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intracranial hemangiopercytoma,HPC)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MRI特点。结果 MRI特点:8例HPC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平扫均具有颅内脑外肿瘤的征象,边界清晰,周围脑组织受压;平扫8例均表现为信号不均,T1WI、T2WI等信号为主,内可见囊变坏死区,瘤体内可见到流空血管影;2例出现瘤周水肿,6例未见到瘤周水肿;2例与邻近脑膜宽基底相连,6例与邻近脑膜窄基底相连,增强后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未出现鼠尾状强化。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这对于术前准确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肿瘤,1942年首次由Stout和Murray命名,并推测来源于血管周细胞,既往有学者将发生于颅内者归属于脑膜瘤,称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也称为血管外皮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诊断、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例颅内HPC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HPC。术后均辅助放疗,术后随访0.5、1.5年,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1例预后差、复发3次。结论 HPC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多采用治疗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5 4岁 ,因头痛、头晕 1个月加重伴呕吐 5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 :左额叶内一不均匀的高密度影 ,形态不规则 ,边界尚清 ,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 ,成指状 ,中线结构向右移位 ,侧脑室体部受压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强化 ,动态CT扫描呈持续性增强。术中见肿瘤单发 ,位于左额顶部 ,约 4 .0cm× 3.5cm× 3.5cm大小 ,具有菲薄而完整的包膜 ,表面有丛状血管网 ,肿瘤外观呈暗红色 ,质地较脆 ,瘤内血管丰富。全部切除肿瘤组织 ,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患者恢复良好。CT扫描复查示肿瘤被完全切除。曾建议行放射治疗 ,患者拒绝…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颅内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haemangiopericytomas,HPC)伴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患者为52岁男性,14年前以头痛起病,头颅磁共振提示后枕叶占位,行开颅病变切除术。术后随访期间发现原位肿瘤多次复发,并伴肝脏、髂骨、胸椎等多处转移。手术全切(gross total resection,GTR)是该病例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通过多次放疗、介入栓塞、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使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原发性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间变性HPC具有高复发及颅内外转移的特点,综合性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16例颅内HPC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6例患者术前被误诊为脑膜瘤,4例患者误诊为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效果:肿瘤全切除者17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术后均行局部放疗。术后随访6~42个月,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颅内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控制好出血,是提高颅内HPC全切除率和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特征,以便于与脑膜瘤鉴别。作者对34例经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所见作了回顾性复习,评估了肿瘤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脑积水、水肿及占位效应的表现;肿瘤附着在硬脑膜的类型(宽基底或窄基底)及骨质变化(侵蚀、增厚);肿瘤的密度、信号及对比-增强特征。结果:34例病人中30例肿瘤≥4cm,32例呈分叶状,仅7例肿瘤位在后颅窝。18例有脑积水,30例有瘤周水肿,33例有占位效应。23例肿瘤呈宽基底,11例肿瘤呈窄基底。行CT平扫26例示高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生殖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1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两者之间,肿瘤外形(x2=22.895)、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x2=15.959)、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8.058)、肿瘤明显强化(x2=7.94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近颅骨无增生(x2=4.821)及DWI等低信号(x2=5.27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膜尾征(x2=3.816)、瘤内钙化(x2=0.499)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各有特点,通过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两者的CT、MRI诊断水平,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患者的MRI征象。结果肿瘤位于幕上额顶部大脑镰旁4例,额颞部3例,颞枕部2例;幕下小脑幕旁2例,小脑凸面1例。8例呈分叶状,2例形态不规则,T_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_2WI呈混杂信号,其中8例有囊变坏死,5例见流空血管,4例伴轻度水肿,3例伴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呈类圆形,T_1WI呈均匀等、稍高信号,T_2WI呈均匀等信号,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5例与硬脑膜以宽基底相连,8例以窄基底相连,5例伴"脑膜尾征"。12例DWI呈稍低或等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结论 HPC具有较为特征性的发病部位及MRI特点,综合分析MRI特征,能够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少见部位的颅内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放射科自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大脑凸面及大脑镰颅内软骨瘤患者6例,其中大脑凸面3例,大脑镰区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CT显示肿瘤边缘清楚,5例可见数量不等钙化,相邻骨质受累2例;MRI显示病灶呈混杂信号,其中肿瘤实质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钙化部分呈长T1、短T2信号,肿瘤出血为长T1、短T2信号;其中3例可见特征性的“皂泡征”;MRI增强扫描显示1例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生于大脑凸面及大脑镰的颅内软骨瘤罕见,术前误诊率高,结合肿瘤体积较大、多发钙化、可见“皂泡征”、增强扫描无或轻度边缘强化等特征,可对其做出影像学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全切除和辅助放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06-01—2014-12我院17例颅内HPC病例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患者确诊年龄在19~71(46.2±9.3)岁,男12例(70.6%),女5例(29.4%)。大部分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17例均行开颅手术,其中全切10例(58.8%),近全切7例(41.2%),12例(70.1%)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术后随访12~106(69.18±5.72)个月。局部复发率41.2%(6/17),无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初次手术患者,要尽量做到全切肿瘤,术后辅助放疗能降低血管外皮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Neurologic Clinics》2019,37(2):249-265
  相似文献   

14.
颅内结核瘤的临床与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颅内结核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10年来共收治32例颅内结核瘤患者,其中手术、立体定向活检术及尸检证实8例,抗结核治疗有效24例,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扫描.结果32例脑结核瘤MRI显示单发25例,多发7例,共发现46个病灶,不同类型的结核瘤MRI表现各异,不同类型结核瘤对抗结核药物的反应不同.结论MRI可以明确诊断典型的脑结核瘤,并能帮助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影像学引导的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现代神经成像技术(CT、MRI)引导的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对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CT、MRI与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605例,其中450例用CT或MRI片目测靶点坐标定位,15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手术(CAPN)工作站,自动计算靶点和规划活检入路。结果522例确诊为各种脑肿瘤,39例为炎性病理,23例为寄生虫或先天性囊肿,16例未能提供可供确诊的病理,阳性诊断率为97.36%。并发症15例,其中2例死亡。结论先进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是神经内、外科脑部病变获得定性诊断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术中应注意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病理诊断的阳性率,并达到微侵袭性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上多以头痛等症状就诊.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但前者多具有分叶征,血管流空显著,窄基底附着硬膜,肿瘤明显强化,没有硬膜强化(硬脑膜尾征),无颅骨增生和钙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可见典型"鹿角状"血管,血管周围为短梭形肿瘤性外皮细胞,瘤细胞异形,有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标记示瘤细胞Vim阳性,EMA、GFAP和S-100蛋白阴性.8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7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均行放疗.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预后不良,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流动散相准备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three dimensional flow-dephasing-prepare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FDP-FSPGR)和二维双反转恢复序列(two 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2D DIR),比较两个序列所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测量结果。 结果 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16±4.28和14.81±5.26,差异无显著性(t =2.03,P >0.05)。测量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狭窄处管腔面积分别为2.2±1.2 mm2和2.2±1.3 mm2,斑块面积分别为18.8±1.4 mm2和18.5±0.9 mm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管腔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6,斑块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5)。2D DIR成像范围8 mm,扫描时间4.8 min,3D FDPFSPGR成像范围48 mm,扫描时间3.7 min。 结论 与2D DIR相比,3D FDP-FSPGR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颅内动脉主干的三维管壁图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成像技术可靠,能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