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了12例实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措施主要有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训练、术后体位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等。认为完善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在术前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后帮助患者取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发现有无神经,血管损伤,了解四肢感觉运动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康复指导。结果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手术复杂,风险极大,而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该方法改变了过去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僵直活动度差,其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负荷加大、加速退变的缺点。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由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构成)取代原有颈椎间盘,与传统的颈椎前路固定方法比较具有康复快,颈椎支具佩戴时间短,术后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优点。我院于2003年12月采用该方法行1~3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患者65例,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美珍  张烨 《护理与康复》2006,5(4):285-28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应力[1],其中Bryan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假体,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2005年2月至2005年5月,本院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病6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具有保持接近正常的颈椎活动度和稳定性、改善邻近椎间隙内压力、减少邻近节段新发病的发病率、减少颈托制动时间、尽早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点[1]。2009年9月~2011年6月,我们进行了23例31个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神经根和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传统的手术是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但牺牲了颈椎的部分活动度,而以人工颈椎间盘替代病变的椎间盘以保留颈椎的生理活动度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虽然该手术具有保留颈椎活动性、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也存在切口血肿、窒息、硬膜外血肿导致的四肢瘫等,故围术期的护理对保障病人安全和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现在临床上有数种不同的颈椎间盘假体可应用,而Dis-  相似文献   

7.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根和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传统的手术是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但牺牲了颈椎的部分活动度,而以人工颈椎间盘替代病变的椎间盘以保留颈椎的生理活动度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虽然该手术具有保留颈椎活动性、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也存在切口血肿、窒息、硬膜外血肿导致的四肢瘫等,故围术期的护理对保障病人安全和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现在临床上有数种不同的颈椎间盘假体可应用,而 Dis-cover椎间盘是一种较新的假体,临床报道不多,关于 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护理经验的报道也较少。2010年3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了12例采用 Discover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神经根或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经过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并随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循证护理(EBN)正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2004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骨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3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环  张劲 《护理研究》2007,21(3):274-27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理论限制,在摘除椎间盘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并不融合相邻椎体,而是植入一个具有活动功能的人工颈椎间盘,其中BryanDisc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假体。我科于2005年6月23日成功实施了湖北省首例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41岁。5年前开始出现颈部不适,双手麻木,理疗,时好时坏,未予重视。2005年5月颈部痛突然加重,四肢无力,双下肢麻木。2005年6月2日以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伴不全瘫收入院。住院后经…  相似文献   

10.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总结了15例(19个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经验.术前主要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的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如体位训练、气管推移训练、呼吸功能锻炼等.术后做好体位安置,密切观察呼吸及伤口引流情况,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患者术后一周下床,JoA评分由术前8~12分上升至13~18分:Odom评分综合疗效优10,良5,末发生护理并发症.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术后护理,结合各项指标的监测,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RFA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患肢趾尖血氧饱和度(SpO2)、趾脉搏波幅、足背皮肤温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健康宣教.结果 4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内脏损伤,患趾脉搏波幅较术前升高(6.0±0.2)mm,患肢足背皮温较术前升高(1.2±0.2)℃,术后溃疡病灶好转率占40%,痊愈率占15%.结论 通过对患肢血氧饱和度、足趾脉搏波幅及疼痛的评分,足背皮肤温度的监控,为术后康复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积极处理溃疡病灶,适时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患者达到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利用电子病历网络终端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5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对策。[结果]病人行介入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溃疡愈合,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无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部分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结论]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管理是介入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介入治疗术前后排便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伤口护理、抗凝药物应用的护理和生活护理,对有效防止介入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均顺利通过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9.8±4.0)d.结论 对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ed by intracranial stent.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during March 2006 to March 2010 were selected, their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All patients passed the treatment process, mean hospital stay was ( 19.8 ± 4.0)days. Conclusions Elaborate nursing to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reated by intracranial st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提高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住院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完成护理与健康教育,实验组根据科室制定的单病种(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护理质量标准完成。结果实验组在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措施落实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运用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大大提高了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率,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3例,通过采集患者自体骨髓,密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多点注射至患肢局部,2月后观察患肢疼痛、冰冷、麻木、间歇性跛行等主观指标改善情况及经皮氧分压,踝肱指数,溃疡面积等客观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移植手术,2月后评价,患肢疼痛的改善率为87.5%,冰冷感的改善率为86.4%,麻木的改善率为72.2%,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66.7%,经皮氧分压移植前为(20.9±4.4)mmHg,移植2月后为(36.8±7.5)mmHg,改善率为87.5%,踝肱指数移植前为0.34±0.14,移植2月后为0.57±0.17,改善率为83.3%,溃疡改善率为80%。结论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96例2012年1月-6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双侧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同时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SCr)等,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下肢动脉正常组30例(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有粥样斑块形成组38例,动脉狭窄或闭塞组28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肌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1b值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动脉狭窄闭塞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最显著。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下肢血管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mA1b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廖映红  丁胜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48-204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将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观察组从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院外随访等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对照组则按糖尿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通过对100例患者手术前后Fontaine分级比较和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病情好转程度。结果观察组83.3%(40/48)的患者Fontaine分级好转,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皮温与经皮氧分压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的踝肱指数均无明显升高。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周密细致的护理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病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往往临床发展、结局更差,尤其发展为下肢截肢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提高4~5倍,膝以下的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下肢动脉病变不仅仅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更贯穿于糖尿病足整个进展过程,并影响其最终结局。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需要进行血管重建,经皮穿刺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风险小、创伤小的血管重建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需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或者说重要限制就是再狭窄或再堵塞,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是基于基础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局部的药物释放,同时避免了永久性的血管内异物植入,从而减低再狭窄或再堵塞发生的概率,提高远期预后效果。本综述综合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的研究证据,现将药物涂层球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教育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10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首次住院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由专职护士提供的一对一系统性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踝肱指数(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00例T2DM患者,测定足背动脉与肱动脉的比值,有1侧ABI<0.9即纳入低ABI组,2侧ABI均≥0.9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相关血脂水平。结果 ABI<0.9者78例(低ABI组),ABI>0.9者222例(对照组)。2组年龄、糖尿病病程、TG、LDL-C、舒张压、2h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性别比、BMI、WHR、收缩压、TC、HDL-C无统计学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LDL-C是影响ABI的独立因素。结论 ABI是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可靠指标。下肢动脉硬化加剧的主要因素为年高龄、病程长、脂代谢紊乱及高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