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根据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vWF及sEPCR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米玉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9-1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并对其血管内功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10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多酚酸盐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选择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为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的观测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丹参多酚酸盐组sEPCR、Vwf、CRP、ADMA、VE-Ca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价值以及两者与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125例(A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3例(B组)。按ACI病情严重程度将A组分成3组,即轻度组(63例)、中度组(39例)和重度组(23例)。分析两组血清sEPCR、vWF在ACI病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以及两者与IL-6的相关性。结果 A组sEPCR、vWF、IL-6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CI严重程度增加,ACI患者的IL-6、sEPCR和vWF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CR和vWF与IL-6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6和病情严重程度与sEPCR和vWF呈正相关,合理应用sEPCR和vWF检测能提升对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效能。[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26-129]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藻酸双酯钠(PS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PSS治疗组(PSS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PSS组患者用PSS 1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d;对照组患者每日静脉滴注维脑路通600mg,连续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vWF、TM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7d、14d PSS组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后第7d、14d PSS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14d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结论 PSS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降低及TM水平升高,故有抗凝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并发脑梗死时血管内皮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1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3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ET-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血浆ET-1、vWF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ET-1、vWF、TC、LDL-C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1、vWF水平与TC、LDL-C、HbAlc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及并发脑梗死时有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血浆ET-1、vWF水平升高;血浆内皮标志物ET-1、vWF-水平可反映2型糖尿病的内皮损伤情况,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d患者血浆vWF及血清hs-CRP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5d内头部MRI所示病灶大小,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d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 在治疗7d,依达拉奉组的vWF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7d时,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依达拉奉组hs-CRP浓度下降明显(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与腔隙性、小面积脑梗死组比较,中面积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的治疗前hs-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vWF和hs-CRP的浓度,这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daravone on the serum levels of vWF and hs’CR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of 20 cases and edaravone group of 20 cases. All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while the cases of edaravone group were added with edaravone 30mg,twice a day,totally14d.The serum levels of vWF and hs-CRP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7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sizes of the infarction on MRI were measured on 5d after treatment.The NIH scale and clinical outcom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30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darav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routine group(P<0.05).The sernm levels of vWF of the edaraVon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groups on 7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serum levels of hs-CRP were the lowest on 7d(P<0.01).The hs-CRP levels of middle and large infarctio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acunar and small infarction groups(P<0.05).Conclusion Our result indicates that edaravone can reduce the injury of ischemic brain cells and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probably through decreasing the serum level of vWF and hs-CRP.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患者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例,脑梗死(CI)58例」和36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 对照组降低,CI急秘一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和调节作用。方法将1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GB治疗组,按Marmarous等人的方法建立弥漫性脑损伤模型,EGB治疗组在伤后即刻腹腔注射EGB,以后每24h腹腔注射一次直至被处死,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伤后1h、4h、8h、12h、24h、3d、7d七个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测定大脑皮层脑血管内皮细胞不同时间点血栓调节蛋白(TM)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大鼠皮层血管变化及皮层病理学变化。结果伤后4h至伤后3dEGB治疗组脑组织中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EGB可以抑制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TM和vWF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EGB抑制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内皮抑素(Endostatin)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可抑制斑块内膜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内皮抑素和VEGF作为血管形成的调节因子,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与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2月至10月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并行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病例组(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30例).病例组患者按术前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是否≥70%分为重度狭窄和非重度狭窄两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手术前后血浆vWF水平. 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WF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重度狭窄亚组治疗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0). 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浆vWF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最均与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有关,狭窄程度越高,术后血管内皮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A6936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80例哈萨克族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名哈萨克族对照者(对照组)EPCR A6936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脑梗死组出现AA、AG、GG基因型,对照组出现AA、AG基因型;脑梗死组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EPCR A6936G多态性可能与哈萨克族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PCI患者与170例稳定性脑梗死(SCI)患者的临床资料中24个因素先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对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入院后24h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明显高于SCI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增高、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征象。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关系。方法 对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 40例健康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进行测定。患者采血时间为病后第 2天或第 3、4天 ,取均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3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VEGF含量为 (2 95 .0 4± 3 5 .73 ) pg/ ml,对照组为 (13 7.71± 11.5 3 ) pg/ m 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VEGF升高 ,提示 VEGF是脑梗死急性期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CD40L和CRP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面积、NIHSS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及比浊法检测63例ACI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sCD40L和CRP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I患者血清sCD40L和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病情越重及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血清sCD40L和CRP含量就越高,入院即时和入院14 d血清sCD40L与CRP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sCD40L曲线下面积(0.954)大于CRP曲线下面积(0.869),sCD40L特异度(100%)高于CRP(96.7%),sCD40L灵敏度(84.1%)也高于CRP(69.8%).结论 sCD40L、CRP含量的改变可作为判断ACI病情的血清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及其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与MODS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30名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和 82例ACI患者血清CRP的含量 ,并对腔隙性脑梗死 (LCI)、急性单纯性脑梗死 (PACI)、ACI并发MODS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1) ,P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LCI患者 ,ACI并发MODS患者又显著高于PACI患者 (均P <0 0 5 )。ACI患者MODS的发生率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 (r=0 94 ,P <0 0 5 )。结论 CRP与ACI及其并发MODS明显相关 ,血清CRP水平对判断ACI的预后是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复发危险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年12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的脑梗塞病人(共240例)中,筛取两年内曾复发一次的脑梗塞病人25例,并从其余未复发样本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对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脑梗塞复发与高血压病史及病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及脑梗塞部位关系密切,而与性别、年龄、心房纤颤、高血压性心脏病无关。对复发性脑梗塞的预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等危险因素,探讨其以上指标与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经头颅磁共振(MR)诊断为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为实验组及57例头颅MR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血胱抑素C(Cystic 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指标中LDL、Lp(a)的升高均是无症状脑梗死发病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