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AMI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大多数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有血栓形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针对的是粥样斑块一类的“硬病变”,而对血栓性“软病变”则疗效不佳,故  相似文献   

2.
PTCA+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支架植入术(PTCA 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0月~2004年12月接受PTCA 支架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标准为: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 级,且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15例274处冠状动脉病变内植入260只支架,植入成功率94.9%,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择期PTCA 支架术对CH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其他适应证包括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等。据统计90%的PCI患者需要放置冠状动脉支架,世界范围内每年植入支架数量超过400万枚[1]。为防止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所有植入支架的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均应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陈泽锋  税星  陈璘 《新医学》2020,(7):562-565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是抗磷脂抗体持续存在且合并血管血栓形成。该文报道一例以急性血栓形成致AMI为首发表现的APS患者的诊疗过程及随访情况。该患者无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因发热查因入院,期间突发AMI,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血栓抽吸后未植入支架。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抗风湿等治疗,10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随访半年期间未再发血栓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为主且无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患者,建议行APS筛查,以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支架植入后可显著减少靶血管的急性闭塞和再狭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围手术期和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础。而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血小板数量缺乏、减少或功能不全常导致出血发生率的增加,在合并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时出血发生率更加明显[1,2]。如何预防和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缓释支架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1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并植入国产雷帕霉素缓释支架,手术前后予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行PCI手术共处理病变血管164处,共植入186枚国产雷帕霉素缓释支架.术后120例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手术植入成功率为100%.其中1例AMI患者术中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心肌梗死,5例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住院期间无死亡.随访3~24个月,再发劳累型心绞痛4例,其中1例为未植入支架血管发生狭窄,3例发生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5%.结论:国产雷帕霉素缓释支架近、远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1-2])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会影响PCI治疗疗效,并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次AMI发生率及病死率。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明确的病因包括介入治疗中斑块和血栓的脱落与碎裂可能引起远端大量小血管栓塞以及  相似文献   

8.
背景:冠状动脉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近期的多项荟萃分析说明,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显著增加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全因性死亡率.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和随访6个月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对比分析短、中期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金属裸支架对血小板活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7-06/2009-06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药物洗脱支架68例,金属裸支架36例.同时纳入34例因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而进行造影,证实血管完全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在相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时,与金属裸支架组相比,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仍较明显,这可能与药物洗脱支架的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有关.目前所提倡的12个月的标准抗凝治疗是否足够,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支架置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本院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51支梗死相关血管62处靶病变急诊植人冠状动脉支架62枚。结果62枚支架均植入成功,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另1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出现心力衰竭,冠状动脉造影复查,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好转。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理想的即刻和长期疗效。合理选择器械、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保证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3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ction,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血小板形态和功能变化与冠状动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的临床意义,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我们观察了137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的变化及它们与血脂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PLT形态变化在MI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我院收治的MI患者137例,男100例,女37例,年龄49~78岁,平均(63.45±11.32)岁。据冠心病(CHD)分型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58例,男47例,女11例,平…  相似文献   

11.
杨清波 《临床荟萃》2013,28(3):339-34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冠心病患病率的不断升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越来越多.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需要同时接受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内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治疗及口服抗凝药以预防支架血栓形成和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栓塞.全面评估这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支架血栓形成风险、血栓栓塞风险和抗栓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并选择恰当的抗栓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现将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栓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有出血性卒中病史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金属裸支架(BMS)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连用1个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200 mg/d,连用6个月.6~9个月后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结果 治疗组9个月靶病变重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比33.3%,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再狭窄率和管腔晚期丢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患者除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随访期间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3 mm且靶血管病变长度≤20 mm、合并出血性卒中病史的老年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行BMS植入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6个月西洛他唑,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可增加随访期的冠脉最小管腔直径、减少BMS植入术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 (AMI)通常采用溶栓治疗 ,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 AMI的治疗 ,冠状动脉内支架 (Stent)植入术更已成为 AMI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直接 PTCA 和 (或 )Stent植入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1  相似文献   

14.
灯盏细辛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军  丁荣晶  刘少奎 《临床荟萃》2004,19(5):277-27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急性闭塞而引起的,而血管闭塞以后心肌坏死有一个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进展的过程,通常需6小时以上方发生全层透壁性坏死.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己证明,如果在该时间窗口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再灌注治疗(静脉、冠状动脉内溶栓、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对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心肌确实是有效的手段.近来,对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亦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对55例静脉溶栓并按再通标准判断为再通者AMI再灌注治疗后,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保护左心功能的临床效果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住CCU重症监护室,严密心电监护;监护凝血酶原时间(PT),严密观察有无心绞痛复发、股动脉伤口出血、足背动脉搏动。1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1.1严格抗凝治疗。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注意合理的抗凝治疗。凡术中未经高压球囊扩张或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未达到理想造影结果者、高凝状态、植入多个支架者,需严密监测PT,加强抗凝治疗。护理中要给患者巴米尔 波立维联合抗凝。术后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巴米尔、波立维,每周查PT,调整剂量。注意吐泻物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1.2术后急性后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h至2周内,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的常见原因。持续剧烈的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要注意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如术前采取讲解、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术后住CCU,安全。严密心电监护、心绞痛及S—T、T变化。心绞痛复发,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须高度重视。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97例发病3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塞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雷帕霉素及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并于术后(26.5±10.6)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术)。结果125枚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支架90枚,紫杉醇药物支架35枚)植入97个梗塞相关动脉,支架长度(24.4±6.1)mm,支架直径(3.0±0.4)mm;支架植入成功率100%。5例(5.2%)死亡,其中3例死于慢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脑梗死,1例于术后1月死于可能的血栓形成;1例(1.0%)术后1周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而行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因非靶血管病变致心绞痛于术后3月转外院行CABG术;无一例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非致死性再梗。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安全、有效,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冠心病(CHD)发病机理上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阿司匹林(ASA)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对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1 CHD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闭塞.CHD的发病基础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变化是由各种脂质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组成的血管内膜粥样斑块,进而合并血栓形成。若病变急速发展,侧支循环来不及建立,严重时冠脉大的分支发生急性阻塞,引起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损伤、直至坏死。1.2 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A_2(TXA_2)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PGI_2是极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张春晓  张健  齐向前 《临床荟萃》2011,26(16):1401-140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住院患者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6 03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22例早期ST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围手术期抗血栓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资料库登记成功实施PCI治疗的6 036例住院患者,术后发生急性ST 2例,亚急性ST 20例,院内早期ST发生率0.36%。ST时间相对集中于术后较早期,20例亚急性ST形成时间为1~7天,平均(3.6±1.5)天;ST后所有患者均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其中多支病变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血栓形成于前降支13例,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T,13例紧急PCI治疗行球囊扩张后血栓消失,5例再次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患者发生心室颤动5例,低血压状态6例。行急诊PCI治疗,18例患者治愈存活出院,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8.2%)。结论 ST是介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与患者临床病变特点、介入操作因素、支架本身、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AMI,合并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等患者。支架内血栓一旦形成,再次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及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stent,BMS)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502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支架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性别、年龄、病变血管、支架长度和服药情况,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结果: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9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年龄为(70.3±8.3)岁。9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有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血栓1例,亚急性血栓2例,晚期血栓2例,极晚期4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7例,其中2例为不稳定心绞痛,死亡2例。其中3例停用氯吡格雷,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植入裸金属支架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8.2±6.6)岁,其中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率为1.51%,其中表现为急性心梗为5例,6例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死亡5例。结论:冠脉支架内血栓大多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有关,但由于患者数较少,对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问题还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81处病变,狭窄率≥50%)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0例(11.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脑卒中10例(5.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4例,死亡2例;缺血性卒中6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6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无症状性脑出血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围手术期未规范抗血小板治疗与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显著相关(P=0.02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同一个部位双支架串联植入与并发颅内出血显著相关(P=0.005)。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同一个部位双支架串联植入是并发脑出血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未规范抗血小板治疗易导致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