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陈林  周菲  李璐 《心脏杂志》2019,31(2):164-168
目的 探讨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及在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入选309例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测量baPWV、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尿酸、肌酐、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Framingham风险评分(FRS)。比较高baPWV组(≥1750 cm/s)与低baPWV组(<1750 cm/s)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分析ba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积累和FRS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两组在年龄、甘油三酯、血糖、尿酸、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收缩压(P=0.01)、高血压病(P<0.01)和心血管病家族史(P<0.05)。而且,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个数的积累,baPWV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随着FRS风险等级的增加,baPWV水平呈上升趋势(P<0.01)。 结论 baPWV升高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累积个数增加和(或)心血管病风险升高。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和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影响baPWV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人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分析,探讨脉压及HRV对冠心病心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衰患者101例,同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脉压≥60mmHg组(宽脉压组,n=38,1mmHg=0.133kPa)和脉压〈60mmHg组(正常脉压组,n=63)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宽脉压组年龄明显大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收缩压、白昼及夜间收缩压,24h脉压、白昼及夜间脉压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昼心率低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脉压组SDNN、SDANN显著低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脉压组在随访期间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11/34)vs.13.3%(8/60),P〈0.05];其中,宽脉压组心绞痛加重再次入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6/34)vs.3.3%(2/60),P〈0.05]。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脉压增大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影响,且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为主,提示脉压增大及HRV降低是冠心病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伴冠心病和/或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5例EH伴冠心病和/或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动脉硬化指数(ASI)测定,并检测患者的血尿酸、血糖、血脂、肌酐、尿素氮等血液生化指标及一般情况。另选不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单纯高血压对照组比较,EH伴冠心病和/或脑血管的年龄大、病史时间长,ASI、脉压、血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收缩压、血尿酸、总胆固醇、肌酐水平也升高(均P〈0.05);而舒张压(P〈0.01),心率(P〈0.05)却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脉压、血肌酐、年龄(OR=1.204,1.120,1.099,P=0.028,0.045,0.039);而血尿酸是负相关因素(OR=0.974,P=0.022)。结论:脉压、血肌酐水平和年龄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可能是一种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杂志》2008,16(1):96
该文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调查2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r=0.21、0.26,P〈0.01),与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亦呈正相关(r=0.17、0.30,P〈0.05),与尿酸、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脑卒中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粒体ND2基因5178C〉A突变异质性水平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2014-2015年共募集EH组患者108例和健康对照组109例,采集所有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探针法)进行mt5178C〉A异质性水平分析。结果mt5178C〉A异质性水平在EH组(42±11)%与健康对照组(54±13)%间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mt5178C〉A异质性水平以中位数(44.0%)为界,采用两步法的聚类分析,高异质性组EH的发病风险降低(OR=0.18,95%CI:0.10-0.31,P〈0.01)。在健康对照组中,对mt5178C〉A异质性水平与血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异质性水平与收缩压(r=-0.38,P〈0.01)和舒张压(r=-0.49,P〈0.01)均呈现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mt5178C〉A异质性水平(OR=0.82,95%CI:0.77-0.87,P〈0.01)是EH的保护因素,而体质指数(OR=1.30,95%CI:1.12-1.45,P〈0.01)、总胆固醇(OR=2.13,95%CI:1.39-3.28,P=0.00)、三酰甘油(OR=7.62,95%CI:3.45-16.84,P〈0.01)和血尿素(OR=1.35,95%CI:1.04-1.77,P=0.03)均是EH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mt5178C〉A异质性水平(OR=0.83,95%CI:0.78-0.89,P〈0.001)仍是EH的独立保护因素,但仅有体重指数(OR=1.23,95%CI:1.02-1.48,P=0.03)、总胆固醇(OR=2.17,95%CI:1.58-2.98,P=0.02)和低密度脂蛋白(OR=0.06,95%CI:0.01-0.83,P=0.04)表现出独立危险因素,并且P值处于0.05的临界状态。结论线粒体ND2基因5178C〉A突变异质性水平对中国中老年人群EH发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糖尿病足截肢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足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截肢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检索系统收集2000~2007年收治的220例≥60岁的糖尿病足患者,按其住院期间是否实施截肢手术分成:截肢组58例,未截肢组16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截肢之间的关系。如果老年糖尿病足的截肢率为26.4%。截肢组的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未截肢组(P〈0.05或P〈0.01),而血红蛋白低于未截肢组(P〈0.05);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骨髓炎、坏疽以及高Wanger分级者多于未截肢组(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69,P=0.007)、低蛋白血症(OR=4.71,P=0.006)、坏疽(OR=3.24,P=0.043)、糖尿病足Wanger分级(OR=1.18,P=0.001)是老年住院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85,P=0.03)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糖尿病足住院患者有很高的截肢率,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态,尤其是早期及时多科协作治疗是避免糖尿病足截肢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1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447例。根据病史分为初发AMI组(n=1268)和再发AMI组(n=179)。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人院时心功能、心肌梗死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入院24h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并用logisticN归模型探寻再发AM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同时患者人院时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04,P〈0.01)、糖尿病(OR2.10,95%CI:1.51~2.91,P〈0.01)、吸烟(0R1.76,95%CI:1.20~2.57,P〈0.01)、血清肌酐水平(OR1.003,95%CI:1.001~1.004,P〈0.01)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糖尿病、吸烟、血清肌酐水平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短期死亡率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高危患者踝臂指数(ABI)异常的检出率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88例心脑血管病高危住院患者,年龄30-93(64±13)岁,男性165例,女性123例;分为ABI正常组(ABI 0.9~1.3)193例和ABI异常组(1.3〈ABI〈0.9)95例,进行ABI、身高、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压、心率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与心脑血管病各危险因素及临床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288例患者中ABI异常95例,检出率为32.98%。影响AB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P=0.001)、性别(P=0.013)、血糖(P〈0.01)、血脂(P=0.003)、血压(P〈0.01)、吸烟(P=0.002)等。异常组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检出率分别为26.32%和37.89%,明显高于ABI正常组的10.36%和20.2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OR值分别是4.09、2.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脑血管病高危患者中ABI异常检出率高;ABI与心脑血管病各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ABI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差异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脉压与BNP水平的关系。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4例分为两组:收缩性心力衰竭组患者22例,舒张性心力衰竭组患者12例。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浆BNP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血压,计算脉压。结果:收缩性心力衰竭组的血浆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舒张性心力衰竭组的高(p〈0.05~0.001)。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与脉压、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8,P〈0.01;r=-0.50,P〈0.05;r=-0.62,P〈0.01),与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呈正相关(分别r=0.55,P〈0.05;r=0.57,P〈0.05)。结论: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其血浆BNP水平升高与脉压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6例老年观察对象分为老年高血压组(76例)和老年健康对照组(60例)。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clMT),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在控制了年龄、体重指数、高血脂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仍然存在正相关性(r=0.452,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控制血压对于延缓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的临床价值以及硝酸甘油对ABI和baPWV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713例,女性287例,年龄(69.51±15.18)岁,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检测患者双侧baPWV和ABI.其中150例疑为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5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①baPWV与高血压直接相关(OR =6.528,95%CI=3.137 ~12.763,P<0.05),与吸烟(OR=6.446,95%CI=2.411~17.235)、高脂血症(OR =4.694,95%CI=2.200~10.014)、性别(男性)(OR =3.100,95%CI=1.106~8.687)和冠心病(OR=1.795,95%0=1.020~3.894)密切相关(P<0.05).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②baPWV在评估冠心病中的价值: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与冠脉造影阴性组比较,baPWV> 1700 cm/s,敏感性83.33%、准确性84.00%,Kappa值0.61.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baPWV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aPWV、吸烟史、脉压相关(P<0.05);随着baPWV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OR值增加.④含服硝酸甘油对baPWV与ABI的影响:服药后所有受试对象的baPWV值均减小(P<0.01),baPWV变化与用药前的收缩压和年龄呈正相关.服药后所有受试对象的ABI值均减小(P<0.01),ABI的变化与用药前心率呈负相关,与用药后的心率呈正相关.结论 ①baPWV值可能是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②硝酸甘油可改善ABI和baPWV测量值,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93例老年MS患者和118例体检正常老年人进行PWV检测,并检测血压、腹部脂肪比率、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 MS组动脉弹性指标PWV平均值为(13.82±2.46)m/s,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1.87)m/s(P〈0.05);MS组中收缩压、脉压、体质量指数、血糖、三酰甘油、腹部脂肪比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组中舒张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收缩压、脉压、体质量指数、血糖、三酰甘油、腹部脂肪比率呈独立正相关,对MS高危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3例,非高血压组43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浓度[(380±87)μ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32±90)μmol/L,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及脉压显著呈正相关(r=0.411、0.364,P0.01);与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及肱动脉收缩压(BSP)亦呈正相关(r=0.273、0.256,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1.3%比4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心动脉脉压、血尿酸浓度(OR=1.091、1.059、1.010,P0.05)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BP203RPE,Ⅱ型,PWV/ABI型)测量1562名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67,P0.01)、收缩压(β=0.576,P0.01)、空腹血糖(β=0.08,P0.01)、男性(β=0.072,P0.01)、体质量指数(BMI)(β=-0.098,P0.01)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累积R~2=0.671)。结论 baPWV与年龄、男性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存在正相关,与BMI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无创预测参数。方法:84例EH患者按有无AF分为二组,对比分析一般临床特征、血清脑钠肽(BNP)、24h动态血压(ABPM)、心脏超声等临床数据,多元逻辑逐步回归探讨AF的预测指标。结果:与无AF组比较,AF组ABPM的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均值显著增高[(157.8±7.1)∶(161.1±7.8)mmHg,P0.05;(161.3±6.7)∶(170.8±10.1)mmHg,P0.01;(131.3±10.4)∶(147.8±9.3)mmHg,P0.01];心脏超声提示左房直径(LAD)显著增大[(38.2±1.5)∶(51.3±6.5)mm,P0.01)],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137.12±10.66)∶(159.05±12.13),P0.01],血清BNP明显升高[(65±17.35)∶(117±36.11)pg/ml,P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LAD、BNP的OR、95%CI、P值分别为:1.26、0.803~3.308、0.033,2.63、0.973~3.105、0.003,1.39、0.611~3.034、0.03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左房直径、血清脑钠肽水平是预测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高血压与其伴发病PWV的差异。方法:入选192例因胸痛疑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9例),单纯冠心病组(3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81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组(25例);同时有创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及脉压(cPP)。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肌酐(Scr),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aPWV与年龄,cSBP,cPP,LVMI及Scr呈正相关(r=0.193~0.494,P<0.05或<0.01);单纯高血压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baPWV比较无显著差异[(1570±286)cm/s比(1669±381)cm/s,P=0.20];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baPWV[(1891±413)cm/s]较单纯高血压、及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baPWV[(1864±408)c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1)。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中心动脉压、左室质量指数等明显相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损害较单纯高血压病或冠心病者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危险因素以及与支架植入术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400例,均口服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mg/d治疗3d以上或顿服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 6h以上。以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enonisine disphosphate,ADP)为诱导剂,利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和氯吡格雷正常反应两组,比较两组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影响因素。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9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围术期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心因性死亡和卒中。结果:氯毗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为19.8%。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9±9)%和(18±1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954,95%CI1.036—3.683,P〈0.05)、高脂血症(OR1.915,95%CI1.014—3.617,P〈0.05)及血浆纤维蛋白原(OR1.431,95%CI1.089—1.882,P〈0.05)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危险因素。随访观察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眠12%,P〈0.05)。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既往PCI史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影响因素。与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探讨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67例和高血压患者148例,分别按年龄和血压分级标准分组,进行PWV测量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舒张压与动态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对AASI与PWV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两组的PWV和AASI值逐渐升高(P0.05~0.01),两组女性AASI明显高于男性[健康对照组(0.55±0.18)∶(0.48±0.15),高血压组(0.61±0.16)∶(0.55±0.17),P均0.01]。PWV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高血压组PWV、AASI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PWV、AASI逐渐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ASI与年龄、体重指数、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PWV呈正相关(r=0.106~0.573,P0.05~0.001),与24h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其中以PWV相关性最显著(r=0.573,P0.001)。结论:年龄、血压、脉压和PWV都与AASI呈正相关;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可能比测量血压更能准确反映血管功能状态,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20.
肱动脉袖带血压与中心动脉血压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肱动脉袖带血压与中心动脉血压的差异性,并探讨两者间差异的可能影响因素及机制。方法:选择住院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患者128例,平均(60.87±9.36).岁。术前测量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容量顺应性(C1),振荡顺应性(C2),术中记录升主动脉压力(中心动脉血压,CAP),并同步测量肱动脉袖带血压。结果:(1)根据中心动脉与肱动脉袖带收缩压(SBP)差异程度分为3组:相符组(两者相差≤4mmHg)21例(16.40%),高估组(后者高于前者,差值〉4mmHg)14例(10.94%),低估组(后者低于前者,差值〉4mmHg)93例(72.66%);(2)低估组人群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多为老年,高血压、冠心病较多(P〈0.05);(3)低估组PWV明显增快(P〈0.05);(4)低估组C2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老年人肱动脉袖带血压大多数低于中心动脉压,中心动脉硬化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