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浅论胃气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 ,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 ,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 ,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 ,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浅论胃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 胃气、脏气、脉气始见于《内经》,三者关系非常密切。甚或互称并提。然三者实为不同之概念,有必要讨论之。胃气,通常指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及由此  相似文献   

5.
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内经》很重视胃气,全文共出现23次,在五脏六腑之气中排第二。推究"胃气"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脾胃功能在脉象的反映,胃中的水谷精微,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胃气"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胃气"在生理、病理、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方剂组成配伍谈临证保护胃气的意义韩锋(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胃气,护胃,方剂胃气是指胃腑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使饮食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培育元气,供给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  相似文献   

7.
在脉象中无“和缓”、柔弱和圆滑之脉象叫无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是元气衰败,脾胃之气衰绝,水谷不再生化,人体的精气不再资生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什么叫做无胃气的脉象呢?《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相似文献   

8.
所谓“胃气”,是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对正常人说来,胃气是机体健康的体现;对病人而言,胃气则表现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或体质康复能力。顾护胃气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病,极为注意保全患者之胃气,用药切忌滥施攻伐,以免损伤脾胃,即使是金元时代以攻下著称的张子和亦很注重养护脾胃,所以清代名医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余临证多年,体会到在疾病后期,若改用饮食代药调理,或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小,兼用饮食调治,收效必然佳良。食疗较之药疗缓和,其甘淡悦脾、中正和之性实乃固护中州之佳品。古人仁曰:“纳谷者昌,失谷者亡”,历代医家在脉诊、舌诊小极重视有无“胃、神、根”,以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余认为食疗具有保全胃气、扶正祛邪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视胃气的临床体会唐学游(江西省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44000)关键词胃气,临床意义胃气,水谷之气,维持整个机体营养来源之气,所以说,“人以胃气为本”。当疾病发生时,影响胃气生成、运化,功能障碍则出现正气的匾乏,病邪难于驱除;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就临床...  相似文献   

11.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理论源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把保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每一过程中,迄今仍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5.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形体相依,功能互补,故而多合称、共治,且常以"胃气"代指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以其居于人体正中的特殊位置,秉承中土的所有性质来承载化生出一身之诸气。而诸气又在不同方面对机体的正常运营不息提供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只有在保护好胃气的前提下,才能使诸气发挥完整的功能及作用。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人身诸气都与胃气息息相关,透彻明析胃气与诸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保胃气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长期以来多解释为食积于胃而致不寐之症,对此笔者将多年临床体会陈述于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认为顾护胃气的原则体现于中医护理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脉以胃气为本--《内经》脉学探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论脉气之形成 ,强调胃气乃五脏六腑之本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 ,说明胃气是脉气形成的重要部分。临症诊脉 ,先辨胃气 ,胃气的有无可测知疾病之轻重缓急 ,以揭示诊脉之理  相似文献   

19.
脾胃病多有脾胃虚弱,气阴不足表现,而脾胃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胃气既概指脾胃(包括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又是人体赖以为生的脾胃元气(包括胃中津液),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体的抗病能力。饮食失宜,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谋虑神劳,皆能致伤。临证时,药饵违法致伤,尤为常见,因此,历代医家都把保护胃气作为重要治则之一。本文中笔者一向重视调治脾胃,注意顾护胃气。现通过学习有关论述,对胃气和顾护胃气的若干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学里有关“气”的名称很多 ,如正气、邪气、水气、水谷之气、胃气、肺气、元气、四气、六气、气分等。如此多的“气”确实不好理解 ,兹将中医学里的“气”简介如下 :( 1 )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医门法律》说 :“气聚则形成 ,气散则形亡。”此处的“气”都是指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而《素问·六节藏象论》里所讲的“天食人以五气”的“气” ,是指代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至于元气 (又分原气、真气 )、宗气、营气、卫气 ,只不过是此类“气”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