。随访视力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术后1—2d内前房形成25眼,3—5d前房形成20眼,1周后6眼浅前房者形成稳定前房。51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眼压〈21mmHg52例,需二次手术治疗2例,视力均有所提高。结论对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可避免视功能进一步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安全性、实用性和并发症,探讨该手术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原发性青光眼98例(110眼)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另选取原发性青光眼106例(118眼)为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5%,眼压平均为(10.221±1.806)mmHg,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90.7%;对照组分别为22.7%、(8.033±6.768)mmHg、5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比传统小梁切除术有明显优点,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张晓利  陈鹏  戴涛  秦玉芝 《山东医药》2009,49(46):72-73
目的观察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发育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8例(61眼)发育性青光眼患者行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并术中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观察眼压、角膜直径、眼底杯盘比、房角、滤过泡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畏光、流泪症状消失,角膜渐变透明,36眼角膜直径和杯盘比较术前减小,出院时眼压为(16.39±2.46)mmHg,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发生前房出血23眼、角膜后弹力膜撕脱7眼,均吸收或经处理后恢复。术后随访1—4a,手术成功率为91.84%。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并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能有效治疗发育性青光眼,远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活瓣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5例报告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52600)傅春兰近年来,我们采用活瓣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25例(35眼),疗效满意。患者年龄43~75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开角型青光眼6例。术后随访1~2年,眼压均正常。...  相似文献   

8.
郝艳洁  张庆  孙金阁 《山东医药》2005,45(24):84-84
对青光眼患者,通常都需将眼压降至正常水平方能进行手术治疗。但有些青光眼患者,即使应用多种降眼压药物,眼压仍然较高,如果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势必会让尚存的视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2000年3月至2004年9月,我们对25例(28眼)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实施小梁切除术,疗效较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真  陈玮  刘玉岭 《山东医药》2007,47(8):F0003-F0003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术后2a手术失败率达15%-30%。2002年12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5%肝素滴眼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后期滤过泡瘢痕化),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孙嬿  丛爱宁  赵军 《山东医药》2003,43(15):22-23
对20例(22眼)使用药物后眼压为38.8—59mmHg的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术中缓慢放液联合巩膜瓣下注入粘弹剂的方法完成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及视力。结果22只眼眼压均得到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前房虹膜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认为小梁切除术中缓慢放液联合巩膜瓣下注入粘弹剂的方法不仅可减少高眼压手术的并发症,且能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梅锋  周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34-2936
目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过程中应用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对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三明治"式植入生物羊膜治疗青光眼患者26例(30只眼),术后随访12~48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滤过泡、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最终随访完全成功27眼(90%),条件成功1眼(3.3%),手术失败2眼(6.7%),手术总成功率为93.3%。在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下眼压值为〔(16.75±2.10)mmHg〕,与术前眼压〔(44.32±5.2)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25,P<0.05)。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8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21眼(70%),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3眼)和低眼压(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生物羊膜"三明治"式植入应用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控制滤过道的瘢痕化,使之保持通畅,术后眼压降至正常,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安全的改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旋 《山东医药》2009,49(50):20-2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们对236例312眼患者施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48例65眼发生浅前房。现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申家泉  唐侠 《山东医药》2003,43(30):56-57
以降低眼压为目的的抗青光眼手术已有近 15 0年的历史。 Mackenzie于 1830年首先描述了巩膜造瘘术 ,但成功率很低。 2 0世纪 6 0年代初 ,Sugar首先介绍并由 Cairns于 196 8年实施小梁切除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现在许多术式改进均是在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的 ,现在称之为传统的标准小梁切除术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防护性滤过手术。现结合文献 ,对近年来滤过性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上的进展状况作一综述 ,并对其未来展望如下。1 滤过性手术的演化和进展2 0世纪 6 0~ 80年代 ,是传统小梁切除术与全层巩膜滤过术相比较以及改良小梁切除术迅速发…  相似文献   

14.
王连峰 《山东医药》2005,45(20):20-21
目的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进行改良,以降低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房水引流不畅及斑痕形成发生率。方法利用自体巩膜条作为引流物,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后的巩膜瓣后,再做一板层巩膜条,植入巩膜瓣下.引流房水。结果治疗38例(50只眼),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良好,眼压正常;随访2年,1只眼滤过泡消失(手术失败),49只眼维持功能滤过泡,眼压正常。结论自体巩膜作为引流物能长期保持滤过功能及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已达到70%~90%,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小梁切除术术后常由于滤过道阻塞,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不良而失败.近年来,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NPTS)应用于临床治疗POAG,但由于手术技术难度大,术中需要植入生物胶造成手术费用昂贵,术后多需激光治疗等问题难以开展及普及.本文通过分析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的降眼压效果,拟为POAG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与青光眼合并出现在临床并不少见,对本病的治疗以往曾主要采取先针对青光眼进行降眼压的治疗,待眼压得到控制后再手术治疗白内障.这种治疗方法存在治疗周期长、患者痛苦大、经济负担重等弊端[1];同时由于青光眼的存在,自内障手术难度增加,更易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因此目前临床主要采取白内障与青光眼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案,笔者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纳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模式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内眼压水平、血清VEGF、房水VEGF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眼压术后1 d(25.58±3.88)mmHg,术后1周(24.66±3.45)mmHg,术后1个月(20.68±2.88)mmHg,术后3个月(25.44±2.22)mmHg,观察组术后各时段眼压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血清VEGF(72.47±9.22),房水VEGF(190.14±12.33)pg/mL,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房水VEGF水平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32.0%;观察组低(P0.05)。结论对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推广并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2例(18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86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94.2%,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7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5.19±2.21)mm 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8.62±2.35)mm 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段有政 《山东医药》2010,50(22):97-98
目的观察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6例(36眼)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眼压3.73-8.82 kPa,平均5.47 kPa;视力0.01-0.05者13例,眼前手动12例,光感11例。均采用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2例术中少许前房出血,止血后清除;34例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后囊膜破裂等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本组患者矫正视力0.7-1.5者6例,0.3-0.6者23例,0.05-0.2者4例,眼前指数-0.04者3例。术后32例患者眼压控制在1.33-2.80 kPa;2例眼压〈1.33 kPa,前房较浅;2例眼压〉2.80 kPa。术后出现角膜线状混浊11例,前房炎症细胞反应16例,前房胶冻样渗出物3例。结论 M形巩膜遂道小切口白内障整核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赵瑞芝  赵福增 《山东医药》2012,52(21):87-8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术后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及3、6、12个月的总成功率比较,P均<0.05;且术后同期眼压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Ⅰ、Ⅱ型滤过泡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轻术后滤过道阻塞,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