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PTA后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是非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PTA后再狭窄率高达 2 0 %~ 3 5 % ,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1] 。如何降低PTA再狭窄率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对再狭窄的深入研究 ,对其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使基因治疗再狭窄成为可能。笔者现就基因治疗再狭窄的有关方面加以论述。1 PT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尽管目前对再狭窄的机制不十分明了 ,但一般认为再狭窄过程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  相似文献   

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约有25%~60%的病人术后发生再狭窄。金属内支架的应用降低了PTA术后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再狭窄与血栓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重构有关,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及功能改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内皮损伤、血栓形成与再狭窄PTA可造成血管损伤,内皮的剥脱造成内皮下组织的暴露,血小板立即通过VonWillebrand因子(VWF)黏附于内皮下的基质,随后发生聚集并释放α颗粒成分,其释…  相似文献   

3.
PTA与EM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评价(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应用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观察结果。32例中,膜性病变24例,节段性病变8例。其中,PTA组21例,术后除1例死于DIC外,其余20例已平均随访42.2个月(38~68个月),有10例(50%)发生再狭窄再闭塞。EMS组17例,已平均随访24.3个月(20~36个月),仅有2例(12%)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但经再次PTA与EMS治疗后均得到良好再通。本组结果表明:PTA治疗BCS不仅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可使半数左右的病人获得满意的长期开通效果。而对PTA效果不满意或再狭窄再闭塞者可采用EMS治疗。这样可明显提高BCS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如何提高其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50岁,病程2月~25年。全部病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下腔静脉造影确诊,其中下腔静脉肝段闭塞10例,狭窄2例,狭窄闭塞长度2~15.5cm,平均5.6cm。对完全闭塞者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闭塞段穿通术,尔后行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结果:10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行穿通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2例节段性狭窄行PTA成功,但在1~1.5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经再次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也获较好效果。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由2.866±0.400kPa降至1.534±0.400kPa。术后患者腹胀减轻,肝脏回缩变软,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减轻。随访1.5~26个月,平均8.5个月,经彩超检查下腔静脉均保持通畅,仅2例发现内支架略有塌陷,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术前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单行PTA容易发生再狭窄,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可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对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穿通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作者强调要熟练掌握Brockenbrough穿刺  相似文献   

5.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在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DGF的结构及来源,PDGF受体,PDGF的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机制,PDGF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以及针对PDGF及其受体的再狭窄的防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价其对肝癌诊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对49例肝癌患者作51次检查:肝脏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和经术中植入门静脉的药物输入系统(DDS)直接门静脉造影CT(CTP)。结果:这些方法可发现直径3mm的病灶,明确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结论:CTA,CTAP和CTP有利于肝脏多发和小肿瘤病灶的检出以及其鉴别诊断,CTA和CTAP虽为创伤性检查,因其敏感性很高,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前和需明确肿瘤的血供时选用;对植入DDS的患者,术后复查宜常规CTP检查。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采用自张式金属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对12例节段性Budd-Chiari综合征(sCS)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结果。其中肝后段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型9例;节段性狭窄型3例。术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下腔静脉平均压力由术前3.40±0.60kPa降为1.74±0.35kPa(1kPa=7.5mmHg)。2例于术后复查了血管造影,1例于术后第6个月时虽有管腔内膜增生,但该段下腔静脉依然通畅;另1例于术后30个月时,病变段出现狭窄,经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并置入另一组EMS后,管腔再度获得通畅。其余10例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5个月)无症状再发生。作者认为EMS置入术是治疗节段性BCS的有效方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单纯PTA治疗术后再狭窄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金属支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能树 《放射学实践》2000,15(3):165-167
“支架”一词源于英文“stent”,也可译为支撑器。Stent是一位牙科医师,他发明了牙科用的印膜材料。这种材料被用来固定体内移植物,可为施行吻合术的管形组织提供支撑。当血管内支架出现后,即以stent命名。现代血管内支架始于60年代末。Dotter在创用了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后的1969年,将不锈钢丝绕制成的弹簧状管状物,植入犬的周围动脉内,结果表明金属弹簧圈可嵌入血管壁,维持血管的通畅。70年代由于PTA的兴起,使支架的研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至80年代,PTA显示出高的再狭窄率,因而支架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9.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材料和方法: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5F普通球囊导管和2.6F微球囊导管,分别对8例TRAS行PTA术。结果:经股动脉行PTA成功4例,另4例改由肱动脉入路获成功。其中,4例行普通球囊导管扩张,另4例采用微球囊导管扩张或预扩后行普通球囊导管扩张。肾动脉狭窄率由治疗前的84%—97%降至12%—30%。无并发症。术后疗效:显效率62.5%(5/8),有效率87.5%(7/8)。结论:PTA可安全有效地治疗TRAS。经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动脉畸形的DSA表现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研究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应用PTA及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穿血综合征患者。结果 6例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2条血管)和闭塞(4条血管),均有窃血表现。4例经用导丝引导顺利完成PTA治疗。  相似文献   

11.
CTA,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肝癌多重供血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和双途径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结论:(1)CTA、CTAP在显著肝癌多血供类型方面作用很大,有助于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2)对于肝癌的治疗采用双途径介入治疗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主要适用PTA不成功病例。笔者于1992年-1993年10月成功地为4例实行了经皮穿刺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髂动脉狭窄合并斑块溃疡1例;髂动脉长段重度狭窄2例;股动脉长狭窄PTA术后遗留50%狭窄1例,分别植入球囊膨胀支架,取得满意效果。笔者对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方法、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血管介入术后的再狭窄严重影响术后远期疗效。在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方法中,放射性核素血管内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与之相瓣设备,剂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目前看来,此法仍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4.
肝癌介入治疗中的门静脉和肝动脉造影CT检查及其意义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 评价肝动脉造影CT扫描(CTHA)和动脉性门脉造影CT扫描(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12例接受重复肝动脉化辣栓塞治疗的肝癌患者,利用双导管技术同时进行CTAP和CTHA检查。 CTAP和CTHA发现29个直径地10mm的新病灶;CTAP明确显示了栓塞后肿瘤周这部的不同改变;CTHA显示了病灶的血供状况,提示了侧支供血、扫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演为过程中血供业  相似文献   

15.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主要适用于PTA不成功病例。笔者于1992年~1993年10月成功地为4例实行了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包括髂动脉狭窄合并斑块溃疡1例;髂动脉长段重度狭窄2例;股动脉长段狭窄PTA术后遗留50%狭窄1例,分别植入球囊膨胀支架(Streckerstent),取得满意效果。笔者对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方法、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血管成形术的广泛开展,血管再狭窄一直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形成血管再狭窄的机制仍不清楚,就炎症反应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抗炎药物防治血甜言蜜语再狭窄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对犬血管成形术局部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了解川芎嗪对预防PTA后血栓形成的影响选用10条实验性肾动脉狭窄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条。实验组PTRA前15日开始静滴川芎嗪注射液,40mg/kg。实验组于给药前、PTRA前及术后4小时,对照组于PTRA前和术后4小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作血小板聚集、TXB2和6-酮-PGF1α测定。PTRA后4小时将犬处死,处死前切取成形侧肾动脉,测量PTRA局部务栓体积。结果显示:川芎嗪可显著抑  相似文献   

18.
低强度激光经皮腔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期,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的应用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但是由于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而影响远期疗效。80年代中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应用,虽然使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多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至今对再狭窄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因对其机制不是十分了解,故尚缺乏有效方法使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低强度激光局部照射似可明显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一、临床应用的低强度激光及治疗参数低强度激光(lowintensityl…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血管成形术(PTA),是预防和治疗脑中风的一项介入性新技术。本着重讨论了颈动脉PTA的技术方法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放射性核素血管内照射治疗血管再狭窄逐渐受重视,但其作用机制末完全清楚,血管再狭窄是动脉损伤后的愈合反应,内皮细胞参与愈合过程。血管内皮损伤作为血管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内皮的增殖与凋亡影响和干预再狭窄的过程,电离辐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凋亡、增殖、表型、功能等,通过电离辐射对血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再 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