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组织学活检,HE和Masson染色,按炎症和纤维化分成G1~G4级和S1~S4期,同时依Knodell进行系统评分.同期血清做肝功能、HBV标志物、血常规检查.143例进行肝、胆、脾彩超检查.将患者按HBeAg是否阳性分成两组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年龄较HBeAg阴性组显著小,P<0.01.ALT、AST水平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但门静脉宽度较HBeAg阴性组显著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ALB、GLO、TBil、CHE、脾脏厚度等两组无显著差异;(2)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四项积分和总积分均较HBeAg阴性组显著低,只有小叶内炎有显著差异,P=0.02;(3)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轻度慢性肝炎为68.2%(103/151),中度慢性肝炎为33.33%(19/57),重度慢性肝炎为40%(2/5);(4)经B超检查的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轻度慢性肝炎89例,脾大者24例,占26.97%(24/89),肝组织学诊断为中度慢性乙型肝炎37例,脾大者15例,占40.54%(15/37).病理诊断为重度乙型肝炎19例,有脾大者13例,占68.42%(13/19).结论 (1)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积分较阳性组显著高,ALT、AST的值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状态;(2)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对于无肝活检禁忌证的患者,应尽量做肝组织学活检判断病情轻重;(3)脾脏大小可对病情程度作出初步判断,脾大可出现在肝病的任何时期,不能只靠一种检查手段对病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面部五色诊断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以及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在日常光线下,采用Canon Power Shot G5数码相机拍摄患者面部照片,根据色调、色泽对比初步确立面色分级,并行肝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立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 经SPSS 11.0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面部五色变化(包括颜色和光泽度)与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面部五色诊与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或者纤维化程度的进展,相应的会出现面色善恶变化的趋势.这一结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根据血清HBeAg的状况,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2].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表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其分子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进程、临床表现、预后、抗病毒治疗的方案与应答等诸多方面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人群10%,并发相关性肾炎比例约为8.8%。临床上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也不少见。无论是乙肝相关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均较棘手,目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为了探索有效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霉酚酸酯(MMF)、中小剂量泼尼松和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联合治疗13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现将疗效和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门诊72例HBsAg阳性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血清HBV DNA≥105拷贝/m 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ALT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肝穿刺,肝组织学检查由病理科医师完成,对于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的病例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72例患者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炎症或纤维化,其中21例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1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和部分血清学应答.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检查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60例ALT在40-80U/L之间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总结出21.6%的患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5%的患者达到早期肝硬化的程度.得出慢性轻度乙型肝炎进行肝穿刺是很有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APOBEC3G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POBEC3G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肝组织(正常肝组织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6例,肝癌组织21例,癌旁组织10例)中APOBEC3G的表达,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判断表达的强度.结果 APOBEC3G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或仅见少量表达(表达阳性率12.5%),而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肝癌组织中和癌旁组织中均有较强表达(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66.7%、50.O%),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BEC3G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同组中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能促使肝细胞内APOBEC3G表达增高,但APOBEC3G高水平的表达与HBsAg、HBcAg的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公共健康.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1].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表现为HBV携带状态、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治疗仍是目前较困难的问题,而肝脏损害程度(包括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病毒致肝损害程度与病毒HBV-DNA含量有什么关系,我们选择54例肝活检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及2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vWF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观察.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硬化患者血浆vWF含量、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清FDP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33例沿肝窦壁有vWF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71%,随病变加重,阳性率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已发生紊乱.当患者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凝血、纤溶系统即已出现显著紊乱,存在一定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1.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按照国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规定,ALT≥2x正常上限(ULN)为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然而,对于ALT正常参考值的范围,目前尚无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引。美国有学者建议将ALT的ULN定为30U/L(男)或19U/L(女)。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性调查了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肝活检)的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及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分析了这些患者的肝组织学改变与ALT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正确界定ALT的ULN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血清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HBV感染。我国约有1.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绝大多数是母婴传播或儿童期感染所致。尽管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但由于感染人群基数庞大,儿童慢性HBV感染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血清HBV DNA升高,伴ALT水平持续或间歇升高或肝组织活检显示慢性肝炎。大约1/4的CHB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胎盘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Iq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已有20多亿人经历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3.5亿为慢性HBV携带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高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新生儿感染HBV后,85%发展为慢性携带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成人可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磁共振扩散成像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肝炎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慢乙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在1.5T磁共振设备上行弥散成像,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弥散敏感系数b值取50、100、300及500、700s/mm^2。30例患者病理结果按Knodell HAI积分系统分级,比较各级的ADC值。结果不同分度的慢性乙型肝炎ADC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b值选700s/mm^2时,肝脏纤维化患者和无纤维化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积分和纤维化积分低级别和高级别间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分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抗HBV药物,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且耐药率较低,长期治疗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有大量报道,但对CHB患者细胞因子及肝纤维化影响的报道国内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单纯拉米夫定疗和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两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情况比较,试验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乏力、恶心,对症治疗后消退,轻度血压升高1例,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良好,肝纤维化明显改善或明显被推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HBV)感染极为广泛,60亿世界人口中有20亿人感染HBV,其中3.5亿~4.0亿人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HBV感染引起慢性并发病发生,其中15%~4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且有15%~40%患者死于肝硬化,有或无肝细胞癌。病死率男50%,女15%。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包括它的并发病者约100万人,代偿性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为16%,失代偿性肝硬化为8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口服,疗程>48周.选择同期接受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疗程>48周.观察治疗4周、12周、24周时肝功能、HBV 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应答效果及肾功能、血液分析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12周、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7%、0%(P<0.01),90%、57%(P<0.05),93%、63%(P<0.05). 治疗组1例患者在疗程24周时HBV DNA定量<1 log10,改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43%、20%(P>0.05),77%、50%(P>0.05),87%、73%(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P>0.05),3%、0%(P>0.05),10%、0%(P>0.05).两组患者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对照组 1例患者在治疗6周时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症(WBC 2.2×109/L),给予苦参素治疗后,WBC未进一步减少,现仍在治疗中.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时,可在病毒学应答方面取得显著疗效,早期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明显优于阿德福韦酯,HBV DNA转阴率明显优于阿德福韦酯.在生物化学应答方面,在4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较对照组为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性.在免疫学应答方面,治疗组在24周时3例患者HBeAg阴转,无血清学转换病例.恩替卡韦临床应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湖南省怀化市少数民族及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对湖南省怀化市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并分析相关流行病学、病例构成、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该地区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检测到B型及C型,其中B型90例(81.08%),C型19例(17.12%),2例(1.80%)无法分型. B、C基因型分布情况:33例少数民族组患者B基因型31例(93.93%),C型2例(6.07%);76例汉族组患者B基因型59例(77.63%),C基因型17例(22.37%).C基因型患者肝硬化及肝癌构成比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球蛋白水平高于B基因型,而白蛋白水平低于B基因型.结论 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少数民族与汉族患者HBV基因型构成有显著差异,C基因型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可能较易发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胆石症患者手术创伤和胆汁体外丢失对乙型肝炎的影响:从1992年以来逐步积累调查了29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胆石症患者胆道术后胆汁较长时间体外丢失后对乙型肝炎标志物和HBV—DNA动态监测结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