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萧燕梅  杨江英  曹伟红 《海南医学》2009,20(10):160-162
目的探讨致命白毒伞毒蕈中毒早期血浆置换救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6例急性致命白毒伞毒蕈中毒致急性中毒性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及积极的临床护理。结果全部6例患者经早期3次全量的血浆置换即可基本清除体内的白毒伞毒素,患者的肝功、心功、肾功逐渐好转恢复。结论血浆置换救治及积极的临床护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病情及并发症、精心护理及心理护理,可有效清除致命白毒伞毒素,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2010年8月20日,我市某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误食白毒伞引起的毒蕈中毒,3人进食,3人中毒,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3.
徐军红 《广州医药》2006,37(1):78-79
野菇即野生蘑菇,又称野蕈或野菌,是一种真菌类.我们国家有食用蘑菇500多种,有毒蘑菇80多种,食用太多有毒蘑菇时中毒死亡率达100%.毒蕈所含毒素主要为毒肽或毒伞肽,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坏死,造成心、肺和神经中枢损害.  相似文献   

4.
蕈俗称蘑菇,是一种高等真菌,分食蕈与毒蕈两类。毒蕈中毒又叫毒蘑菇中毒,多以毒伞属毒蕈所致。本文将我区1971—1979年发生的27例丝盖伞属中的裂丝盖伞(Inocybe rimosa)和黄丝盖伞(Inocybe fastigiata)中毒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62-363
目的:探讨白毒伞中毒的临床特点、毒理学及治疗体会。方法:对28例急性白毒伞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毒伞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型,其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先有胃肠炎症状,假愈期实为肝脏损害开始,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恢复期一般在2周~3周后。结论:白毒伞中毒早期容易误诊,要重视假愈期的治疗,因无特效解毒剂,早期综合治疗能减少器官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李自勐 《中外医疗》2013,32(1):68+70-68,70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5例急性白毒伞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毒伞蕈中毒后均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明显的胃肠炎症状,进而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中.2例入院时深度昏迷,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终因肝功能、凝血功能严重损害被迫放弃抢救,于出院后次日死亡,其余2例患者救治成功,痊愈出院。结论应采用血浆置换为主的早期综合治疗法对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蘑菇,又叫蕈、菌子,俗称莪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人们所喜食。但是,有不少蘑菇是有毒的,吃了含毒蘑菇,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招致死亡.蘑菇的种类很多,数百上千,仅有毒的蘑菇就达八十多种。毒蘑菇中毒于夏秋季节发生较多,特别是秋雨连绵之后,因这时的气温、湿度适合于蘑菇的生长,不论山区、平原,还是草地、树丛,以及房前屋后、肥堆、杂木中间均可生出蘑菇.在这些野生蘑菇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毒的,可以吃;一类是有毒的,不能吃。但是,一般不易鉴别.我省常见的毒蘑菇有:褐鳞小伞、白毒伞、豹斑毒伞、角鳞灰伞、毒粉褶菌等。去年我省一些地方发生中毒的多是误食“褐鳞小伞”、“褐肉小  相似文献   

8.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芳 《安徽医学》2003,24(1):44-45
目的 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特点、毒理学及治疗体会。方法 对 2 6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型 ,其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 ,先有胃肠炎症状 ,假愈期实为肝脏损害开始 ,重症患者中精神症状与内脏损害并存 ,恢复期一般在 2~ 3周后。重症患者呈烦躁、尖叫、抽搐、去皮质等状态。结论 白毒伞、鳞柄白毒伞中毒病死率高 ,此型中毒因无特效解毒剂 ,及早洗胃彻底清除毒物是救治关键 ,重视假愈期的治疗 ,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9.
卫生部近日发布今年14号公告(见2006,8,20(北京晚报》3版),指出自今年6月以来,我国辽宁、河北、云南、广西等省相继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已造成149人中毒,17人死亡。8月25日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了河北省文安县毒蘑菇中毒急救始末。毒蘑菇又叫毒蕈,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00种.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如红色毒蝇蕈、鬼笔蕈、白帽蕈(又叫白毒伞)、栗茸蕈、马鞍蕈、蛤蟆蕈、绿帽蕈(又叫绿帽伞)、牛肝蕈、  相似文献   

10.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蕈中毒根据其引起中毒的毒素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中毒性肝炎型最为凶险 ,发病率占毒蕈中毒的 9.2 6 % ,死亡率约为 4 0 % [1] 。因其同时引起多个脏器损害 ,有学者建议称为内脏损害型 ,也有文献称肝损害型。一、引起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的毒素引起毒蕈中毒的毒素包括 :①胃肠毒素 ;②神经精神毒素 ;③血液毒素 ;④原浆毒素[1] 。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由原浆毒素所引起。原浆毒素主要为鹅膏多肽毒素 ,其致人中毒的毒素为α 鹅膏毒肽。鹅膏菌多肽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分为鹅膏多肽、鬼笔毒肽和毒伞素三类。参与鹅膏多肽毒素组成…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新才  许信红  蔡文锋  吴德平  王鸣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1235
目的了解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及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2001-200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480起,发病23836人,死亡126人,主要以传染病爆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时间分布上全年均有发生,但以3~6月为最多,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和工地企业,发病人群主要以学校学生和农民工为主,平均持续时间为16.18d,报告及时性为4.02d。结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湖南省毒蕈中毒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毒蕈中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 年湖南省122个区(县)的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利用ArcGIS10.2软件建立病例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OpenGeoDa软件进行 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2015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报告发病率2.94/10万,病死率0.56%。全局空间自相 关Moran's I值为0.315(P<0.05),提示湖南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毒蕈中毒发病 热点区域为宁乡县、湘潭县、邵阳县、零陵区、嘉禾县、临武县等。冷点区域为古丈县、鹤城区、鼎城区、岳阳县 等。空间回归分析显示,毒蕈中毒发病情况与年平均温度(Z=2.145,P=0.032)、人均卫生机构数(Z=2.352,P=0.019)、 中学生人数(Z=4.309,P<0.001)呈正相关,与中学教职工人数(Z=–2.626,P=0.009)呈负相关。 结论:湖南省毒蕈中毒 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发病率较低。年平均温度、中学生人数在 空间层面上对毒蕈中毒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运用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某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250g,2h后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凝血活酶时间39.7s。患者经洗胃、导泻、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疑中毒食品,经形态学鉴定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该起事件是误食名为残托斑鹅膏有环变型的毒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型的毒菌中毒事件在广州市属首次报道。该菌与一些可食的种类较为相似,容易误食,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菌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近20年三甲基氯化锡中毒现状及原因,为预防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为检索关键词,对1996-2016年期间发表的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结果 近20年期刊发表的关于三甲基氯化锡中毒事故共30起,中毒患者共1203例,死亡10例.中毒方式主要是职业性中毒和生活性中毒,其中职业中毒26起,事故主要发生于从事塑料行业的职工,有明确的三甲基氯化锡接触史;生活性中毒4起;食入性中毒方式的中毒人数最多,共1002例,职业性中毒201例;中毒人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结论 三甲基氯化锡中毒危害严重,生产中应积极防治三甲基氯化锡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梅县职业病发病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职业病报告卡和职业病调查资料,对1996-2011年梅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6-2011年15年问梅县共报告各种职业病和职业中毒56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5.4%。职业病多为个案散发,特点为由较单一病种(尘肺病)向急慢性多病种并存转变,但尘肺病依然是多发病种(占71.4%),其次是有机溶剂类中毒(占21.4%),听力损伤和中暑各占3.6%。死亡病例3例,分别为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2例和尘肺病1例。结论做好职业危害建设项目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从源头上预防。加强职业危害作业环境的监测和工人健康监护,及早发现职业病和职业损害。建立完善防控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病的发生,既保障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又维护工人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云南省热带地区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的热带地区某三级综合医院为对象,从该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急性中毒病例数据,对中毒人群、中毒类型、中毒发生的季节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6年期间共收治急性中毒1 364例,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其中20~<50岁占总病例的60.19%。导致中毒的物质中,农药、化学药物、草药及植物性中毒分别占总量的48.39%、16.72%和11.80%,其中百草枯、有机磷农药、野生菌、乌头碱、杀鼠剂分别为244例、189例、96例、90例、89例,居前5位。导致中毒的热带毒性植物品类繁多。中毒病例发生在雨季的占总量的57.26%,其中野生菌中毒几乎全部发生在雨季,农药中毒雨季也显著高于旱季。治疗效果上,百草枯治疗效果差,出院时死亡和未愈病例占44.90%,有机磷农药死亡率也高达8.47%。结论 云南省热带地区急性中毒发生率高,其中农药类、野生菌、有毒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加强宣传,提高对急性中毒的关注,完善应急处理体系,以期有效地降低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教育及继续教育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措施。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对广州地区17家综合医院2617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617名调查对象中,41.6%的医护人员未接受过精神病学课程学习,66.9%的医护人员未接受过精神科轮转,66.7%的医护人员未接受过精神病学等相关培训;93.8%的医护人员有兴趣参加精神心理专科培训课程,72.O%的医护人员主张以培训班/学习班的形式参与,72.3%的医护人员对“4~5d的一个培训课程,每6个月加强培训(2d),与精神科医生建立联系”的培训模式最为满意。结论广州地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迫切需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在毒蕈中毒致急性肾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4至2015年间收治的,以急性肾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行血液净化治理的10例毒蕈中毒病历资料。结果:8例完全恢复,无残存后遗症状;2例未完全恢复,但尿量正常,需定期监测肾功等。结论:血液净化治疗在毒蕈中毒致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中能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石家庄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石家庄市2010-2011年食物中毒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0-2011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9起,中毒人数231人,死亡3人。通过分析发现有毒化学物、细菌为主要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食品,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高发场所。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符合其发生的特征与规律。结论做好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加强监督管理与预防宣传。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等规律及特点开展预警提示,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特别注意毒蕈中毒的防范,可通过宣传教育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毒蕈中毒临床表现,确立临床分型,指导治疗.方法 对54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结合血液净化,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中毒性肝炎型、急性肾衰竭型和以多器官障碍表现的混合型.各型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经综合治疗后,混合型组死亡3例,死于室性心动过速2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例.结论 重视急性毒蕈中毒临床分型有利于有效救治,同时警惕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多器官障碍表现的混合型,此型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呼吸循环衰竭.早期血液净化为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