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腹部手术后病人情况,寻求麻醉复苏期最舒适体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术毕入麻醉恢复室的开腹手术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为有枕平卧和床头抬高30°~45°度的高半卧位,对照组采取有枕平卧和床头抬高10°~15°的低半卧位。监测两组病人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呕吐、眩晕、腰肌酸痛、疼痛评分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呕吐、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肌酸痛发生率、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病人麻醉复苏期采取有枕平卧和床头抬高30°~45°的半卧位更有利于减少病人术后不适,可减轻腰肌酸痛和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式鼻饲体位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床头抬高30°~45°,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床头抬高方式,即25°和30°每隔2h交替1次,比较两组病人鼻饲期间胃潴留、呕吐呛咳发生情况、骶尾部压疮发生率及腹内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骶尾部压疮发生率及腹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式鼻饲体位全面考虑了病人的体位与病情要求,权衡风险和利弊,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同时又不增加因床头抬高角度过高而导致的骶尾部压疮、腹内压增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床头抬高30°~45°。  相似文献   

3.
张华  肖立  高燕飞 《护理研究》2012,26(14):1324-132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体位变化对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取12种不同体位,统计比较各种体位变化前后ICP、CPP变化.[结果]仰卧位头部抬高45°、仰卧屈膝位30°及45°可使颅内压明显降低,而左侧卧位头部抬高15°、右侧卧位头部抬高15°后颅内压则明显升高.左侧卧位头部抬高30°脑灌注压明显下降.[结论]不同体位可显著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后不同体位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数值的变化,为临床监测CVP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3例上腹部手术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别在平卧位、抬高床头15°及抬高床头30°卧位时测量CVP、血压、脉搏、呼吸,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 CVP随着体位的上调逐渐降低,平卧位时的CVP值与抬高床头15°及抬高床头30°卧位时的CVP值均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1);平卧位与抬高床头15°卧位的回归方程式为:Y=1.009X1+0.811;平卧位与抬高床头30°卧位的回归方程式为:Y=1.005X2+1.630.结论 上腹部手术后通过监测抬高床头15°及抬高床头30°卧位的中心静脉压数值,并将所得的数值代入相应的回归方程式,可估算出平卧位的CVP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病人不同卧位与中心静脉压(CVP)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例机械通气危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每日4个固定时点进行4种卧位的CVP测量,选择不确定作业相关矩阵建立广义估计方程。结果:卧位与CVP测量值有关,床头抬高30°半卧位与平卧位CV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两种卧位CVP值高度相关(r=0.751,P<0.001);床头抬高30°左侧30°卧位CVP值比平卧位约低5.564 cm H2O(P<0.001),偏差较大;床头抬高30°右侧30°卧位的CVP值比平卧位约低0.800 cm H2O(P=0.031),在21:00测量、年龄较大及床头抬高30°右侧30°卧位的CVP值较大、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快、24 h出入量较少,平卧位的CVP值较高,且广义估计方程对平卧位的CVP值预测效果好于用床头抬高30°右侧30°卧位的CVP值直接替代(t=2.181,P=0.033)。结论:不能采用平卧位测量CVP值的机械辅助通气危重病人可首先考虑将床头抬高30°半卧位的CVP值作为平卧位CVP值的估计值;其次,可考虑采取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行机械通气病人中,30°体位胃内压测量能否代替平卧位膀胱内压测量。[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内科ICU、急诊收治的30例AECOPD病人行机械通气后6h、12h、18h、24h取平卧位与30°体位时,同时测量胃内压与膀胱内压。[结果]平卧位时胃内压与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体位时胃内压与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抬高至30°体位时,胃内压比较增加(1.08±1.97)mmHg,膀胱内压增加(3.65±1.93)mmHg。不同时间段测量30°体位胃内压与平卧位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内压测量比膀胱内压测量较少受体位影响,AECOPD行机械通气病人取30°体位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当病人不能平卧或无法测量膀胱内压时,30°体位胃内压可以代替平卧位膀胱内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4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病人在0°、10°、20°、30°床头高度时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水平随着床头角度的抬高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床头抬高至30°时,颅内压≥25mmHg组病人不同床头抬高角度的脑灌注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颅内压水平病人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会随着床头角度的抬高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护理联合床头抬高角度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脑灌注压、颅内压有重要影响,床头抬高30°时能明显降低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保证有效的脑灌注,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位及头高位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颅脑外伤病区50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依次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左半侧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右半侧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每种体位保持15 min。记录每种体位保持15 min时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计算得出相应脑灌注压。[结果]同一头高位,病人三种卧位下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病人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随头部抬高角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除脑灌注压在头高位30°与4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外,其余指标同一卧位不同头高位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病人头高位0°与45°相比,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不同头高位、同一头高位不同体位,病人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床头抬高30°,有利于控制颅内压、平均动脉压,保持脑灌注压水平的稳定,且对病人生命体征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危重症病人,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病人于30°、45°半卧位及平卧位时CVP的变化。[结果]30°半卧位与平卧位时CVP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45°半卧位时CVP值明显低于平卧位(P〈0.05)。[结论]对不同危重病人尽量保持平卧位进行CVP测量。  相似文献   

10.
陈赫雨  刘乾惠  王惠兰 《全科护理》2011,(29):2652-265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h病人两种卧位的效果。[方法]将8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平卧位24h并患侧下肢制动12h,术后加沙袋压迫穿刺点6h~8h。实验组术后3h由专门指定责任护士负责为病人变换卧位,平卧位和20°~30°半坐卧位,每隔2h~3h交替1次。[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自行进食、排尿、腰背疼痛、腰部不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h病人取20°~30°半坐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方式优于传统的平卧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的综合影响,以期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理想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法选择ICU行机械通气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床头抬高30°组82例和床头抬高45°组71例,护理措施一致,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头抬高30°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床头抬高45°组患者(P0.01)。结论床头抬高30°既能够有效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又不增加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毛雅芬  孙晓 《护理研究》2013,27(13):1270-1274
[目的]比较分析45°半坐卧位与抬高床头<30°(包括平卧位)、俯卧位与平卧位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或固定效应模式分析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对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值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抬高床头<30°相比,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VAP发生率,对于其他结局指标,虽然45°半坐卧位倾向于有更好的临床转归,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俯卧位与平卧位在5个结局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标准VAP的发生率,在ICU死亡数、住ICU平均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指标方面,还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临床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吸痰体位在老年脑梗死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脑梗死需要吸痰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A组病人吸痰体位为平卧位,B组为侧卧位,C组为侧卧、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比较3组病人对吸痰的耐受性、心率(HR)、血压(BP)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C组病人吸痰次数少于A组、B组(P0.05);吸痰后2min,C组病人的HR、BP、SpO2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头稍后仰并抬高床头15°~30°是老年脑梗死病人更适合的吸痰体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卧位,半卧位组患者取床头抬高约30°,坐立位组患者取坐位90°,置管后均拍X线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3组间的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半卧位组8例占16.3%,平卧位组2例占3.6%,坐立位组1例占1.9%,半卧位组与其他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PICC置管术中患者取平卧位是最佳选择,只有当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或导管异位需要调整时采用坐立位,不推荐床头抬高30°的半卧位体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待产方式和传统待产方式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待产妇随机分为改良待产方式组(实验组)和传统待产方式组(对照组)。实验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初期侧卧,身侧垫一枕头以承托腰骶部,抬高床头20°~30°,对照组产妇平卧,抬高床头20°~30°。[结果]实验组产妇疼痛明显减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待产方式可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有利于产妇分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干预对冠心病介入诊疗病人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7年6月选取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行介入诊疗的冠心病病人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平卧位,弹性绷带包扎并1kg沙袋压迫,仰卧24h后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采用弹性绷带包扎后,床头抬高30°,术肢伸直可水平移动,病人可行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术后12h下床活动,对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舒适度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腰酸背痛、尿潴留、烦躁、失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舒适度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将床头抬高30°、平卧位与侧卧位相互交替,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黄膏在俯卧位脊柱手术中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方法]将俯卧位脊柱手术病人12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两组病人在摆放手术体位前,对照组病人受压部位给予涂抹凡士林;观察组病人受压部位给予涂抹四黄膏,两组病人术后改变为平卧位30min后,观察受压皮肤压疮发生程度(Ⅰ期、Ⅱ期)及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中皮肤压疮发生程度(Ⅰ期、Ⅱ期)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脊柱手术病人,术前使用四黄膏涂抹受压部位皮肤,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皮肤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蔡冬姣  李珊珊  郑燕文 《全科护理》2010,8(28):2565-2566
[目的]总结肝硬化腹腔积液合并重度水肿病人压疮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23例肝硬化腹腔积液合并重度水肿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并采取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未发生压疮,21例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对肝硬化腹腔积液合并重度水肿病人进行压疮高危因素评估并采取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两种预防指南要求床头抬高角度存在冲突,分别为30°~45°和30°。为了解决临床工作者体位管理时的困惑,深入研究机械通气患者理想的床头抬高角度,文章就抬高床头45°、30°~45°、≤30°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为临床工作者在管理同时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风险的机械通气患者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头高足低侧俯卧位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h、入住ICU的57例患者,按入科顺序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对照组卧位采用低半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床头均抬高30°以上,每2h按顺序改变体位1次;观察组体位改变顺序为右侧俯卧位→右侧卧位→左侧俯卧位→左侧卧位,侧俯卧位时监护床倾斜10°呈头高足低位,再抬高床头20°,每2h变换体位翻身1次。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口咽部、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口咽部分泌物平均吸引量大于对照组;声门下吸引量小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高足低侧俯卧位能促进口咽部分泌物引流,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